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新冠病毒疫情没有统一拐点

  群众普遍关注,新冠病毒疫情拐点在哪里?何时出现?最近议论很多,批评声也很高。其实,只要细心想想就明白,中国这么大,各地疫情不同,肯定没有统一的拐点,只有北京的拐点、四川的拐点、重庆的拐点、湖北的拐点等。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确定自己的拐点,因地制宜安排复工、就业和开学等工作。

  “拐点”在数学上称反曲点,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就是连续曲线的凹弧与凸弧的分界点,并且这个方向不能随时变化,要有一定持续性。比如,这个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曲线,在哪里出现转折开始下降,并且不能今天下降、明天又上升,那么这个居于最高峰的转折点就是拐点。根据数学原理,一条曲线可以有多个拐点。但对于新冠病毒疫情曲线,因为是多元函数,影响因素很多,某处高峰点转折下降之后允许有小的波动上升,但不能超过最高点,能总体保持连续下降趋势,这最高点就是大家盼望的疫情拐点。实际上就是感染人数增加值要下降。从全国范围来看,拐点取决于湖北尤其是武汉。所以,中央强调,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近来一些专家对拐点进行了预测,但偏差较大,引来一些骂声。原因在于,没有界定清楚什么是拐点,统计范围和样本量,而且没有区别疫情拐点有大中小之分,各省市区县乡疫情拐点又不同。笼统地说拐点,势必难准。有学者以新增感染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疑似病例数、区域总人数、气温变化等为变量,建立多元函数,根据计算机模拟分析,以湖北为样本的全国疫情拐点在2月22日左右(除开13日统计口径变化),3月1日左右应该下降到不显著的水平。这是基于已知数据分析,并且没有隐瞒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如果有隐瞒,拐点就无法预测。清华大学AI团队也做过预测,他们估计拐点在2月19日左右。根据统计分析,拐点之后,还有一个“拖尾现象”,就是有的地方还有个别病例出现,这是延迟效应,不影响大局。最后的停止点,可能在3月底、4月初。只要严格防控,拖尾现象不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值得说明,这是没有考虑国外的情况。最近国外疫情增加较快,今天(14日)新冠病毒病例总数是507例,日本达到252,新加坡达到58,泰国达到33,韩国达到28等。

  中国是泱泱大国,国土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4亿。欧洲有45个国家,大陆面积仅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亿。比如英国陆地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6020万;德国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8231万。亚洲的日本,陆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就四川而言,有48.6万平方公里(甘孜州就有15万平方公里),人口9100多万。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如果把四川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比较,那么四川GDP总量排世界第20位左右;面积排世界第53位,比西班牙小、比喀麦隆大;人口排世界第15位,比越南少、比德国多。换句话说,四川体量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大。所以,中国是真正的大国,治理很不容易。由于中国地盘大、人口多,导致地形地貌、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各地差异很大,因此新冠病毒疫情扩散传播差异也很大。全国31个省(市区)的拐点都不同。比如西藏,就没有拐点(唯一的确诊病例已经出院)。四川有21个市州,有183个县(市区),每个市县拐点也不同。从今天(14日)数据看,四川21个市州都有病例,新冠病毒波及127个县(市区)。但四川还有56个县没有疫情,各地情况显然不同。四川根据疫情状况,很早把全省不同地区分为无现症病例区、散发病例区、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等四个大类,实施分区分类防控措施,这是完全正确的实事求是的举措。

  党中央高瞻远瞩,决策英明。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要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党中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央企、国企等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坚持“两手抓”,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党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中央突出强调实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疫情防控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可以套用的“标准答案”。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采取接地气、真管用的防控措施,不能简单地“抄作业”。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所有环节都要动真格,绝不能做虚功,搞花架子。在疫情防控中要掌握辩证法,因为“两难”问题很多,解决起来并不容易。此时要换位思考,多从群众角度想问题办实情,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决做到“防输入、防扩散、防变数”,尽快复工复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良性发展。这是共同愿望。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供稿)

  [编辑:张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