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阿里改造3个月后,大润发2017财报增长大揭秘
文 | 万德乾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核心导读:
1.大润发的增长究竟是来自于哪里?
2.为什么业绩增长,同店增长率仍旧在回落 ?
3.阿里改造后的大润发,为什么可能会走向B2B2C模式?
大润发2017年年报公布的利润率,增长指数最为好看。取得税前利润44.87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率达到14%。而最不好看的指数,则是同店营业额的下滑速度,远比外界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不过,从阿里与大润发双方牵手后,马不停蹄的改造执行速度来看,此时或许是看涨买入大润发股票的好时机(本语句不可作任何投资建议,对任何买卖损益概不负责)。
截止到3月5日收盘,高鑫零售每股报收9.72港元,相比开盘价10.56港元,每股下挫0.84港元。
3月4日,以大润发为主体的上市公司高鑫零售,在香港提报了公司2017年的全年业绩。
高鑫年报显示,2017年,高鑫全年营业额102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9%;毛利水平取得246.74亿元,相较2016年增长2.9%;税前利润44.87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率达到14%;年内净利刚好突破30亿元,增长水平达到14.9%。
相比较2014年至2015年的利润率的震荡回落,最近3年高鑫零售利润率恢复至小幅上升趋势。
年报提及每股盈利0.29元,归属股东净利收益27.93亿元,同比增长8.6%。
唯一滑落且在扩大的指标,发生于同店增长率(即单店平均年营业额),从2016年的-0.34%下滑,扩大至2017年-0.98%的下滑。
经营成本方面,门店运营成本(包括设备采购更换、门店翻新等)、门店租金成本和员工工资,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值得注意的是,大润发门店经历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的减员增效,纸面上员工工资增幅虽然约等于店租和营运成本,但实际增幅应该会高于后两者。
高鑫零售库存周转期95天,应付周转期为70天,略微高于2016年指标。而2017年全年现金储备已经突破百亿元,达到104亿元。
2017年高鑫投资支出为21亿元,相比2016年的37亿元,有着56%的支出回落。如果没有其他事项,投资支出回落部分,应该是大幅度减少对飞牛网的投入支出。而在股本的净值回报率上,2017年高鑫零售取得12.8%的增幅,同样符合2015年来的连续三年增长回转。
高鑫在昨天向投资人和分析师介绍的年报中,特别提到2017年公司重要事件,是与阿里巴巴结成的战略联盟。在参与提报的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CEO吕德伟(Ludovic Frédéric Pierre HOLINIER)、大润发(康成投资中国)中国主席黄明端看来,高鑫零售的实体生态圈与阿里巴巴的数字生态圈,结成实体数字化的的全面推进发展。
引入阿里巴巴的平台资源和新技术,为高鑫零售门店数字化改造,引入新零售的解决方案,是年报中特别强调的一点。
股权结构方面,高鑫零售股票总数超过95亿股,按照目前每股9.72元,高鑫目前总市值为927亿元。其中,阿里持股占比36.16%,欧尚持股比例为36.18%,润泰持股仅剩4.67%,其余22.98%为公众持股。
《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在此大胆猜测,按此股权结构,一旦阿里吸收一部分市面流通股,阿里就将全面控股高鑫零售,主导高鑫(主要是大润发)的公司所有重大事项。比如,不受业绩短暂起伏约束的大幅度业务改造。
在外界看来,选择与阿里合作,才带来2017年高鑫财报“闪亮”的14%利润增长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鑫零售业盈利复苏的引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预付卡兑付到期的冲抵。
大润发门店日常经营中,向企业客户和大宗团购客户售卖预付购物卡,是大卖场常见销售手段。在大润发单店业绩占比中,预付卡部分通常能占到10%-15%左右的业绩比例。
这类的预付卡使用期,行业通常设置3年有效期。也就是说,此次大润发计入年报收益的3.45亿元预付卡部分,大都发生于2014年对外预售的购物卡。了解国情的都知道,2014年至今的整体国内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发售至很多单位的购物卡,并未实际消费。
