【特辑】盘古智库学者的疫情防控公开建议观点精编(第三期)

  

  本文大约24000字

  

  

  “

  一个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扩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和全国民众正全力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之中。

  为推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帮助政府、企业、社会妥善应对由此引发的各方面问题,盘古智库迅速反应,组织包括学术委员、研究员等在内的智库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从1月23日(大年二十九)开始,盘古智库陆续向有关机构提交内部建议10份,包括《盘古智库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四十五条建议》等。同时,向社会公开发布疫情影响分析和建议60余份,包括《关于疫情期间善于开会的建议》(1月28日)、《关于疫期物价合理监管的建议》(1月29日)、《疫情过后,中国经济怎么走和我们怎么办》(1月31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2月3日)、《各地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观察报告》(2月6日)、《关于疫情后经济恢复的若干建议》(2月12日)等,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反馈。

  盘古智库在陆续发布疫情防控系列建议的同时,也分析了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建议,供有关机构和社会参考。现将2月21日至2月27日盘古智库和部分专家的公开建议汇编如下。

  目录

  一

  盘古智库公益直播沙龙《抗疫转型,企业生存》

  第五期: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管清友《疫情之下,如何保卫中小企业的“生命线”?》

  第六期: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葛欣 《疫情下的社会服务业升级——机器人、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二

  盘古智库公开疫情防控建议

  1. 盘古智库 《提前筹划年内重点产业复苏方案》

  2. 盘古智库理事长 易鹏《关于疫情时局,陪你一起领会总书记讲话的深意》

  3. 盘古智库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 何亚非《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4.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毛大庆《新增为零绝不代表结束,疫后不得不做的八件事》

  5.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靳毅 《“新冠”疫情下,救助民营经济的政策建议》

  6.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李玲飞《日本旅游业积极应对疫情》

  7.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盘和林《治理现代化需要加强重大数字应急技术的战略储备》

  三

  秋霖陈述专栏

  1. 盘古智库秘书长、学术委员 陈秋霖《2月25日:防控决策此时最难,国际输入风险增加》

  2. 盘古智库秘书长、学术委员 陈秋霖《2月26日:防控难度增加,心理调节需要新措施》

  3. 盘古智库秘书长、学术委员 陈秋霖《2月27日:精准防控,从区域到措施》

  四

  叶青武汉日记专栏

  1.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确诊病人都到哪去了?》

  2.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第一个隔离点关闭了》

  3.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把减下的数加回去》

  4.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武汉推广健康码》

  5.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三天居然查出3500人》

  6.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全省居然查出“四类人员”9479人》

  7.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叶青《终于有了一千多空床位!》

  ”

  一、盘古智库公益直播沙龙

  专家观点汇编

  第五期

  疫情之下,如何保卫中小企业的“生命线”?

  

  刀刃上的增长

  ——庚子战役后期的经济、政策和市场

  (一)目前经济预测分歧较大,底数尚不清楚

  目前的时间是2月中旬,下旬刚开始,大部分数据出不来。关于经济预测的分歧较大,明确的经济决策就比较困难,这直接涉及到下一步的国家政策和企业经营战略。 比较乐观的预测是第一季度GDP下滑到4%,部分预测下滑到2%至3%,比较悲观的预测是-2%至-3%,因此当前政策主要是试探性的。

  大家担心的全球供应链问题,从国际局势来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完全出局尚无可能。但欧美国家可能正在进行“压力测试”,为中国出局做准备。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疫情是否会带来长期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变化。 比如疫情期间火热的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是否会在疫情结束之后得到持续。这些变化对经济的连锁反应也是难以预判的。

  (二)目前的宏观政策都属于试探性,纾困比宽松重要

  1. 财政政策要担当大任,需要超常规

  财政政策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不切实际的要求降费降税;二是防止“政府点菜,企业买单”。 社保减免、缓交是可行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对于地方财政的压力比较大。“纾困”的政策比“稳增长”和宽松政策更重要。

  今年后三个季度如何追赶经济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利润跨期上缴十分必要,例如银行、石油化工、烟草行业等行业跨期上缴,是可以短期充实财政的方式;

  关于投资结构,“新基建”(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共卫生等)在未来可能成为重点投资方向。四万亿2.0版本恐怕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投资方向和融资去向,必须到民生、应急、短板这些领域,防止再度出现脱实向虚。

  2. 货币政策已经在试探,后续力度看经济下滑程度

  当前的央行降息是不对称降息,一年期降得多,5年期降得少(涉及到房贷),这是考虑到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货币政策的取向从近期的股票市场也可以看出端倪,流动性宽松战胜了对疫情的恐慌。

  3. 刀刃上寻求增长,治理能力需要新突破

  要正视困难,也要有信心。现在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比如互联网发展对治理的挑战、贸易战和疫情。治理能力需要创新提高,治理能力比宏观经济管理更重要,需要范式和模式的突破。新时期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大胆,也要心细,有点像走刀刃,避免日本这样的国际教训。

  (三)企业要立足自救,沧海横流,大浪淘沙

  在此次疫情中,企业面对的最大困境是现金流问题,这也是企业短期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第一,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第二,特殊时期要利用好股权市场;第三,利用资本市场,发债、定增,加快IPO投资步伐。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很多管理机制是相通的。第一,企业要做好底线管理,居安思危;第二,企业家要持续学习,与外界有平等、通畅的沟通交流,不要自我封闭、被动封闭。第三,企业要积极的生产自救,做好最差的情况准备。

  (四)股票市场流动性通过大考,流动性因素和盈利因素会交替影响

  对于监管层面来说,指数涨跌是第二位,重要的是流动性。短期来看,流动性宽松是对股票市场的最大影响因素。下一步投资者需要判断,企业盈利占主导还是流动性占主导。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规范监管和有效治理是关键。

  再融资新规,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方来说是利好(增强流动性),但对投资者来说未必公平。

  (五)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思,中国处于历史和现实的重大节点

  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并找出答案:

  第一,现代宏观经济学面临理论贫困,如何解决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现实问题?

