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痊愈的新冠患者,后来都怎样了?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越发了解,对于生活的改变也不得不去适应。关于疫情未来走势与防控,很多朋友迫切想要知道的是——新冠后遗症的概率有多大?

  更适合叫做「新冠长期症状」

  咱们得先说说,到底什么叫「后遗症」。

  按照大家的普遍理解,就是你得了某个病,治好了但是几个月或几年后还有一些小毛小病,这就叫做「后遗症」。

  在新冠感染后,一部分患者会在几个月之后仍然有一些症状,我们可以把这些简单理解为新冠后遗症,国外叫「Long COVID」或者「Post-COVID conditions」更多些。

  准确地说,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会比「后遗症」更合适。

  目前的研究发现,新冠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都可能出现长期症状。

  真实案例

  2020年4月,彼得·皮奥特感染新冠。

  没过多久,痊愈出院。

  彼得·皮奥特是谁?

  他曾被称为“顶尖病毒学家”“全球卫生领域的传奇人物”,也是率先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者之一。

  

  图源:医学界

  可一个如此厉害的人,依然逃不过新冠。

  痊愈后,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真正的“困难”才刚来临。

  回家后,他肌肉萎缩,身体无比虚弱,连行走都很困难。

  他说:

  “新冠病毒将改变我的一生。我不仅是病毒研究者、防疫规则制定者,也是疫情受害者,我差点因之丧命。

  如今,每到晚上,我仍虚弱得没力气说话。”

  更严重的是,他首次被发现心率每分钟达170次。这是相当危险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直至2020年5月2日,他还在接受治疗。

  他无奈地说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种感觉。那不是疲劳,而是筋疲力尽。”

  

  无独有偶。

  美国一个43岁肌肉壮汉,体重190斤,肉眼可见非常健壮,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曾在社交账号上,晒了一张感染新冠前后对比图。

  仅仅2个月时间,他暴瘦40多斤,整个人看上去十分憔悴。

  他说:“我当时虚弱到连手机都拿不起了,手机太重了,我无法打字,手还不停地发抖。”

  

  而这些,皆是新冠病毒对人体的“攻击”。

  国家卫健委在《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中提到:

  “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易疲劳、肌肉酸痛,部分可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

  也就是说,痊愈后出现乏力等症状是很普遍的。

  于疫情而言,他们是“幸存者”,至少能获得重生。可也是不幸的,毕竟“后遗症”的折磨不容小觑。

  更残酷的是,以上这些“症状”只是冰山一角。

  国内外研究

  发表在《柳叶刀》的研究就显示:

  金银潭医院新冠患者,超过70%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

  图源:丁香医生

  2020年6月-9月,他们观察1733例新冠患者出院后的症状。

  其中,疲劳或肌肉无力症状占63%,睡眠障碍占26%,20%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

  从对各个器官的影响,扩散到精神上心理上。

  

  图源:丁香医生

  而英国一项新冠后遗症的调查研究结果,涉及到超过 2.6 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这应该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新冠长期症状研究结果之一。

  和之前的一些研究不同,这项研究专门设置了「对照组」,这非常关键。

  很多新冠长期症状在平时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对于感染者来说,在感染后数周乃至数月内出现症状,并不一定跟新冠病毒感染有直接关系。除了新冠病毒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些其他病毒的感染,同样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症状。

  设置对照组,能帮助排除这些干扰,让我们更好地分析新冠真正带来的问题。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研究结果发现(重点来了):

  在感染后 4~8 周,有 9.4% 的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对照组是 4.1%);

  在感染后 12~16 周,有 5.0% 的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对照组是 3.4%)。

  感染组出现症状的概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基本持平(由于季节、天气和社会活动等因素会有一定的波动)。

  具体的长期症状,主要有:

  

  相对而言,焦虑/抑郁出现比例最高,但各种疼痛表现持续最为持久,对女性和年轻患者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其他一些可能被提及的长期症状,反而没有被发现,包括脱发、性功能障碍等。

  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长期症状一些人群上的特点:

  1. 儿童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低于成年人。

  对于 50~69 岁组来说,感染后 12~16 周出现症状的概率是5.8%,而对于 12~16 岁儿童来说这个数字是 3.0%,2~11 岁儿童甚至低于对照组(3.2% vs 4.1%)。

  2. 女性高于男性。

  以感染后 12~16 周为例,女性出现长期症状的概率是 5.4%,而男性是 4.5%。

  3.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

  仍以感染后 12~16 周为例,前者是 7.4%,后者是 4.5%。

  4. 初始症状明显、病毒载量高的感染人群长期症状也更明显。

  综合来讲,在感染后 12~16 周,一部分感染者身上会出现长期症状。女性、50~69 岁的成年人、已有基础疾病者以及感染时有高病毒载量、表现严重的感染者,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会相对高一些。

  研究同时表明,新冠长期症状出现的比例并没有之前一些人预想的高(尤其是儿童),这是个好消息,大家不需要对后遗症问题过于担忧。

  结语

  所以从目前研究来看,所谓的新冠「后遗症」确实有,是很多长期症状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也可能会出现(比如流感),新冠并没有那么特殊。

  科学家们更关心的是,这些长期症状到底有哪些完全是由于新冠感染后复杂的免疫机制导致的。我们国家也很重视这些问题,在2020年3月就印发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方案(试行)》,希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

  总的来说,新冠长期症状没有那么严重,发生比例也并没有大家一开始想象的那么高。尤其是在儿童当中,再考虑到奥密克戎的症状相对之前毒株更轻一些,大家对于长期症状问题确实不需要过于恐慌。

  比较多的研究也表明,感染时症状越重,出现长期症状的比例就越高。这些长期症状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

  幸运的是,对于和新冠战斗了两年的我们来说,已经有不少方法可以降低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化的风险。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接种疫苗。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放到朋友圈,大家都会感谢你的无私分享!

  本文来源:公卫医师界、丁香医生、腾讯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