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遭遇价格调节失灵有特殊性

  疫情流行,口罩需求量剧增。多数人其实对口罩有多少个型号都不知道:N90,N95,普通医用,无防护能力棉质口罩等,现在算是科普了。刚开始专家还呼吁四小时更换口罩,结果没两天发现别说更换,就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海外侨胞几乎把全球可以买到的口罩都买光了,拼命往大陆发,还是不够,这说明短期内总供给量远远达不到总需求量。由于产能恢复需要一个过程,15天只能恢复到日产2000万只,但是14亿人就算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出行,一天一只,也需要近5亿只。在存量不断被消耗的情况下,依靠提价也无法补上这个缺口。

  这个时候放开价格管控,存量口罩很可能会停留在流通端,就是手上有现货的微商们。这个利益刺激短期内无法通过市场传导到生产端,所以自由市场理论在供给需求极不平衡的条件下,短期内是无效的。如果放开价格和购买数量,土豪们将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把绝大部分口罩收归到自己手中。

  这个时候政府实施口罩管制、限量实名派发是公平的做法,但是操作成本较大,逐一送到每户人家中需要很强的基层组织能力、执行动力才行,所以造成多地排队买口罩的情况。特殊时期实施配给制看起来有点退步,但也许是惟一的选择。

  当然也有人说到口罩6角进价卖1元被三倍罚款的事。这种过度强调所谓公平正义、不让发“国难财”的治理思维,凸显了当地市场监管者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无知。过度的定价和过严的价格管控,都会导致流通端卡死,更别说生产端了。就现阶段口罩的定价而言,需要对口罩生产成本、流通成本非常熟悉的业内人士,经相对公允的加价倍数计算出来。

  估计在疫情发生后的90天内,价格不是导致买不到口罩的核心因素,主要问题是生产端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和生产工人这三样基本生产要素,因受各种交通管制难以充分提升产能,制约口罩的产量。这仅靠价格杠杆作用是疏通不了的,只能靠交通部门和各级地方职能部门打开通路。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工都很明细,尤其是机器设备所需的零部件非常多,配套厂家如果不能快速复工、有效提升产能,整套的口罩生产设备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疫情在不断地给我们这些无知者科普知识,让我们学会定性又定量地应对遇到的困境。应该看到,很多时候供给受到诸多生产要素的制约,不能满足我们对消费品的暴增需求。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在价格利益传导机制正常时,能把资源往高利润区输送,但资源达到极限也满足不了这个需求的时候,就要运用外部手段来调节了。

  (作者为电商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