  第二,大陆大国的治理难题由来已久,国家治理的边界、张力和极限在哪里?

  (六)听众互动

  1. 房地产调控和走向:房地产松动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房地产形势很难回到2014年或2015年的状态,而且全国房地产行业分化正在实现:过去房地产主要依靠高杠杆、高周转,现在主要是保障现金流。从开发人到手艺人。

  2. 中国资金是否正在从房地产向股市流动、为何疫情期间股市不降反升:短期来看,是宽松效应、跷跷板效应;长期来看,中国居民的资产不动产比例缩小,金融资产比例扩大。根本还在于规范的市场和法制化的监管。

  3. 解读当前美元和黄金的共同强势:美元和黄金从长期来看是负相关关系。一定时期内同向也正常。目前,负利率和避险,是金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第六期

  疫情下的社会服务业升级——

  机器人、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疫情下的社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和四大驱动力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要素的推动下,以数字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为标志的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起跑阶段。人类社会从“原子经济”向“比特经济”的转型持续提速。在“比特世界”里,没有稀缺性,不是零和博弈。

  (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特点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范式具有移动性、企业客户、平台化、视频和泛智能化五大特点。

  (三)十大商业机会和新生产力平台

  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1万亿人民币、GDP占比34.8%,稳居全球第二。虽然和美国80万亿人民币的体量还有一定距离,但两位数的增速为抢占中国GDP榜首位置消除了任何悬念。数字经济红利为服务业升级带来了十大商业机会:媒体和游戏;汽车和自动驾驶方案;公共安全;公共事业;智能制造运营;健康医养;数字原生代;金融;教育培训;数字资产管理。

  机器人即服务RaaS构建服务业升级的全新生产力平台。乔布斯用智能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和全新生活平台,而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服务业平台。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六重战略议题

  第一,品牌重塑。

  第二,客户重构。

  第三,竞争力重育。

  第四,生态和价值链重生。

  第五,收入重建。

  第六,标准重定。

  (五)疫情影响下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AB面:鱼之失和渔之获

  鱼之失是指人员减少聚集,商业机会减少,商业地产价值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渔之获则是从服务提供向“技能培训+原料销售”进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混合现实XR的赋能,云开店到客户的家中和办公场所,帮助客户提升新技能。

  此次疫情提前启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升级,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明显提速,率先领跑的企业将更有可能成为新的行业领军者,而持续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将成为这场数字化马拉松的关键所在。

  二、盘古智库公开疫情防控建议

  1

  盘古智库:提前筹划年内重点产业复苏方案

  在促进重点产业复苏方面,盘古智库建议:一方面,对于服务业、旅游业可提早筹划面向“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方案;另一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借此机会通过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就业,将应对本次疫情的一次性投入转化为面向未来发展的经济新动能与培育新产业增长点。

  盘古智库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会带来以下几方面影响。

  需求方面 ,人员流动急剧减少,消费需求受到较大抑制,旅游、宾馆、餐饮、零售等行业将在一季度受到严重冲击。

  供给方面 ,流通领域严重受阻,生产供给困难逐步加大。近期的客运量和货运量将大幅下滑,一季度的总体产能相比上年同期将有明显下降。

  投资方面 ,部分投资项目将推迟,短期内新增投资下降。但根据非典对投资影响的经验,如果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过后投资项目和投资增速都会反弹增长。

  民生方面 ,就业压力增大,居民增收可能放缓。在收入减少和物价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居民生活将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基层群众,将受到更大影响。

  房地产方面 ,楼市成交惨淡,施工进度受影响。

  盘古智库认为,本次疫情的重大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公共卫生领域,对中国各地经济已造成重大冲击。考虑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恰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很多行业正面临痛苦的调整期,利用好各地方政策工具,避免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势头因为疫情而出现“大拐点”极为必要。

  为此,其提出十条建议, 除了提前筹划年内重点产业复苏方案外, 其他九条建议如下。

  第一,促进社会秩序恢复 。

  第二,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第三,实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资。

  第四,大幅减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

  第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第六,适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第七,鼓励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第八,鼓励企业推行灵活用工政策。

  第九,加大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

  2

  关于疫情时局,陪你一起领会总书记讲话的深意

  

  2月23日晚盘古智库组织学习习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讲话总结了前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和成果;要求抓好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内容,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提出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深夜仔细研读总书记讲话,并结合疫情以来盘古智库一系列的研究和课题,给出以下十点观察:

  1.统筹目标,精细施政

  如何实现疫情有效管控和经济社会快速恢复两个目标的统一,关键看精细施策,看精细化管理水平,看干部能力。

  2.高效发债,有的放矢

  加快和扩大地方债,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要有快速的项目策划和落实能力,这个需要和智库紧密结合,和民生公共服务业项目和新经济基础设施紧密结合。

  3.疫后防患,厘清风险

  对大疫后重大风险的预判和未雨绸缪的应对敏感。短期对内是中小企业倒闭和社会情绪突然爆发的压力,中期是就业压力,部分地方政府三保难以落实的压力;长期是通货膨胀和金融系统风险和社会稳定压力;对外是疫情隔离后加速世界与中国的脱钩,尤其要预防已经将遏制中国作为共识的美国对中国趁火打劫。

  4. 精准刺激,敢取敢舍

  政策刺激不是好东西,但未来避免短期巨大冲击改变长期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刺激。地方政府和部委机构既要快又要准,部委看政策工具储备箱,地方要看项目储备箱。高频率,坦率,高质量和智库,企业,高校等机构的视频头脑风暴是当前最快的方法学之一。

  5.就业破局,重器新策

  稳就业要出新招,培育大型有就业品牌和服务平台的新经济平台企业是抓手之一。不能再遵循以前的地方各自支持的方式,可以采取中央政府直接支持方式。培养出更多能够解决上百万级就业的新平台,新品牌。结合公共服务业补短板计划,对高校其他专业毕业生采取一年期教师培训/

  6.房市释放,张弛有节

  房地产行业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放松是可以预期的,短时间内是可以成为稳经济的抓手也很有必要,但如果居民收入和储蓄不上去,很可能略为反弹后快速萎缩,故还是要回到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硬路径上来。

