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20年后,王重阳依然是实力巅峰,然而他当年的预言却错了

  华山论剑,是武林中相隔25年才举办一次的大型比武盛会,只有武功高强的人才有资格登上华山之巅,参与这次盛会。

  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总共有三次,第一次论剑,王重阳勇夺天下第一。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旦提到武功天下第一的那个人,那肯定就是在说王重阳无疑。也就是说,王重阳是公认的天下第一,一论的结果相当于武林官宣。一论之后,20年过去,王重阳一直都没有被人们忘记,江湖中依然充满着有关于王重阳当年如何神勇的传说。

  一个人,在偌大的武林中能到达这地步,他的一生算是没有白活。一个人有多了不起,不是他生前有多强,被他人如何追捧,而是他生前是巅峰,死后亦被人挂怀。王重阳就是这样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这20年间,提及王重阳最多的人,应该是他的师弟周伯通。

  周伯通为人很是顽皮,从来不会一本正经跟谁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这就是他的风格。然而,他对王重阳的敬畏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

  周伯通第一次见到郭靖,话里话外都离不开王重阳辉煌的一生。

  师哥倘若在世,他依然是别人难以超越的巅峰,再有华山论剑,也不用七天七夜那么久,只需要半天就可以了。

  周伯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师兄王重阳在世,他进步的速度要比任何人都快,因为全真教的武功是永无止境的。反之,像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虽然刚猛无比却总有尽头,他达到极限后,便很难再有进步的余地。以无限对有限,才是武功最高境界,这便是王重阳与其余四绝之间的差距所在。可见,在周伯通眼中,王重阳是一个在武学方面,永远无法被他人超越的神话。

  而王重阳在世时,也曾对周伯通有过一番评价,抑或说那算是王重阳对周伯通实力的预言。

  周伯通虽然天赋很高,但却缺少济世救人的情怀,所以就算他一生勤学苦练,也终难达到武学巅峰。

  王重阳眼中的周伯通武功虽不算低,但他认为周伯通缺少像他那样济世救人的情怀。王重阳的人生追求和周伯通是截然不同。正所谓“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鏁心胸。”王重阳举旗抗金,壮志未酬,是余绝所不能比较的。王重阳称周伯通缺少济世救人的情怀,是因为周伯通生性好玩,虽然天性纯真,却也毫无责任心可言。这样的人无胸怀大志,武功境界自然也达不到绝顶。

  显然,王重阳当年的预言是错的。周伯通最后的武学地位,却是要狠狠打脸王重阳了。犹记得神雕侠侣结尾,众人齐聚华山之巅,第三次华山论剑由此拉开帷幕。在新一代华山五绝人选中,周伯通不偏不歪,顶替王重阳昔日“中神通”的位置,正式成为了东西南北中五绝中的“中顽童”。对于整个武林来说,这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次盛会,“双雕”中的三次论剑,跨越了整整五十个年头。

  周伯通能位列后五绝之首,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武功之高,确实无人能敌。

  说到武功之强,黄药师、一灯等都自知尚逊周伯通三分。

  平时,他与人打架,基本都是抱着玩的心态,动真格的时候几乎很少。且像左右互搏术,以及天下第一的九阴真经,他几乎很少用到,说明了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

  第二点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三次论剑评选五绝,并非只是看一个人的武功有多高,而一个侠客做人的境界才是第一位的。周伯通拥有着宛如孩童般天真的性格,他一生无欲无求,连修行中的一灯大师都自愧不如。

  黄药师对周伯通的评价,最是中肯。

  我与一灯视名利为虚幻,而周伯通却是心中空荡荡,本就不存名利之念,比我们高出一筹。

  射雕英雄传中,第一次论剑20年以后,依然是王重阳的时代。但是自三论之后,王重阳这一页则是被翻篇了的,他的时代终究成为了历史。新一代江湖开篇,周伯通被冠以五绝之首,实至名归。周伯通这样一位乐观派,似乎比胸怀大志的王重阳还要高上一个境界。金庸先生又何尝不是想通过对周伯通的描写,来表达“无欲则刚”的武学寓意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