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春节路线图:“元宵”之解

  进入[朝闻天下]>>

      CCTV.com消息(朝闻天下):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今天我们春节路线图的最后一站,要来聊聊有关元宵节的习俗和一些故事传说。

      为什么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说法很多,一种解释说是“元宵”指的是“第一个月圆之夜”,对应的是“元旦”,古时候说的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指“第一个白天”。另外一种解释流传也很广,说元宵之说来自道教,因为道教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节,其中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上元之夜就称元宵。

      元宵节的历史

      而把元宵作为一个节日,是从西汉开始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元宵节是越过越隆重,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经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则清代元宵节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的场景。

      元宵节被看作是整个春节的最后的一天,也就是说,过了元宵之夜,这年才算过完,所以元宵节又有“小过年”之称。

      元宵节,今天依然被重视

      直到现在,元宵节依然是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农村。

      正像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文章所说:农民都把元宵节看成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很多农民工推迟返城,就是要在家过元宵,有些农民工没能赶回家过春节,也要赶回家去过元宵节。在有些地方,正月十五甚至比过年还热闹。

      元宵节张灯的由来

      在历史的延展过程中,民间欢庆元宵节的活动是越来越丰富。其中有两个习俗可以说是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那就是观灯、吃元宵(汤圆)。

      张灯、观灯、赛灯是元宵节自古至今的一个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元宵节为什么要“张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这篇文章介绍说: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源自道教,因为道教崇尚火;另一说主要源自佛教的“神灯佛火”;第三种说法是说元宵节张灯的习俗始自唐代,是当时的皇帝提倡的,就是为了娱乐。

      元宵节张灯的传说

      而在民间,关于正月十五张灯的来历,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结果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也被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而且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让天帝感觉好像人间就是着火了,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就这样,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而且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节和灯谜

      元宵节里张灯,还延伸出了另外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据说,这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没想到猜谜的人很多,等到了南宋的时候,灯谜就很流行了,每逢元宵节,首都临安都会有很多灯谜出现。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就一直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而且成了一种文化。

      元宵节和团圆节

      相对于“灯节”,现代人对元宵节的理解,“团圆”的意思可能更普遍一些。

      元宵节的“团圆”之意,一则取自是“月圆人更圆”,另外便是缘自元宵节的另外一大民俗——吃元宵。元宵,是北方的叫法,南方叫汤圆,很多人认为它们是一种食品,只是叫法不同,其实,两者在做法上也是不同的。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解放日报的一篇文章对汤圆与元宵的做法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南方的汤团是捏好一个圆团团的面窝,留一个小嘴向里面填馅,然后再把口捏实。

      而北方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滚”的:大大的扁平箩内铺上很多雪白的面,把事先和好的馅剂子,沾上水扔进平箩,人们端起平箩不停地摇,馅剂子自然会沾上一层面。这时把沾了面的剂子再洒上水,然后再沾面、再洒水、再沾面……一直重复到沾在馅体外的面差不多有馅体那么厚为止,一箩雪白浑圆的元宵就算做成了。

      至于元宵的吃法,那就多了去了:煮着吃、蒸着吃、煎着吃、油炸了吃,甚至还能炒着吃。而好的元宵,不管怎么做,趁热一咬,馅汁都会像灌汤包中的汤一样直喷出来,被烫到大人或孩子都不会闹,而是得意地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