  7.注重消费,兼济贫弱

  如何既稳住消费又避免低收入阶层返贫,有必要推出面对这些群体的消费券;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系统进行分类,实现快速发放;相应资金应该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配合的原则来筹集。

  8.精准减赋,多相权宜

  减税降费是必然,但要处理好三个事:一是不能过于期待,毕竟之前就是要过紧日子要运转,没有税费支撑不可能;二是通过技术手段直达企业来减,而不是企业通过地方政府申报去减;三是,重点在于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和解决就业直接关联。

  9.国际战略,略为收缩

  面对疫情和各种挑战,有必要进行一点战略收缩,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着力于长远,不急于一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上,可以回归一点韬光养晦,集中力量处理好自己的事。

  10.总结反思,深化改革

  发扬我党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借助这次对疫情和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总结和反思,借助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是重新凝聚信心的关键;故在对善意的批评和意见、理性建议要认真听取,让人理性开放说话,各种活力必然能喷涌而出。

  3

  “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

  武汉的情况特殊。武汉和湖北是疫情爆发的地方,而且在省内已经扩散了。由于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的有力领导,集中调动了国家资源,疫情已经得到抑制和控制。情况正在越来越好。我们对武汉发生的事情是有点惊讶,但还不至于觉得是一场全国性危机,让生活全停止了。我曾在日内瓦担任中国驻世卫组织大使,对国际上应对流行病爆发的工作相当熟悉。我们在2003年经历过SARS,所以对中国来说,这并没有那么让人手足无措。

  我们没想到它会重演,但我们当然知道,将来这个世界难免会受病毒的侵袭,而我们只能面对。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强研究,建立国家各级应急响应系统。这样,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当然要有确切的证据,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发生的事情。我认为,这次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或者说中国,是对此采取了及时有效行动的。

  从中国这次疫情应吸取的教训是它过去也发生过,埃博拉,H1N1是在美国,埃博拉是在非洲。当然,它们将来还会在其他地方发生,甚至是在中国。病毒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从世界上彻底消灭的。我认为,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就是必须做好准备,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病毒,它的来源,在什么情况下可能重新出现。这方面应该投入大量研发。

  我们需要认真考虑要做些什么来平衡。一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继续用所有资源来对抗病毒,而不是马上放弃我们自己承担的一切。这是一种牺牲。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真考虑它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伤害。况且,在这个高度互联的全球化世界里,如果中国经济受伤害,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因为中国正好处在全球供应链、生产链的中央。所以,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国的处境一方面来说很难,因为它还要继续采取一些措施抗击疫情,另一方面,我认为政府现在也在试图全力恢复生产。我不得不说,有些国家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航空和贸易联系,是对世卫组织建议的《国际卫生条例》的过度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完全恢复了生产,它仍要面临一些国家的运输问题。这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需要全球性的努力。

  这是一种长期影响。尤其是现在,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面临越来越大下行压力的时候,2020年将是全球经济增长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年。我们曾对2019年之后寄予厚望。而如果2020年像现在这样起步的话,从经济上说就已经是踯躅不前。不过,我们需要仔细考虑各方面的平衡,保持平衡是很重要的。我不是低估抗击病毒的重要性,为抗击病毒,中国已经做出了牺牲。但中国也意识到,我们需要开始让经济活动尽可能正常起来。

  然而更重要的,对人类有更大威胁的,是像病毒这样的非传统威胁,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全球公共卫生极为重要,非常重要。我认为,我们要对这些威胁有更清楚的认识。要做更多工作,从基础研究,到预防。因为SARS,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建立了能够应对这种病毒爆发的全国系统。你可以看到,全国各种资源都被迅速动员起来了。我们也要感谢国际援助,如来自日本的、来自欧洲的,也包括来自美国的援助,我们感谢国际社会的努力和援助,帮助中国渡过难关。

  但我认为,如果展望未来的话,在非洲和那些公共卫生系统薄弱、或者缺乏应急系统的国家,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必须做更多事情,因为正如我知道的,病毒是没有国界的。不存在病毒的国界。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一架飞机,一个航班,就可以携带病毒从A地到B地,并且一站一站传下去。因此,我认为要从全球治理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要在经济上加强全球治理,寻找更好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我认为,我们要考虑得更周全,在全球卫生治理方面投入更多时间。

  4

  新增为零绝不代表结束,疫后不得不做的八件事

  

  当疫情最终结束后,我们应当迅速投入到系统研究推演并落实的工作中,敬畏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将次生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 为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进一步做好应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压力的准备。

  第二,发挥央国企优势,以多种方式和渠道定向帮扶挽救有代表性的优秀民营企业。

  第三,疫情期间及经济恢复期,放宽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标准及流程,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第四,疫情防控,加速搭建现代化信息高速公路。

  第五,尽快提升社区居民信息数据统计工作的技术水平。

  第六,加大对疫后物流运输环节的卫生防疫力度。

  第七,处理在疫中管理过度及管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人的问题。

  第八,着手准备在疫情结束后对疫区群众的心理辅导工作。

  5

  “新冠”疫情下,救助民营经济的政策建议

  

  我们在上篇中复盘了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对比当下宏观经济环境较2003年时的变化,并对后续资本市场会如何演绎进行了分析。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了民营经济这个重要对象,分析本次“新冠”疫情对经济与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我们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的实际反馈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整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散到全国,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了冲击,抗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群体已经开始面临压力。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在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债务率偏高的背景下,将可能引发短时间内的中小企业倒闭潮,造成严重的就业民生问题,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建议管理层有重点、分步骤的出台一系列组合政策,掐断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重大冲击风险的苗头。

  首先应该出台一些及时雨政策,对疫情导致“市场失灵”的领域——如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进行重点的救助:1)为因疫情导致的失业人员及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兜底。2)优先救助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小微企业。3)推出更加精细的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4)调整金融监管政策,并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同时应该为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做好一些政策储备,以备后续陆续出台:1)把控好救助政策出台的节奏,保留一些财政、金融救助的子弹。2)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3)创设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商业保险工具。

