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智力服务“桥梁” 助力“泉州制造2025”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调研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调研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调研

  2016年海峡科技论坛促成两岸多个项目合作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调研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考察

  中科院院士专家来泉调研

  专家与企业对接洽谈

  编者按“企业遭遇技术瓶颈、求贤若渴,学会及院士专家难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人才、技术等诸多挑战……”这是两年前国内部分企业和学会及人才面临的真实写照。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中国科协于2014年10月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引导学会和科技专家、学者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经过层层考察筛选,泉州市于去年4月获批为创新驱动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

  一年多来,泉州市科协主动请缨、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在开展服务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工作中,从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培育等五个重点工作出发,逐步打响智力服务品牌。 本报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赖滔 文/图

  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加快泉州经济“马达”更新换代

  优质的科技资源是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启动以来,泉州市科协汇聚学会以及国内外院士、专家,在本地企业创新发展中给力发力、协同创新,帮助企业破解了一个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同时整合优质科技资源,促进项目成果转化,为这列正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城市列车注入强劲动力。

  邀知名院士专家来泉 为经济发展精准诊断

  根据各县(市、区)相关单位和企业发展需求,市科协通过邀请相关学会院士专家来泉考察调研,为我市经济发展把脉诊断,并提出专业性的咨询意见。一年多来,市科协相继邀请了潘云鹤、郑南宁、林惠民、段正澄等38位两院院士及400多位海内外专家莅泉深入企业调研考察指导,探讨协同创新合作事宜。

  当得知位于安溪县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在规划时存在战略定位问题时,市科协及时邀请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中科院软件所林惠民院士莅临实地考察,并在“中国云谷·梦想启航”高峰论坛上分别作题为“中国智能城市的推进战略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安全问题与挑战”主旨演讲,对园区建设提出了“iCity”推进策略,有效解决战略定位问题。6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研究员应邀出席“海峡两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讨会”并作“平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迈向可编程的工业”主旨报告,在会上,王飞跃研究员提出了“工业5.0概念”,并指出,泉州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不仅要巩固“硬技术”还应重视“软技术”,包括知识自动化、软件机器人等方面,提升工厂管理水平,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应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科技社团资源,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实现泉州产业升级。

  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科协还促成泉州师院化生学院与金鉴明院士合作开展“泉州市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和规划研究”咨询项目;与台湾湿地学会创会会长、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章波博士联合开展“基于生态文明水平差异的泉州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咨询项目。泉州师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主要负责人戴聪杰教授、李子蓉教授被中国工程院“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战略研究”课题组吸收为课题组成员,并于4月赴鞍山参加课题组的调研活动。刘兴土院士在永春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永春县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全省首创“生态优先、统筹资源、多元治水、综合治理”的流域治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正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融入更多旅游、文化元素,丰富桃溪流域的治理内涵,争取早日建成桃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全国湿地保护的典范和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试点。

  精准服务解决“一公里”问题 助力企业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市科协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着力做好两个“一公里”服务。即:“最先一公里”服务,为本地企业和国内外院士专家团队牵线搭桥,做好前期对接交流,重点组织突破战略性、引领性、共性的关键技术项目对接。“最后一公里”服务,跟踪服务对接成功的项目,“扶上马、送一程”,确保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根据市领导“首先实现个体对接落地”的要求,市科协先后促成京微雅格公司与华中科大(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率先签订“工厂物联网终端及系统解决方案”合作协议等,实现个体对接落地项目4个。在了解到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后,京微雅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其开发了“工厂物联网终端及系统”,这套系统大大提升了公司生产设备及产品的管理水平,降低了不少管理成本。在尝到合作带来的甜头后,梅洋公司与京微雅格、华中数控(300161,股吧)共同注册成立“京华梅洋智能系统公司”,继续对现有机床进行伺服控制改造,以最终实现车间智能化。

  福田公司则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了“EST活性印花皂洗”,这一最新发明专利成果将福田公司的印染废水回收率提高了2倍(90%以上),降低了不少生产成本,它还帮助公司提高了织物产品的质量水平,真正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5个项目完成研发投产 累计增加产值3845万元“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市科协着力于引桥、搭桥、建桥、拱桥,跟踪服务好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研发,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百宏公司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功合作开发的“化纤数字化智能自动落筒”系统,真正实现了丝饼从落筒、输送、储存、检验分类的全自动化和产品智能识别,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友兴水产公司与海智专家、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林俊达教授合作开展海马养殖研究,相继攻克了海马繁育率低、育苗成活率低等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即将实现海马养殖的产业化,该项目还成功入选“福建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全市20个合作项目共获国家立项1个、市级立项3个、县级立项1个,累计获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补助862万元。其中,5个项目已完成研发或投产,累计带动合作企业新增利润3845万元,新增税收729万元。合作项目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个,申请专利12项,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要院士(专家),找科协” 成为本地企业共识

  近年来,市科协通过对合作项目跟踪调研发现,大部分合作项目进展较为顺利,它们为本地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资源条件。

