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床位数四年增幅达16.4%,重症医学将迎来信息化大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动脉网

  每当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重症医学科便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例如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危重患者的高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恐慌。1月底,国家卫健委以最快速度将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专家抽调到武汉,从而迅速控制了危重病情的发展和降低了病死率。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当时前后派到武汉的重症医务人员超过1.4万名,占到了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除了在重大灾害事件中冲锋在前,重症医学科也是日常疾病治疗过程中延续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医院里,重症医学科专门负责收治医院各科各类危重患者,并对这些具有潜在命危险的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帮助病人的身体回到稳定的状态,从而减少死亡风险。

  重症医学科如此重要,但在今年抗击疫情中,却暴露出我国重症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疫情爆发初期,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紧急安排了46家医院建立重症病房,并专门建设了雷神山和火神山两所重症医院。另外,根据2019年发布的《管向东:中国重症医学四十年》一文中指出,2015年ICU床位数占医院总床数的比例为1.7%,仍然没有达到国家的最低标准(2%-8%)。

  当然,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作为集现代医学成就于一身的一颗明珠,重症医学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各种疑难病症,这不仅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医护人员,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其中,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是支撑重症医学临床和科研发展的必要关键因素。

  近日,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三届冰城重症论坛上,著名咨询公司IDC与东软集团共同正式发布了《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针对本次报告的相关内容、我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等相关问题,动脉网采访了东软医疗解决方案事业本部临床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东、IDC中国医疗行业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以期对我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梳理。

  重症医学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

  每当有急救病人被推进ICU时,一扇厚重的科室门便格外显眼:门内是争分夺秒的ICU医护人员,门外是心急如焚的患者家属。为了挽救生命,科室医护人员需要不分昼夜的与死神殊死搏斗,利用一切资源抢救生命。

  但是,在传统的救治过程中,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主要是依靠经验和有限的设备,这对于医护人员的能力要求特别高,加上处理各种数据指标比较繁琐,仪器种类又多,使得救治任务时间紧,难度大,不确定性因素大。因此,用于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医疗质量的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IDC的调研,对于还未安装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医院来说,其重症日常工作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主要痛点:一是手工操作繁琐复杂,医生和护士劳动强度大;二是救治中医疗质量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提高方法;三是重症医学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协同能力还有些欠缺。

  “建立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些痛点的必要条件。”东软医疗解决方案事业本部临床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东告诉动脉网,建立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重点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诊疗数据的深度集成,二是基于数据的各类高级应用,三是基于数据的区域协同。

  围绕这三个需求,以上提到的三个主要痛点也将逐个解决。通过集成患者的临床数据和集成医疗设备的监护和治疗数据,可以解决手工操作繁琐和数据准确性的问题;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建立医疗质量控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及时获取患者在医院各个科室的诊疗数据,包括科研等各类高级应用,支撑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协同的需求,以及能够与其他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不难看出,重症医学信息系统是管理各种医疗设备资源、支持护理和治疗流程的信息系统。从应用的角度看,系统包括重症临床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重症设备网络管理以及重症科研、重症医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主要模块,是综合性的重症临床信息系统,支撑重症医学科室的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没有建立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医院中,重症医学科仍然使用医院的核心系统(传统HIS)和电子病历系统(EMR),这些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基本上不能支撑重症医疗工作在治疗水平上的提升和对重症治疗质量的把控。”IDC中国医疗行业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表示。

  为什么医院核心系统做不到?这是由于其在使用中不能执行实时监测,且工作中需要登录多个系统获取患者的检验检查数据。不仅如此,核心系统(HIS系统)也面临升级换代,无法支持重症医学工作持续保持高质量;另外,在核心系统(HIS系统)基础上的开发更为复杂,比建立专门系统更困难。

  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的重症医学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艰辛历程,重症医学在危重病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重症医学信息化才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完善中。

  尽管如此,重症医学信息化仍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根据IDC的调查,在已经具备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医院中,有61.8%的医院为应对疫情进行了改造和升级,以适应新冠肺炎救治的需求。

  “从这次疫情来看,我国还需加速重症医学的信息化。那如何来衡量医院通过不断建设与升级进入到哪一个阶段了呢?为此我们把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了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逐级递进的。”肖宏亮告诉动脉网。

  具体来看,第一个层次是重症治疗工具的数字化:重症医学科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目前一些医院使用核心系统和电子病历来承担,但是越来越多医院建立了专门的重症医学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第二个层次是重症治疗操作的信息化:通过系统结合临床数据、医疗设备数据及临床知识库,为医生提供患者全方位360度临床数据展现。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将患者更多的疾病与健康相关的数据集成起来,以及把各种临床科研的论文、临床指南等集成起来,从而建立针对重症救治的临床大数据中心。

  第三个层次是重症治疗技术智能化:对大数据开展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生成临床知识库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展远程医疗,促进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第四个层次是重症治疗过程智慧化:系统结合医疗设备与器械以及精准医疗数据库,全球资源库等,实现科室内智慧解决方案,通过人机互动等,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护理方案,使治疗更加智慧化,精准化、人性化,全面提升重症医学治疗水平,并可延申开展健康管理创新。

  “从我国当前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得进展来看,目前正处于全面信息化建设并向智能化过渡的阶段。”肖宏亮表示,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关键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一是从护理的角度,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实现数据电子化,并于医院核心系统(HIS)、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系统(LIS)和医学影像系统(PACS)等实现数据自动导入,自动生成护理记录。