  6

  日本旅游业积极应对疫情

  

  岁末年初中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日本“观光立国”的步伐,所造成的影响迅速且直接,用“观光危机”来形容亦不为过。

  传染病疫情对观光业的打击向来立竿见影。游客减少所带来的,是住宿、餐饮与消费业的全面萎缩。据研究机构里索那综合研究所估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日本观光及相关产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起码在6244亿日元(约合397亿元人民币)。

  即使疫情能够在近期得到有效控制,航班恢复、入境限制解除,也不代表“观光危机”能立即得以扭转,疫情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心理压力的增加,会在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里继续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心态,从而影响整体的观光行业景气。

  如果假设疫情出现全球性扩散,乃至在日本国内出现扩散的态势,那么新冠肺炎对日本观光业的打击,将不仅仅是沉重的,而是致命的。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委会此前多次声明,不会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甚至中止东京奥运会,做出断言的背景,也是疫情不会在日本本土扩散。随着日本本土确诊人数的上升,疫情扩散的压力与日俱增。

  7

  治理现代化需加强重大数字应急技术的战略储备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终极考验。 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要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此次新冠疫情表明,技术也是应急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会直接决定应急管理的成效。因此,某种角度看,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相关技术发展也至关重要,特别是数字应急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

  重大突发事件是社会环境的极端化,也对技术提出了极端化要求。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十四亿人的需求决定了,我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处于应急响应状态时,往往都具备高并发、高运转的特点。

  推进治理现代化,加大重大应急技术的战略储备,建设基于线上的应急系统至关重要,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能够抵御更多不确定性因素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 但是,应急状态意味着时间紧张、形势紧迫,我们不能总是兵来将挡,因此,应急技术的建设,必须在平日便提前进行技术练兵,这样才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有备无患,毕竟,未雨绸缪总要好过亡羊补牢。

  未来的治理现代化建设,应当对此类数字应急技术还需加强重视,这是社会紧急状态的关键技术备份,更是社会能够气定神闲的应对突发事件,降低事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工具,新时代的治理现代化,不仅包含基建水平、结构优化等硬实力,更要包含突发应急技术储备等软实力。

  三、秋霖陈述专栏

  1

  2月25日:防控决策此时最难,国际输入风险增加

  

  2 月 25 日,中央开会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了疫情防控的力度。

  虽然湖北以外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了病例 0 增长,湖北和武汉疫情也实现了可控局面,但现在却也实际上进入了疫情应对最关键的时刻,防控决策最艰难。

  对政府决策而言,是决策最艰难的时候。一方面,继续严格防控,经济社会承受不了;另一方面,放松防控后万一疫情反弹,有可能前功尽弃。

  同时,欧亚多国爆发疫情,我国又开始面临国际输入病例的风险。我国疫情爆发时,各国的态度对我们有多方面影响,而此时我们怎么对待国际疫情变化,也是决策挑战。

  ( 一)经济社会秩序必须尽快恢复了

  疫情持续一个月,我们几乎让经济社会秩序按了暂停键,才基本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是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猪肉、蔬菜、菜油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历史新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疫情进入下降期,但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通报数据口径的不一致,湖北在 2 月 8 日以后才有现有疑似数据,武汉在 2 月 15 日以后才有现有疑似数据。

  湖北在 2 月中旬后期开始下降,目前处于一个持续的小幅下降趋势。武汉在 2 月下旬才开始下降,才持续了两三天。因此打赢湖北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应该还有一个过程。所以此时,必须也只能根据疫情风险分类防控。

  (三)响应级别陆续降低,但防控工作还会继续

  21 日以来,根据中央的防控指示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多个省份在研判自身疫情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进行调整。截至 24 日 9 点,已有 6 省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其中山西、广东调整为二级响应,甘肃、辽宁、贵州、云南调整为三级。

  目前六省中除广东(23 日新增确诊 3 例)以外,另外 5 省份均已出现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的情况。但据了解,虽然降低了应急响应级别,但是各地继续在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复工复产的同时确保疫情不反弹。

  根据已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的省份情况来看,可以发现目前累计确诊人数越少的省份启动 Ⅰ 级应急响应的天数也更短一些,考虑到各省启动和调整响应级别的决策大多数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作出,可见各省对于各自疫情的研判和反应是实事求是的。

  (四)各地很难“齐步走”,但为复工复产须联动

  由于当前疫情状况,输入风险、救治能力等不同,降低相应级别甚至解除响应,各地很难做到“齐步走”,但是当前恢复经济生活秩序的主要任务是已复工复产,需要各地有效联动。

  当前,如果只是零星复工,个别人、个别企业复工,达不到复产的目的。一是员工不够,流水生产线不能省生产;二是相关企业不同时恢复生产,产业链运转不起来。而大规模用工难的关键是用工地和出工地不一致。

  所以,对各地疫情评估后,精准防控,通过专运线等将低风险地区的人员尽快输送到用工地。从低风险地区专运到工作地的人员,可以不用隔离,但要加强企业和个人的防护,特别是企业和社区联动的监测。

  (五)湖北,特别是武汉的防控效率还需提高

  不仅除湖北省外地区相继“降响应”,武汉市似乎也要开始“松流出”了。据 23 日上午武汉市卫健委通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 17 号通告, “因保障疫情防控、城市运行、生产生活、特殊疾病治疗等原因必须出城的人员以及滞留在汉外地人员(以下简称出城人员)可以出城,但要坚持错峰出城、分批实施,适时安全有序原则。”

  没等大家开始议论这可能对全国疫情可能造成的影响,当天下午,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 18 号通告宣布第 17 号通告无效,理由是没有通过领导批准,防控交通组擅自发的。

  这次统计口径调整,一是体现了湖北和武汉疫情数据统计难度大,二是表明可能工作协调成本高,“数据”属地化花了几天协调。而出现“未经指挥部研究和主要领导同志同意发布”通告,也说明疫情防控的统一指挥需要加强。