只是,用这种兑付到期的方式,折算冲抵收益,并计入到年报利润增长部分,也颇令外界感到讶异。要知道,这笔资金虽然帐面上可计入2017年全年经营业绩中。但在实际资金交付上,已在2014年完成。
更为关键的是,这说明了2017年高鑫30.2亿元的净利,相比较2016年26.29亿元的增长部分,几乎全部来自这些预付卡的到期折算。
两者相抵,2017年高鑫零售实际利润增长,约在5000万元而已。
2.继续依赖靠规模换增长。
2017年,大润发新开17家门店,欧尚1家。尤其从底到2018年农历新年前,也就是大润发在接受阿里的战略投资,以及邻近春节的短暂3个月内,开店速度空前加强。
一方面是春节作为全年业绩最强档期,是新店开业取得当地市场一炮而红的最好时间点。另一方面,阿里入股之后,大润发方面需要在加速开店方面,确保公司整体态势的正向效应。
还有一个商家不告诉一般人的秘密是,加速开店,依靠规模的扩大换来业绩增长的扩大,就能让财报好看点。
规模换增长,已经是这几年大润发惯用的业绩增长手段。2017年高鑫零售新开18家门店。按照平均单店平均年2.08亿的营业额来算,2017年高鑫实际营业额的增长,应该在37亿元以上。
但是,2017年高鑫总体营业额的1023亿元,相比2016年1004亿元,新增的部分只有19亿元。
也就是说,本来还新增的18亿元,被439家老店,给亏损掉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鑫财报中,会出现“唯一美中”不足的数字,是同店业绩下滑。
看清楚了高鑫看似“闪亮”的高利润率,再看貌似“美中不足”的同店业绩下滑率。我们才会发现,大润发门店实际经营状况,在“一般”、“衰退”、“糟糕”、“恶化”中,大润发已经毫无疑问的在衰退和糟糕的过渡区间,还在快速的向糟糕的程度靠拢。
就像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回暖与否,关键要看当地的用电量。相比较整体利润状况,同店业绩下滑,才是反映实体零售企业经营指标的最真实数字。
不要看目前高鑫零售(只能看大润发,欧尚门店经营能力过于参差不齐)同店销售额,相比同为大卖场的沃尔玛、家乐福、卜峰莲花,大润发门店年均依然维持在2亿元以上,也是中国大卖场当下唯一还能同店销售额维持在“2”打头的零售企业。
要知道,大润发的单店营业额,在2010年前后的高峰期,是能取得年平均2.6亿元的综合经营效率。
还有,大润发同店业绩增速下滑,这还不是最近一两年的问题,而是从2013年以来,连续5年的总体趋势,并有长期继续下去,已毫无办法扭转的趋势。
2亿元人民币的同店平均经营规模,意味着大润发回很快会跌破2亿元大关。
除非,接受新零售的全面升级改造。
所以,大润发选择了阿里巴巴。
正如不少实体零售企业,在过去3个月纷纷战队阿里和腾讯过程中,均有过与两家接洽沟通的过程一样。大润发在最终选择阿里之前,其实也与腾讯有过并不太深入的接触。
最终选择了阿里的大润发,按照黄明端私下对董事会非正式的解释,只有选择了阿里,大润发才得以避免与阿里正面较量。
传统商业全面拥抱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浪潮,是此轮实体零售企业选择站队互联网公司的唯一原因。
在实体零售企业看来,零售业的数字化改造,已是彻底不可逆的总趋势。而自己,并不具有这种自我改造能力。
目前,天猫和盒马的一部分商品,已经上架高鑫在华东的185家门店。销售状况虽然有好有坏。但在外界看来,高鑫零售,尤其是大润发方面,是从整体性上在改变调整门店的经营体系和业务链路。
简单的说,原来只有大爷大妈才会去的大润发,改造之后,将会吸引全客群的亲睐。《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今年6月,大润发将向外界推出首批经过数字化全面改造的门店。吸引年轻人回归大卖场,将是此次改造最引人注意的部分。
所以,从中长期来看,拥抱了数字化浪潮,选择和阿里合作的大润发,依然有值得长期看好的价值。双方对彼此优势,对大润发症结的发现,都掐准了关键要害。只要大润发门店经营效率提升上去,大润发整体经营能力的恢复,将在今后几年,呈现明显的健康复苏。
就像年报里显示的那样,高鑫零售已储备78个地点开设综合性大卖场,其中67家已经在建。良好的单店经营效率,配合规模换增长的趋势,总体可期。
最后说点题外话。
阿里和大润发的合作,可能会让大润发在电商业务层面,最终放弃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让其成为淘宝到家和“淘鲜达”的一个发货渠道。
也就是说,大润发的数字化经济改造,其实会是B2B2C模式展开。
这点,显然不符合黄明端的个性。
按照黄明端不服输的劲头,他并不愿意大润发在任何业务层面,放弃直面C端消费者的权杖。
不然,大润发的零售平台价值,将彻底失去作为独立业务平台的品牌价值。
未来的大润发究竟会如谁所愿?也许下一次半年报可以看出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