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老太被安乐死,全家看她喝下老鼠药!安乐死合法真的好吗?

  随着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到77岁(2019年数据),身边越来越多人老去,我们忌讳谈“死”的观念似乎正在改变。死亡,成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无论是患者自己,还是身边的亲人。

  谈论“生老病死”,总有件事是无法绕开的,那便是“患者能否决定自己的去留”。

  临终关怀、尊严死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一、是时候正视绝症患者的“临终”问题了

  2020年的全国会议上,沈德咏提交了临终关怀和尊严死亡等问题的提案,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他表示:“临终关怀和尊严死亡已无法回避。”

  

  沈德咏 图源:新京报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临终关怀和尊严死亡”这一话题?

  @沈德咏:临终关怀和尊严死亡本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措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有利于缓解绝症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尊严,减少患者家庭经济及道德上的压力,并有助于对紧张的社会公共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完全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高度老龄化的现实需求。

  @新京报:公众对“安乐死”认知度和接受度怎么样?

  @沈德咏:从统计数据看,约有99.35%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安乐死”,其中47.41%属于“比较了解”,仅有不到0.6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有82.82%的调查对象对安乐死持基本赞同态度,明确反对安乐死的仅占4.31%。这说明安乐死(尊严死亡)目前在我国已具有了较深厚的民意基础。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抢救绝症患者是孝道的体现。你怎么看?

  @沈德咏:这需要重视教育宣传。由于受到传统讳死文化的影响,死亡观教育在我国普及工作相对薄弱,覆盖率较低,社会公众对死亡持有否定、回避态度,认为抢救绝症患者是孝道的体现而忽视患者临终关怀的需求和意愿,同时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如今,明明已经没有希望了,还要满身痛苦的活着,很多人生不如死,却无法没有痛苦的死去,已经成为很多临终患者的问题。“临终问题”并非纸上谈兵,有过悲惨的案例。

  二、老太要求“安乐死”,亲人看她服下老鼠药

  浙江一位51岁老太本身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大量的激素治疗使得她体重暴涨并且骨质疏松,在一次意外摔断腿后只能长期卧床,连生活都没法自理,全靠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老人还是家人都很痛苦,老太也逐渐产生厌世心理,多次要求家人买老鼠药给她。2017年8月的一天,在老太的再次要求下,家人买来老鼠药。老太当着丈夫、女儿、女婿的面服下老鼠药,期间家人没有阻止或施救。

  在老太服下药后,要求家人带她出去转转,在马路上行驶了数个小时后,老太没有了呼吸。

  

  之后,老太的这三位家人被以故意杀人罪的罪名提起了公诉。这三位被告人在老太患病期间给予了充分照顾,将大部分收入甚至向亲戚借钱给老太看病,老太之死虽情有可原,但罪不可恕,这三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也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符。

  最终三人被判刑二到三年,缓期三到五年。

  三、临终关怀服务仍面临发展困境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死亡”一直是个被避讳的问题,但又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无论是亲人还是自己的离世。在生命的最后,能否有尊严的谢幕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

  现在,在一些医院里有临终关怀病房,这些病房不是为了治愈疾病,而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和慰藉,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可谓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图源:中新网

  据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2.5亿,其中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但是老年护理机构、康复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非常不足。

  一方面是巨大的缺口,一方面是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困难和制约。如果是私立机构,费用全部由患者承担,价格太高。如果是公立医院,床位本身就非常紧张。而且国内的临终关怀也才刚刚起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虽然传统观念避讳死亡,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能有尊严的死去,如今对这方面的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未来的临终关怀的服务也会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