  当然,抗疫一线面临的困难,不去一线可能无法真正体会。不能用平时条件下做事的要求,去衡量战时的工作。

  (六)疫情的国际输入风险提高,必须做好防范

  从 23 日的情况可以看出,韩国、新加坡、日本及钻石公主号的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达 1171 例,占境外确诊病例总数的 80% 以上。且韩国的情况尤为不容乐观,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连续 4 日大幅增加。据报道,截至 2 月23 日韩国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激增至 833 人,死亡 6 人。20 日,韩国中央应急处置本部表示韩国疫情已经由海外流入转为社区传播阶段,23 日韩国政府已决定把新冠肺炎疫情预警上调为最高级别“严重”。

  这些都增加了我国疫情的风险,存在从海外输入的可能,守住国门第一线,成为又一项防控重点。北京新近出台的关于 7 类人返京不用隔离的政策建议调整,海外疫区来的,也应一视同仁隔离 14 天。

  (七)抗疫需讲规律,期待全球一盘棋

  还是得再说一遍,对不确定性很强的疫情,宁可“先紧后松”,不要“先松后紧”。先紧,很可能避免流行,但也很可能会被批评过度反应,对自己不利;先松,若能幸免,证明英明,但万一流行,老百姓就要付出惨痛代价。所以这个决策难,也不难,就看是不是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面对疫情,最重要的就是隔离传染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而疫情的外部性特征,要求抗议疫必须“一盘棋”,从局部区域,到全国,再到全球,只要存在被感染的可能。然而,并不是所有制度都能做到一盘棋,而世界卫生组织能否协调全球一盘棋,将是对世界的考验。

  2

  2月26日:防控难度增加,心理调节需要新措施

  

  (一)武汉应收尽收任务基本完成

  从床位使用情况看,已经出现了“床位等人”的现象。据 23 日武汉卫健委通报,全市 48 家定点医院已有 4100 张床位空余,以目前每日新增确诊的数量来看,这些床位已经能够满足收治需要。需要进一步确认,确实不存在“床等人”和“人等床”的现象同时存在。

  (二)武汉的防控重点转向治疗,降低重症和死亡

  从武汉市当前的治疗总体情况来看,治疗任务仍然很重。武汉市当前的重症人数仍有 7647;而在病死率上,武汉市的死亡率也远高于湖北省除武汉外各地市及全国除湖北省外各地区。

  从武汉市近十日净新增重症人数和病死率的情况可以看出,武汉市重症人数正在逐日减少,相应地,病死率也在稳步下降。收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后,如何减少重症率和病死率,将是下一阶段武汉市必须攻克的难题。

  (三)降低响应级别的省份进一步增加

  随着全国除湖北外地区新增进入个位数区间(24 日新增 9 例),相信除湖北省外 30 个地区的防控工作已经进入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阶段。

  当然,能否早日“见月明”,还重在一个“守”字,即守住零新增的底线、守住疫情输入的关口、守住临床救治的效率、守住安全复工复产的进程。

  (四)防守工作难度增加了

  一方面,正如昨天所说,现在需要防止境外输入,这比要求国民进行隔离更难。这两天,和韩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吉林和山东,都已经开始了响应的防控措施。

  现在很多人的心情也很纠结。一方面,对疫情还有点担心,还不大敢出门,特别是最近看着国外也开始又流行的兆头。另一方面看着疫情数据日趋见好,开始蠢蠢欲动了,多少有点不耐烦了。

  刚开始加强防控的时候,小区门卫和社区防控人员,总要解释一下,让大家理解。慢慢地,基本都不用解释了,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都有了默契。现在又要客气地解释一下:请理解,这也是为大家好。说明工作难度又大了。

  (五)互联网的功能发生变化,需要新的心理疏解方式

  随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矛盾的一面突出了,各种通过网络复工复学,线上再也不只是娱乐放松的地方,成了工作学习平台,这时候,隔离在家的人们,心里是咋想的?这个时候,心理放松,去哪找呢?

  所以,网络复工复学,也要讲规矩。非工作时间,不能总开会。也不必让孩子们和家长都疲于网络上的上课和作业。

  3

  2月27日:精准防控,从区域到措施

  

  二月份就要过去了,经过近40天的全国防控,湖北以外地区,不仅要加紧复工复产(但不着急复业),也需要加快调整防控措施(补:方向是回到以专业队伍防控为主)。而所有这些调整的前提,是重点疫情传染源还得控制住。

  (一)湖北以外地区零星散发,危机基本进入衰退期

  如果把疫情分成潜伏期、爆发期、流行期、散发期和治愈期(前四阶段是流行病学的常用分类,随着新增病例几乎没有,主要是治疗确诊病例存量,就进入了第五阶段),对应公共卫生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和衰退期。

  当前,湖北以外地区基本进入了治愈期,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也基本进入衰退期。 截至2月25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两天个位数。另外,从潜在患病指标来看,至少有7省份实现现有疑似人数归零。

  (二)进入衰退期,防控措施要精准调整

  随着湖北以外地区疫情稳定,进入散发阶段,中央已经要求实施分级分类精准防控。精准防控,不仅区域要精准,防控措施也要精准。之前“全面防控,全民皆兵”的做法要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首先还是传染病防控的三大法宝: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渠道,关注重点人群。当然还有要做好个人防护引导和医疗资源准备。

  总体上,就是从全民防控转变到以强化专业化疫情防控,基于循证的精准防控,严控散发及小规模聚集发病。即使出现,严格根据预案规范操作,也不会有问题。所以各个地区当前需要抓紧检查细化调整预案,相信经过这一段疫情应对,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调整到预案中。

  毕竟,即使再出现一些小规模的聚集发病,也和当时武汉突然面对新发传染病不一样了。新加坡能够“佛系”防控有效,就是隐藏在“佛系”下的专业操作,以及面对的是中国已经发生的传染病。

