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南教授说:当心理医生不容易(续二)

  其实,在发达国家,精神科和心理科是没有区别的,在国际医学专业的分类学上,规范名称应该均为精神科。因为精神科在发展早期,主要是治疗诸如精神分裂症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所以社会上对精神科会有刻板的印象,认为精神科就是专门治疗疯子的学科。

  尤其在我国,有的医院为了回避社会上传统的歧视习惯,就将精神科的名称改为心理科。其实它们英文单词词根是一个词,中间存在翻译和理解的问题。比如英文mental disease,mental disorder,psychosis,mental,lunacy,insanity等等,这些词汇既可以翻译成“精神病”,又可以翻译成“心理疾病”,就看你怎么理解。在国际通行的精神病学的概念里,“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癔症和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等一切精神(心理)疾病。发达国家的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医生、行为治疗师(有处方权的)都是心理医生,都可以同时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可从事药物治疗工作。

  所以,按照国际标准,心理科和精神科,其规范的名称应该都叫精神科。在国内,各个医院名称五花八门,有称心理咨询科的,有称心理医学科的,也有称心理卫生科、精神卫生科、精神康复中心的等。但无论叫什么名字,所做的专业工作实际上都是精神科的专业工作,核心内容完全一致。 心理科和精神科的专业性质,要看你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我是从临床医学起家的,在大学里学的是临床医学,毕业出来连续做了十几的的外科医生。因为我少年时期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大学时代有机会读了大量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书籍,当临床外科医生期间开始尝试着给临床上的各科病人做心理咨询与治疗,后来终于得到领导的认可,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综合性医院里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一边做外科医生,一边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接着我考了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调到医学院做心理教研室老师,还兼任附属医院的心理咨询医生的工作。之后又去国外研修精神卫生专业,回国后作为引进人才,进入G省精神病医院工作,创建了该省首家示范性心理科和心理病房,协助申办心理专科医院成功,最后调任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教研室工作至今。

  我的经历决定我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精神疾病各学科、各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临床经验方面也较一般专家更为深厚和特殊。所以我的病人比较多,来自各省市和国外(华人留学生居多)求医者甚多,所以我才能写出精彩的咨询与治疗的故事。看完本书,你一定还会问:心理咨询与治疗,难道还要离开咨询室吗?你为什么要在门诊之外的地点进行咨询和治疗呢?不是说“经典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都在咨询与治疗室里完成的吗?”

  呵呵,你一定是教科书背诵的太多了。人的各种精神疾病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萌生的,一般最好在各种相同或者近似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分析、引导和诊治,比方说有些行为医学的治疗手段,就必须模拟甚至进入疾病生成的现实生活中进行矫正治疗,比如爆破疗法、厌恶疗法、行为矫正法等等。即便是理论体系与之完全不同的精神动力学的治疗方法,也会用潜意识手段,将病人引入疾病生成的潜意识环境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比如精神分析法、自由联想法、暗示疗法、催眠术治疗等等。

  还有,比方说家庭介入性治疗、婚姻关系的调整、教育干预、夫妻生活治疗等等也必须亲临生活环境中进行。所以我在本书中所呈现的各种场景中的咨询与治疗,

  一是为了让病人或者求助者感到轻松自在,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进行诊治。

  二是原本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诊治工作就应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只不过这样做成本比较高,而在医院里的经典环境中更加便利和节约成本罢了。

  王翔南教授接受电视专访

  而且,一般功力不深的心理医生,一旦离开了医院这样的职业环境,离开了门诊或住院咨询与治疗室,尤其是脱了白大褂之后,他们在病人心中的权威性和敬重感就会骤然降低,你叫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呢?(待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