  “要院士(专家),找科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有效地拉近了院企之间的距离。广善茶叶公司在有机茶的研发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市科协为其引进“日本高端有机茶、富硒茶种植与生产”项目和“日本公益财团法人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海智专家徐会连博士。公司董事长李志忠感叹,市科协为我们引进了一个宝,今年又为该公司搭桥引进了台湾农技协理事长廖树宏合作“闽台共建植物工厂”项目。泉美公司与方荣祥院士所在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了福建省科奥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制订公司生物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等。

  3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带动企业年新增产12.56亿元

  院士专家“智汇”之下,创新活力源泉涌动不止。在服务企业创新工作中,市科协从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工作重点出发,积极开展工作,逐渐打响科协智力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推动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33家,累计带动企业年新增产值12.56亿元。

  产学研合作引育高层次人才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发挥科协组织网络人才智力优势,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在实践中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创性工作。2013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被纳入泉州市“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3-2017)25个人才项目之一。

  多年来,市科协不遗余力地把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作为服务企业创新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组织、人才、智力等优势,深入企业、基层详细了解需求,帮助整合科技资源,稳步有序地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制度,引进院士专家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178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连续多年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智力服务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表扬。

  日益增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越来越多科技界最顶端的院士资源导入到这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成为泉州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市将建设1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服务总站(即学会服务总站),组建10个学会工作站、50个院士工作站、100个专家工作站,辐射带动1000家小微企业,助力“泉州制造2025”。

  “院士专家泉州行”为企业带来转型契机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我市部分企业面临着市场不景气、招商引资难的局面,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何破解企业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难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市科协通过开展“院士专家泉州行”活动,根据泉州企业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引导需求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接触,让企业从中发现创新转型的契机,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尝到了不少甜头。福建领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委会接触后,看到了“智能视频”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就决定加入到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浪潮中。随后,双方便在“智能视频内容分析”方面开展合作攻关。目前,项目成果“国土土地违法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在晋江市国土局上线运行,为公司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创公司与京微雅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智能光伏+”整体解决方案,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该方案集光伏发电、存储、能源监测、远程监控、资产管理、智能维护、数据监测和智能调控等功能为一体,可实现公共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达到降低运维成本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效果,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新能源应用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请进来”+“走出去”,多渠道开展项目对接——“海智计划” 为科技项目牵线搭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多渠道开展项目对接。”这是泉州市科协实行“海智计划”重要战略。几年来,共促成海智合作对接项目5个,专家合作项目10个,总投资约7.78亿元,涉及机械制造、人工智能、光伏能源、食品药品、电子通信、农业生态、海洋生物、皮革环保、纺织鞋服等多个领域,致力做校企科技项目的“科技红娘”。

  搭建全省首个 “海外智力”科技枢纽型服务平台

  在企业技术需求多的情况下,启动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设立全省首家“海智计划”工作站,做好海外人才、智力与泉州企业对接工作,促成近海海马养殖、益生菌技术、互动式电子黑板系统、日本高端有机茶(富硒茶)种植与生产等4个海智项目成功落地,并已初见端倪。其中,“海马养殖”项目被评为全省首例近海海马养殖示范推广项目,年生产20多万对,并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4年6月,市科协还与瑞士瑞中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签订共建瑞泉科技合作交流服务平台协议,成立全省首个“海外智力”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事业引进海外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针对南安市石材加工产业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市科协帮助南安引进了瑞士石材污水处理技术项目。经牵线搭桥,瑞士华人协会主席、瑞中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主席刘刚与福建成功机床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联合注册成立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由瑞士提供核心技术,由成功机床提供生产线,合作生产石材污水处理设备。

  “请进来”“走出去”主动谋求合作机会

  依托海外智力科技服务平台,市科协积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将海外科技工作者和国内外专家“请进来”,同时组织高校、企业“走出去”主动寻求合作机会。市科协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项目对接,为泉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创新的开展作出积极贡献。

  去年3月份,中国科协陈章良副主席率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7个全国学会21名专家深入泉州12家龙头企业考察,现场解决技术难题20多个,并与6家民营企业签订7个学会服务站共建协议。其中,中国自动化学会与百宏集团合作研发“基于化纤数字化智能化纺丝全自动落筒系统的开发”项目,投资达5000万元,被列入泉州市重大科技项目。经市科协牵线搭桥,今年4月,IMI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校长Charles Bruki一行应邀到泉州师院考察,商定联合办学的具体合作细则,并签订两校合作框架协议。6月,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讨会,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的25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泉州,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技术、机器换工、工业4.0等议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共举办4场主旨报告,2场分论坛,签订8个项目合作和平台共建协议,两岸学者对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两岸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一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引进人才、技术、项目的同时,市科协还积极组织相关高校、企业“走出去”。去年,组织部分高校和企业参加“2015年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环境与轻纺产业研讨会暨科技合作工作座谈会、第十五届“院士专家八闽行—海洋渔业院士行”、海峡科技论坛、第八届海峡科普论坛、中国(重庆)国际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博览会等。赴北京、重庆、新疆、山东等地拜访院士专家,畅通与院士专家的交流、合作渠道。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