  二是从医疗的角度,可全面立体掌握患者病情视图,提升救治水平和医疗质量。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可全面掌握科室动态及统计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和医护工作者满意度,并促进构建区域性重症临床数据库,共享医疗资源,支持区域重症治疗,推进临床科研发展等。

  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

  “重症医学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李东告诉动脉网,目前很多医院使用的重症医学信息系统仍处于初步的信息化阶段,只满足了对于重症护理和治疗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提高重症医学的救治水平来说还很不足。

  具体来说,对于重症医学科的主任或者副主任而言,当前信息系统最大不足是“临床研究支持不足”;对于重症科医生来说,当前信息系统最大的不足是“缺乏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方案”。

  除此之外,重症医学信息系统还存在与医院核心系统、电子病历和集成平台等集成不深入,患者就诊数据不充分等问题,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工作者在日常操作中还没有做到得心应手。另外,患者监护数据和设备数据还没有很好的及时进入系统。

  根据IDC的调查发现,不同岗位的医护工作者的需求也有各自的侧重点。

  首先,重症医学科主任除了对于“系统支持临床科研”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明确需求之外,对于“集成医疗设备和采用移动护理”也表达了强烈的需求;再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对于“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救治水平”的需求尤其旺盛,有46%的医生将这一点作为最主要的需求;最后,护士长和护士则对于“采用移动检验检查设备”和“稳定的大屏显示”的需求强烈。另外,医院在管理重症患者的家属探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通讯设备和显示设备集成,以及音频和视频的集成。

  针对这些市场需求,众多厂商也开始逐渐发力重症医学信息化领域,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综合医疗信息系统厂商,该类以医院核心系统厂商为主,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以及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和医疗数据管理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但在集成医疗设备的数据方面需加强,代表企业是东软集团。

  东软集团凭借多年技术、业务、知识积累,全力攻关,于2016年重磅推出了智慧重症解决方案(E-CARE)。该方案聚焦重症医学领域,以患者为中心,围绕重症诊疗、护理、科研、管理等工作场景,将重症医学知识和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深度融合,辅助医护实现精准诊断与安全治疗,帮助管理者改善科室管理水平,助力重症医学信息化发展。

  第二种是专科医疗信息系统厂商,这一类厂商通常提供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和重症监护设备的联网方案,但是在重症医学信息系统与医院其他临床信息系统集成能力方面以及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需要加强。

  第三种是医疗设备厂商,这一类厂商提供医疗设备,基于医疗设备提供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在重症监护和设备管理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在信息系统与医院其他临床信息系统结合以及数据综合分析利用方面需要加强。

  “在选择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厂商时,一定要着重看是否具备综合医疗信息化技术能力,另外,最好具有成熟的核心院内产品架构、稳定的数据采集能力、可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具有信息化转型的理念,这样能够在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在向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中具有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后劲。”肖宏亮表示。

  未来趋势演进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对重症医学科的需求和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的数据显示,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床位的比例从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随着床位数的大幅增长,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也将会保持高速增长。

  李东表示,重症医学信息化未来3-5年大概向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信息系统前端对ICU相关设备及相关IT系统的深度集成,不仅是监护仪、呼吸机、血滤机、微量泵、血气分析仪等传统设备的联接,还包括体外膜肺氧合(ECMO)、持续心排监测(PICCO)、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智能病床等设备的联接;对于IT系统不仅仅是数据互通,还要业务互通,在ICU内部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

  其次,信息系统后端对重症临床数据平台的建设,形成重症临床数据集及专病库、专病知识库,为重症临床中的治疗域提供基础支撑。有了数据平台,在治疗域中的AI辅助决策才有表演的舞台,才有可能在诊断、治疗、用药、营养四大领域中发挥作用;同样有了数据平台的支撑,重症临床科研、临床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尤其是重症临床科研,通过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的结合,可以打通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通道,提高科研综合能力。

  第三,信息化厂商对医疗健康行业的生态协同,一是建立重症区域诊疗救治平台,建立起协同、高效转诊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实现医联体共享医疗资源,如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同步诊疗过程等,提高医联体诊疗水平,实现重症患者早期诊断和救治的目标;二是与医疗设备企业、制药企业协同,结合医疗设备、药品以及精准医疗数据库,全球资源库等,使治疗更加智慧化,才能实现重症医学信息化的高级目标。

  东软凭借多年来的理解和实践,在以上方面进行重点投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也更需要好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现代重症医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超级数字化和广泛智能化,未来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围绕这两个方向不断迭代。”肖宏亮表示。

  具体来看,超级数字化是指重症医学数字化包括三类数据,一是患者在诊疗过程的各类数据,二是重症医学救治中各种监护设备和治疗设备的数据,三是重症救治中利用到学科领域的最新治疗方案和知识。相比于医院普通临床科室的数字化,重症医学科这三类数据的密度和依赖程度更高。

  广泛智能化是指重症救治过程中,各个方面与维度的智能化,其是实现智慧重症的必要条件,是重症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超级数字化正在支撑监护、治疗和创新的智能化,支撑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的智能化,创新诊疗方法和技术,促成重症医学工作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我们坚信,随着重症医学不断朝着这个方向演进,重症医学科将筑牢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为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资料:

  《中国重症医学信息系统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管向东:中国重症医学四十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