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心理障碍如何解?心理咨询4个步骤解决原生家庭问题

  在生活中,可能会有因为关系冲突而造成内心矛盾、痛苦的时候,家庭作为出生后我们第一个互动的场域,时常会因为紧密关系造成双方中有些紧张、甚至因价值观、想法不同而有所冲突。原生家庭可以是紧密的支持,但有时也成为让人感觉受困的地方。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四种可能的情绪困境。

  1、父母高度冲突下的三角关系:

  有可能从小我们就看到父母时常有大大小小冲突,当在冲突现场,甚至只是事后看见冲突造成的影响,都很容易让身为子女的我们感受到紧张、痛苦或罪恶感。

  

  因为这样紧张的互动关系,时常导致父母会将子女涉入其中,让子女需要选边站、或是在事后安抚双方,成为一个中介调节的角色。但也因此,有时公亲变事主,子女也很容易在这样子介入父母冲突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了情绪,成为产生冲突的第三方。

  2、缺席的双亲造就成人型小孩:

  在成长过程中双亲其中一方缺席了,此时子女会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的陪伴与支持,代替缺席的父母负起一部分的家庭责任。同时,身为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许还没能被满足,所以就在长大和当小孩之间摆荡,也会因此在亲子互动中感到委屈。

  3、生病的双亲,内心的冲突:

  父母自身若有身心疾患,子女在成长中也会负起一部分照顾责任,内在时常会感受到一种冲突,“我知道我爸爸/妈妈是生病了,但我依然感觉不舒服”,在这样的状况中,通常冲突是隐性的,尽管因为容忍没有办法正面冲突,但子女在心中会积累许多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是否不孝顺。

  4、时代改变带来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时代改变,东西方价值观交融的影响,当年纪有差距,导致亲子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价值观有落差。此时,当无法有效沟通的时候,就可能会因此有冲突。

  

  “都是因为我,他们才会吵成这样”、“要不是我,父母就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时常子女会因为父母痛苦,或是听见父母表达“我都是为了你/你”,而感觉到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累,带着愧疚、罪恶感,认为自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或牺牲,才足以回报父母的付出。

  想要追求理想,却也想满足父母期待,生涯抉择困难。不知道未来该怎么选择,产生许多束缚感,无法肯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但对于现状却也不满意。随着年纪逐渐增加,这样的感受愈发强烈,便感觉到生涯迷惘。

  最后,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看着父母的互动模式,有些人会在心中想着“我长大后不想像父母一样”!却在成人时逐渐发现自己也在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感到挫折怀疑,想要有所改变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对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心理咨询的四个步骤是:

  1.探索原生家庭关系:

  清楚家庭系统中如何互动,其中的动力流转如何影响到自己,进而理解到自己的选择、行动,都和父母的情绪、行为紧密关联。

  2.觉察与表达自我内在感受:

  理清个人状态,这是帮助自己确立身在何方,欲往何处的关键。但不代表一定需要马上表达,因为表达可能是危险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通过反复觉察和练习,可以帮助个案预演什么样的情况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3.先从接纳开始,自我肯定与建立信心:

  自我意向往往是在和他人的负向互动中建立起,于是,时常产生“我是不好的”、“我会造成别人麻烦”这样的感受,通过自我肯定的练习,可以帮助坚定自己内在感受。

  先从接纳开始,了解到“我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我可以表达我的想法,也不会伤到人”,通过反复练习,开始能够真实经验自我的样子。

  4.行动与调整:

  最后,在上述的过程会开始有新的想法,当可以更确定自己希望怎么做,个案可能会期待和家人有不一样的沟通或互动,此时,在咨询中可以试着预演,甚至是在实际尝试后,再回来咨询中进行讨论与调整,知道有效的部分在哪,自己能够怎么维持。

  本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