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要点(下)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或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患者发病的早期,若未接受规范、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发生一系列后遗症,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

  目前临床当中针对PID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同时也面临着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耐药菌产生的问题。中医药联合抗生素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有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针对SPID,中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SPID负担严重

  PID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则可能成为SPID,并导致PID反复。在中医领域,SPID则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瘢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范畴。此类患者常常出现慢性盆腔痛,并伴有月经异常或盆腔包块形成,疾病长期反复甚至可发生不孕、异位妊娠。

  事实上,SPID与PID的反复发作息息相关,且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数据显示,初患SPID的妇女不孕症发生率为1%,2次感染后则升至25%,3次感染后可达50%~70%。盆腔炎反复发作还可导致异位妊娠的危险增加8~10倍,65%以上患者可出现持续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慢性盆腔痛、不孕症和异位妊娠发生率与盆腔炎性疾病发作的次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对于SPID的有效诊治也极具价值。

  SPID治疗要点

  SI[D诊断并不复杂,对于PID病史且出现临床症状者,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沉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测、腹腔镜检查等手段即可进行诊断。

  

  而目前对于SPID的中医治疗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方药治疗、中成药辨证内服、联合中药直肠导入(灌肠液、直肠栓剂)、中药药包外敷、中药熏蒸、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案,也可视情况结合耳针、艾灸等外治手段,多可明显改善SPID临床症状,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盆腔粘连,消散盆腔炎性包块,减少输卵管性不孕或异位妊娠的发生。大体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两类: 一、药物治疗在SPID患者进行中药治疗时,尤为需要关注辨证治疗的重要性。目前,SPID主要可分为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凝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等五个证型,其主要症状和治疗药物存在一定差异:

  1.湿热瘀结证患者常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味腥臭。

  治法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原则,常用方药为银甲丸加减,或银蒲四逆散合四妙散、失笑散加减;也可使用妇科千金片、金刚藤胶囊、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妇炎康胶囊、花红胶囊、抗妇炎等中成药物。

  

  2.气滞血瘀证患者常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治法以疏肝行气,化瘀止痛为原则,常用方药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或丹芍活血行气汤;也可使用坤复康胶囊、红花如意丸等中成药物。 3.寒湿瘀滞证患者常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治法以祛寒除湿,化瘀止痛为原则,常用方药为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或暖宫定痛汤;也可使用桂枝茯苓胶囊、少腹逐瘀胶囊等中成药。 4.肾虚血瘀证患者常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治法以补肾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常用方药为杜断桑寄失笑散加减,或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也可选用妇宝颗粒、女金胶囊等中成药。 5.气虚血瘀证患者常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治法以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为原则,常用方药为理冲汤加减,或举元煎合失笑散加减;也可使用丹黄祛瘀胶囊、止痛化癥胶囊等中成药物。

  

  二、其他治疗此外,也可根据患者证型选择大血藤、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等经直肠给药治疗;中药外敷、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也可有较好疗效;或可根据自身需求使用康妇消炎栓、化瘀散结灌肠液、红虎灌肠液等药物。 针对慢性盆腔疼痛、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粘连积液,西医物理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可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超声电导仪、光子治疗仪等。上述治疗仪是应用电、热、磁、微波、超声、光子等各种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该疾病各证型,可根据病情确定疗程。有生育要求者,可考虑腹腔镜诊断和治疗。

  整理自“一带一路,共学中医”系列公益讲座编排:鹏宇 | 校对:瑞雪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查看上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