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卢洪洲团队等最新研究表明:新冠复阳者无社区传播风险

  

  近期,一项发表于期刊《国家科学评论》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病毒核酸复阳现象非常普遍,但感染者复阳后病毒传染性低,在社区追踪过程中也未发现社区传播,无社区传播风险。此外,复阳患者也并未显示临床症状加重,无需接收住院治疗。

  该研究名为《新冠病毒德尔塔感染者出院后病毒rna复测呈间歇性阳性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delta variant-infected individuals with intermittently positive retest viral rna after discharge),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唐小平/李锋团队和广州国家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广东疾控中心李艳/柯昌文团队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洪洲团队共同完成。

  该研究通过临床大数据、病毒学、流行病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收治所收治全部共837名德尔塔变异株感染病例的病毒核酸复阳特征——2021年广州市本土(158例)及境外输入新冠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679例)。研究结果显示:

  德尔塔病毒株感染者出院后病毒核酸复阳率在60%,远远高于野生型病毒7.2%的病毒核酸复阳率。

  与住院阶段相比,复阳阶段病毒核酸载量降低了10万倍,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并未从样本中分离出活病毒,在社区追踪过程中也未发现社区传播,说明病毒传染性低。

  病毒核酸复阳并未造成临床症状加重,检出者无需接收住院治疗。

  疫苗接种不能降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毒核酸复阳发生,但接种疫苗有助于改善复阳阶段症状,降低核酸载量,缩短核酸持续时间。

  8月12日,该文章作者之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界面新闻,对于得出感染德尔塔病毒后复阳者多于感染野生新冠病毒的情况,在免疫力底下的人群中,病毒可持续复制存活,因本次的研究对象均是青壮年人群存在研究偏移。本次研究对象经连续间隔的24小时核酸检测,且未用药无治疗的情况下,已确定自然病毒转阴,但出院后发现存在病毒片段——这并非完整病毒,是证明病毒降解从有到无的过程。

  研究数据显示,在158名本土感染者及679境外输入感染者中,分别有77人(48.73%)和437人(64.36%)被检测到存在复阳情况,明显超过了发生在2020年的早期病毒株(7.2%)。

  该研究指出,重测病毒rna阳性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现象最初于2020年初在出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中观察到,是核酸检测到的病毒rna的偶尔重现,但不是再感染。此外,大多数人的残余病毒rna显示为间歇性,而且病毒滴度并不高,表明其并非稳定的病毒传播来源。

  该研究表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带有活体病毒的样本才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不过,还有一个主要的挑战是,目前的核酸检测不能区分传染性病毒颗粒和非传染性病毒rna。

  对此,卢洪洲表示,对于发现复阳者的社区或地区就无需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研究已证明复阳者没有传染性这一事实,没有必要再做流调,没必要再隔离。

  此外,研究证明了复阳者无需做非必要性的院内治疗。研究数据显示,复阳者血液检测结果表明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异常细胞数以及升高的ldh和saa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其次,复阳者平虽然被检测测有残留的病毒rna,但均没有加重肺部损伤的情况出现。此外,在接受该数据检测的289名复阳者中,只有19名(6.57%)出现了可记录的临床症状,如偶尔咳嗽、排痰、喉咙不适和疲倦等。

  研究表明出院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安全的,提到复阳的时候不能只提核酸阳性,而应该说明核酸ct值,避免引起恐慌,新冠感染者出院后不应该被歧视。卢洪洲表示,复阳中检测出来的是死病毒,核酸检测中ct值大于33的就可判断无病毒传播风险。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本文作者:李科文 界面新闻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