  (三)下调应急响应级别,精准防控也要跟进

  各地区调整应急响应的步伐已经开始相继加快,目前共有15个地区调整了应急响应级别。各地区纷纷开始下调应急响应级别,意味着需要进行精准防控,从应急防控状态向常规防控、依法防控状态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些地方仍然以加强全面防控为主导方向。

  (四)前提是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湖北以外地区精准防控调整,是以打好湖北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为前提的。从湖北和武汉现有确诊和现有疑似病人数变化趋势看,也都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和湖北以外地区相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降低到很低水平。

  (五)武汉医疗资源已经不是瓶颈

  以当前湖北省87.38%的入院治疗/确诊比来进行大概计算,25日当日武汉市新增确诊患者数为464例,则需入院治疗的患者数量大约为323例,远小于24日空余床位数量,也就是说空余床位数已能够满足次日的救治需求。因此,如果收治工作确实做到了“百分之百”,那么我们可以作出武汉市“人等床位”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缓解的判断。

  (六)湖北重症和病亡情况有所改善

  从湖北省当日净新增危重症人数与其1日后、2日后新增死亡人数的匹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2月17日以前,湖北省当日净新增危重症人数与1日后新增死亡人数的曲线更加契合,而在2月17日以后,湖北省当日净新增危重症人数与2日后新增死亡人数的曲线更加契合,且新增死亡人数的高峰相较之前更低。

  虽然湖北没有通报武汉的危重症病人,但估计危重症主要是在武汉,开始好转,可能也和床位更加宽裕有关。

  (七)武汉防控还有漏洞,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武汉都封城一个多月了,而且是越来越严格了,怎么还有确诊病例到了北京?

  从媒体报道的信息我们了解到,该病例应该是从湖北监狱回京。如果这个属实,倒也基本符合逻辑,因为监狱系统21日突然通报疫情数据,就已经体现了垂管单位疫情属地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也说明这个问题在武汉还没有得到解决。

  虽然按有关规定,这个病例不算北京确诊病例,那是不是算武汉的病例呢?也不确定是不是已经是湖北通报的监狱确诊病例。如果算武汉的病例,又在北京收治,导致这次疫情的数据统计变得更为复杂。

  (八)突发传染病,需要更多包容性

  突发传染病和其他灾难相比的两个特征,就是全民性和外部性。今天说说第三个特征,就是特别需要包容性。

  因为是传染病,而且是突然的不确定性很强的传染病,每个人都可能感到恐惧。 我们更需要换位思考,疫情中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是否会让他人不舒服,所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

  当前,最需要关心的是武汉,封城一个多月,除了医疗需要帮助,生活也需要帮助,心理上也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

  四、叶青武汉日记专栏

  1

  确诊病人都到哪儿去了?

  

  1. 瞬间少了266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19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情况,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615例,而全省新增349例。

  网民一阵不安:266人去哪儿了?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回应很快就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18日下发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通知》,相对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湖北省特有的临床诊断病例类目取消,仅保留确诊和疑似病例。

  为对接此次诊疗方案调整,有的市州组织专家组对前期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了再次会诊,通过综合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前期上报的部分病例不符合确诊病例的定义,决定订正为其他疾病或归类为疑似病例,并在大疫情网中进行了直报。

  于是乎,武汉的人不变,其他市州的人减少了,全省的数字就减少了。

  有的网民又借机把我和统计局说了一通。“躺枪”。 不过以后确实要多说几句。 原因如下:

  上一版增加了湖北省的临床诊断病例,主要是考虑到湖北的实际情况,由于核酸试剂盒供应及检测能力受限,且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核酸检测阴性的情况,为了尽可能早收早治,最大可能阻断病毒的传播扩散,在湖北省特别增加临床诊断病例,等同于确诊病例进行治疗,但临床诊断病例收治以后,还是要进行核酸检测,最终确诊。

  现在,这一部分未做核酸检测,但具备肺部影像特征的病例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

  据统计,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总体而言在2月13日之后,连续5天保持下降趋势。最近3日每日新增维持在1600-1700人,比较平稳。

  同时,武汉的核酸检测的能力也大幅提升,目前,武汉日检测能力可达10000至13000人份。

  在这种情况下,核酸检测对确诊速度的影响已非常小,因此,省内省外就统一为一个标准。取消了临床诊断病历的数据。

  2. 立下军令状

  经过三天拉网式的排查,各区都圆满交卷。这是广大市民拭目以待的。

  这三天的拉网式排查,堪称是“教科书式”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面对病毒,我们要有专业化的医疗团队、战斗力强的社会管控队伍。如果武汉的警察力量不够,可以调外省的。 因此,要改一个名称,成立“抗震救灾防毒救援队”,面对病毒,也要像面对地震、洪灾一样,有成建制的队伍拉出去。

  3. 更加关爱医护人员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透露一个消息:全国有3000多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但大部分都是在1月30日之前感染。目前各地来湖北支援的医疗队还没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这表明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医务人员感染。

  可见,远程+防护,可以躲避病毒的入侵。

  现在,医护人员也可以宵夜了。援汉医疗队各驻地开设了27个逆行者免费便利店,医疗队员扫码即可随时免费取用50种商品。

  4. 人民日报帮忙找人、卖菜

  2月4日,人民日报社旗下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征集”信息。网友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四类人员(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无法排除的发热者)目前还没得到隔离收治的求助信息,通过邮箱、留言等方式提交,各平台将尽可能为求助者提供帮助。“人民好医生”APP还连夜紧急上线在线表格提交功能,方便大家提交求助信息。 现在,人民日报又帮农民卖菜了。

  这次新冠肺炎,让中国的线上企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随着抗疫的持续推进,就在各地还深陷“要不要复工?该何时复工?”的争论时,浙江再一次抛出“硬核”操作:包机、包高铁,免费接工人返岗。 钱谁来出?包机返岗的员工免费乘坐,费用由嘉善县政府承担三分之二,员工所在企业承担三分之一。 浙江复工率最高,抗疫也做得好,未损失一人,还长期输出干部,确实了不起。

  当武汉用各种办法联系居民的时候,浙江已经全面推广健康码,效率极高。 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并与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大量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健康码,杭州健康码上线首日访问量即达到1000万。 这个方式可以推广到湖北。

  5. 小结

  武汉的新增病例终于从上一天的1693降到369。

  这是1月23日以来最好的消息。

  得益于新书记教科书式的三天拉网式排查。

  坚持下去。

  新增病例才会是0。

  2

  第一个隔离点关闭了!

