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钟南山称越“晚阳”,症状或越轻?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导语丨整个中国都是「晚阳」的受益者。

  我记得没错的话2020年其实学习西方共存的呼声就不小了,但那时候刚刚从武汉的那次疫情中恢复过来,恢复生产生活后紧接着承接了很多需求,然后经济报复性反弹。而且当时川普末期,胖皮袄等频繁拿病毒起源论等做文章,其宣传战中的不怀好意是非常露骨的。所以这个呼声也就没有得到切实的响应。

  2021年的发展证明了还好没有听那些人的。2021年的中旬开始的Delta疫情,开始在全世界爆杀。在印度更是出现了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当街烧尸体。我认识的印度人,几乎都有大家庭成员的感染去世。2022年的时候《柳叶刀》和WHO分别有对超额死亡的分析,显示印度两年达到了惊人的407-470万人的超额死亡[1][2]。

  从病毒进化的历史轴线来看,我们成功避开了此前杀伤力最剧烈的毒株,这是群体层面的收益。

  从免疫水平来看,我们不是通过感染病毒来获得的自然免疫。在此次放开前,已经完成了34亿剂的疫苗接种,人口的全程接种率超过90%。有相当程度的免疫基础。当然,主要问题还是老年人接种率,越老越低,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60岁以上的加强接种率68.8%,80岁以上全程接种率65.8%,加强接种率才40%[3]。

  根据香港的数据,80岁以上未接种者,感染Omicron BA.1/2的病死率接近15%,而完成三针灭活疫苗接种可将病死率降低至1%[4]。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口得到了保护,一方面最脆弱的人口保护不足。收益之外有很大的忧虑。因此现在在大力加速老人和高风险人群接种。

  继续「晚阳」的话,有可能在不断加强接种中,得到人工免疫的完全保护,也可能随着对病毒认识的进一步深入,终于等待病毒研究、药物研发方面的新突破。

  从个体层面来讲,以当下为起点,「晚阳」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一,「晚阳」者有机会全程不阳。

  随时间推移,感染新冠的风险并不是均匀的,其实只有在少部分时间才是高感染风险。大流行有高峰期和低谷期,高峰期的时候,人群中实时的阳性率(正在处于阳性的人占人口的比例)可以达到10%以上甚至20%以上。此时你只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很大概率会被感染。但是,如果你刻意在这个阶段避免/减少出行,增加社交距离,提高防护等级,做好消毒,是完全有机会避开的。

  而一旦到了低谷期,因为大部分人在上一轮感染,处于一定的保护期,病毒的流行会暂时收到遏制,人群中的阳性率会下降到1%甚至更低,此时其他已经阳过恢复后的人,其实成为了你自己的免疫屏障。这时候你完全正常出行和生活,也有很大机会不被感染。

  这就是全程不感染的核心逻辑。「晚阳」其实是在避其锋芒。

  第二,做好个人防护者更不易感染、感染更轻——「感染剂量」理论。

  追求「晚阳」乃至「不阳」的过程是依靠个人防护和减少暴露来实现的。

  从SARS和MERS时期的一些研究,一直到COVID-19时期,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个人接触的「病毒载量」与他感染的难易程度,或者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是相关的,所谓「感染剂量」。

  

  左:高感染剂量;右低感染剂量

  这张图来说明该假说。左侧是当这个人分别暴露于高病毒载量和低病毒载量的情形。左边是高载量时,呼吸道屏障更容易被突破,体内炎性反应跟打,病毒定殖在体内的集落形成单位更多。右边低载量引发的后果更少。[5]

  这个理论在新冠时代有了进一步的验证。

  

  上图左侧的纵轴是症状严重度评分,中间橙色的「与新冠患者同居者」,具有显著更重的症状程度,右侧是血清学显示病毒载量也与他们的行为相符合。下图显示病毒载量高者,症状程度趋向于更严重

  美国一项基于1101例社区感染病例的研究发现,独居者,或者同居者没有发生过已知的新冠感染者,他们从社会面偶然感染新冠,相比与先感染新冠的人吃住在一起的人,前两者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明显更轻。[6]

  因此,如果我们做好个人防护,追求避开感染高峰期,争取「不阳」是很理想的,而就算还是不幸感染,因良好的防护、社会面阳性率降低带来了更低的「感染剂量」,可能会让我们「晚阳」以及「更轻的阳」。

  退一万步讲,做好防护,也保护了家人,保护了社会。显然是正面的收益。

  所以我一直倡议,现阶段不要有摆烂的心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怕当一个「防疫爱好者」。接受长线心态,把防护形成习惯,内化到生活中。共存时代,降低「感染剂量」。

  来源丨Luxenius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身边的阳性感染者#?#疫情#?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