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总结新冠发病规律,病毒毒性在减弱,个人防护却不能减弱!

  12月5日,根据光明网报道,北京感综合科专家李侗总结了一份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后从发病第一天到第七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

  发病第一天,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发病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人高烧至39摄氏度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发病第三天,症状最重的一天,患者高热39摄氏度以上,浑身酸痛乏力咽痛加剧;

  发病第四天,体温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开始体温降至正常,但仍然咽痛咽痒,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发病第五天,体温基本降至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发病第六天,患者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等方式排除坏死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发病第七天,所有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为阴性。

  值得注意的是,接种过新冠疫苗并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病程更短病情更轻!而部分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更为复杂!

  前有各大权威专家站出来解读奥密克戎变异株,向民众科普其高传染性低毒性,后有专家解析普通感染者发病历程、分析新冠回归乙类乙管条件日渐成熟,加之各地陆陆续续取消全员核酸检测,放开核酸检测报告时间限制,这些政策、行为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同一个信息:相关部门正在尝试慢慢放开,疫情防控的拐点正在到来。

  科学理性分析新冠,才能更好的消除人们的恐怖心理,才能让民众更好的接受放开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患肺部、心脏、糖尿病及神经系统等疾病的风险将会增加,所以,即使放开了,我们也不能疏忽自身的防护!新冠病毒致病性在减弱,并不代表我们也能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