  

  1. 终结16连降

  20日夜接到监狱部门手工报卡后,经认真审核确认,截至20日24时,监狱部门报告的27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 51例前期已纳入相关地区统计并公布,其余220例确诊病例和10例疑似病例现纳入2月20日疫情数据进行公布。 因此,湖北全省新增确诊病例数由411例订正为631例,累计确诊病例数由62442例订正为62662例。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健委共同向全国推广使用清肺排毒汤。10个省的临床救治观察证实,清肺排毒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第六版诊疗方案已经将其作为通用方案推广。

  2. 指导组强大的指导力

  回归过去的近一个月,武汉事事都离不开中央指导组的指导。

  为了打赢这场“非常战疫”,各项优惠政策向湖北倾斜。

  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各个领域也做出了估算。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这些预测,对于企业家的决策会有帮助。

  3. 接受监督,不胜不休

  20日,人民日报《湖北周观察》发表文章:《不胜不休!怀菩萨心肠 施霹雳手段》。介绍应勇书记的一周。

  模仿红四军训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竭诚尽智,无错不改,不受不休”。

  4. 湖北3月10日后复工

  我与一位教授在微信上交流,在武汉的900万人中,可能有一半是“手动口动族”,就是工作了才有饭吃。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就是我以前说的“日光族”。

  确实,改革开放40年还没有遇到过一座城市被“冷冻”1-2个月的而完全没有工作岗位的。

  办法有三个:

  一是建议慈善机构、爱心企业做简单“爱心盒饭”,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就像以前的庙宇“施粥”。

  二是采用中国最古老的赈灾办法:“以工代赈”。给志愿者发高额补贴,不叫工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低收入者参与到自愿服务中。

  三是银行或者信用社提供低息、免息的生活性贷款。特别是有单位的人员,可以提供一定的担保。相当于提前预支工资。

  “宅”在家里怎么办?有人提出两个事情。

  一是重启晚安短信项目。中国日报新媒体和新世相一起,发起晚安短信湖北计划:

  二是微博平台上#在家理发大赛#的话题,已经被阅读了1.1亿次,而#没有Tony老师(名理发师的代称)的日子#话题,也已经被阅读了近1700万次。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给自己、家人甚至宠物理发的成果。

  5. 终于关闭隔离点了

  20日,武汉最早开辟的集中隔离点——光谷潮漫大酒店,送走最后一位解除隔离者后暂时关闭。

  6. 想吃大馒头

  18日,在武汉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获赠一批山东运送来的大馒头等食品。

  20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统一制作“灵秀湖北感恩卡”,在抗疫结束前发放到各医疗队。援鄂医疗队员凭卡可携带亲属一名,5年内不限次免门票游览省内A级旅游景区,自疫情结束后景区恢复正常运营至2024年12月31日。“灵秀湖北感恩卡”主要活动对象为援鄂医疗队员,包括国家、军队及各省医疗队所有队员,以及湖北省所有医护人员。

  20日,美年健康援鄂医疗队派出首批白衣“战士”200人抵达武汉。这是被纳入国家统一救援计划的民营专业医疗队,医护比例为1:4,女性比例占80%,来自于全国43个城市。 民营企业这是第一家。她们也是“逆行者”。

  7. 小结

  数字虽然纠结,搞清楚就好。

  回顾中央指导组的工作,武汉人会默默地感恩。

  指导组+强执行力的领导,才是绝配。

  终于有了一个隔离点的关闭,无疑是好消息。

  3

  把减下的数加回去

  

  1. 确诊病例存量正在消化

  湖北省将19日核减的病例数重新加回到确诊病例,并对当日新增病例数进行校正。据此,2月19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订正为820例,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订正为75002例,全国累计出院病例订正为16157例。20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订正为75891例,全国累计出院病例订正为18266例。

  2. 这两天数据有点乱

  21日下午四点举行的湖北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涂远超说,这些天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发布的新冠肺炎数据的调整,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对此,省委书记应勇同志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对已确诊的病例不允许核减,已核减的必须全部加回,对相关责任人要查清事实,严肃问责。

  这就是说,要按照第五版的要求保留确诊病例,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第六版的标准订正为其他疾病或归类为疑似病例。这样的话,可能又有新的隐患。书记的担心是对。本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把问题考虑的重一点,宁信其有,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武汉、湖北再也经不起松懈了。

  21日23:23环球网报道,湖北宣布将2月19日核减数据加回确诊病例,新增确诊由349例订正为775例。

  这就叫有错必改,有错快改,改了轻松。

  3. 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会议强调,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有“成效”也是阶段性的,关键是大家取代的拐点尚未到来。这个宝贵的观点,希望能够在2月下旬的后半段出现。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比重。

  4. 要打一个又一个的攻坚战

  自疫情暴发以来,武汉或有上万个家庭正在遭受新冠肺炎次生灾害的痛楚。他们是需要化疗的癌症患者,是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是急需手术的突发心梗病人……无法保障即时治疗,对他们而言也意味着死亡的威胁,甚至比新冠肺炎来得更快。

  5. 核酸检测存量清零

  21日最重要最让人高兴的消息是核酸检测清零了。真不容易。 从22日开始,当日新增当日清零。这应该也是一个小拐点。截至目前,武汉已有40家相关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均检测能力达2万人份。 发热——检测——入院——治疗,不会再有阻碍。

  十天前,十堰市房县曾经重赏1000元发现发热病人,后来黄冈也如法炮制,现在汉阳也开始了。

  6. 外援超过35000

  20日至21日,近4500名来自内蒙古、江苏、甘肃、黑龙江、云南、宁夏、山东、福建、上海、四川、河北、广西、海南、吉林等地的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各地市医疗单位开展患者救治工作。

  这些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分别来自各医疗单位的呼吸、重症、内科、感染、护理、检验等专业,他们将与对口医院完成对接后全力开展患者救治工作。

  截至21日,武汉天河机场共迎来了来自全国驰援湖北的34500名医护人员,保障了5000余吨防疫物资的运输。

  实际数字肯定超过34500人,因为还有坐高铁、坐大巴来的。

  7. 问责

  省市委书记忙着救治、隔离。陈一新副组长在忙什么?问责。

  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考验干部。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坐镇武汉,督导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抓激励问责落实情况。他强调,打好武汉保卫战,抓激励动真格、抓问责不手软,优秀的火线提拔,不合格的火速问责,提振干部担当、作为、奉献精气神。

  截至2月21日,武汉市已火线提拔干部20名、火线发展党员34人;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问题385个、问责处理620人,涉局级干部6人、处级干部127人。

  8. 小结

  封城满月,除了城市被冷冻,医院正常了。

  核酸检测清零,终于把“水龙头”关的牢牢的。

  尽管武汉死亡病例超过1800多。

  惨痛的教训后人不会忘记。

  在中国抗疫史上,“武汉”二字特别刺眼。

  4

  武汉推广健康码

  

  1. 校友该做什么?

  各媒体都在解读《应勇履新十日》的内容。值得总结。

  一是确保数据真实,“已确诊的病例不允许核减”。

  二是调整人员、明确职责,“在火线上考察干部”。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大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应勇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能打仗、打胜仗才是硬道理。

  三是隔离和救治,“让更多生命获救”。16日起,湖北全省就施行了社区管控更严措施——24小时最严格封闭管理措施。

  说实话,全国各地的武汉校友、天下楚商,解决援汉的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真是一个新的思路。

  死盯武汉的王忠林书记,在三天大排查后,又组织了三大战役,堪称“教科书式”的抗疫模式:

  一是利用大数据,摸清确诊者轨迹,以更大力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二是落实“四个一律”: 隔离点确诊患者,一律送到医院救治; 居家确诊患者,一律送到医院救治; 非定点医院确诊患者,一律送到定点医院救治; 治愈出院患者,一律到指定场所接受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

  三是24小时封控措施必须严而又严,以更大力度加强封闭管理。

  2. 复工与创新

  中国经济,在2020年的春天,被按下了暂停键。损失有多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估计新冠肺炎疫情会影响今年1-2月消费减少1.38万亿元。其中,预计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下降9026亿元,餐饮业消费下降4211亿元。不过在线教育消费有望增加300%,在线短视频消费将上升60%。

  反弹是必然的,君不见,全国的复工率在天天提高。

  全国经济复苏,是对武汉最大的支持。 我曾经建议,企业家研发声控、感应电梯。现在真的来了。

  9日傍晚,一个特殊的快递包裹历经“千辛万苦”,从上海终于抵达宜昌。次日一早,等候多时的工作人员将里面的这套特殊装备安装到了电梯上。经过一番仔细调试,这座改造加装的电梯正式开启“声控”模式,医护人员只需要报出楼层,电梯就能自动抵达目的地,从而最大程度保护他们的安全。

  目前武汉所有社区、小区、村组、居民点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措施。为方便小区出行管理,武汉市正式上线“武汉健康码”功能,实现“健康码”扫码登记模式取代手工登记填表。

  3. 保护医护人员

  22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 就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提出十方面措施。

  一要提高疫情防治人员薪酬待遇。各地要在落实现有政策基础上,将湖北省(含援湖北医疗队)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标准提高1倍、薪酬水平提高2倍,扩大卫生防疫津贴发放范围,确保覆盖全体一线医务人员。

  二要做好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

  三要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措施。

  四要落实一线医务人员生活保障。

  五要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六要确保轮换休整到位。对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疫情结束后,及时组织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疗养休养,并适当增加休息和带薪休假时间。

  七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疏导。

  八要切实落实有困难家庭的照顾帮扶。开通一线医务人员家属就医绿色通道,建立社区干部联系帮扶一线医务人员家庭制度,对于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教育给予更多帮助关爱。 这一点,武汉校友会有动作的。

  九要创造更加安全的执业环境。

  十要开展烈士褒扬和先进表彰。

  4. 来源地在哪里?

  22日,以下消息,引起武汉的波动。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保护生物学中心、韶关大学亨利霍夫生物农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和中国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新冠病毒唯一的发源地。 而海鲜市场之外的武汉其他地方还有其他组的病毒存在,这些病毒被人们逮到了国内以及全球各大洲的其他国家。 看来,科学家的研究远没有停止。

  5. 小结

  不管病毒来自哪里,市中心的海鲜市场、野生动物市场早都应该搬迁。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搬迁?

  希望健康码给每个人带来健康。

  解决团购的副作用,需要政府部门立马出手。

  再也不能雪上加霜了。

  5

  三天居然查出了3500人

  

  1.规模巨大的会

  23日,一场特别的、罕见的电视电话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分会场一直设到了县、团。这就是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大会。随着战“疫”的推进,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道命题摆在了总指挥面前。

  此次会议,规模之大、内容之多、层次之高,这在党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反映了新冠肺炎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一副对联与两封信

  在为期3天的拉网式大排查中,武汉警方协助排查、转运、送治“四类人员”3502人。包括确诊患者559名、疑似患者820名、发热患者283名、密切接触者1840名。 我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特别是被“559”这个数字“吓了一大跳”。难道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病人吗? 为了找到这些特别的人,武汉的基层干部付出了难以表述的辛劳。

  3. 新医患关系

  最近,武汉、湖北几乎天天都有医护人员离开我们。

  在电视电话会上,习近平专门讲到: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有的医务人员以身殉职,我心情十分沉重。

  外省来汉的医护人员,也是处于高强度工作之中。虽然没有被感染的,但是,也是极为辛苦的。

  2月22日,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一位3岁的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阿姨鞠躬致敬。 希望这种医患关系能够永恒。

  方舱医院里可是越来越热闹,还出现了业余话剧团的表演。 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