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老校长:首提“环境高山”理论,创办校健美协会

  如果把发达国家的环境负荷比喻成一座高山,那么发展经济就是一次翻山活动。

  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翻过了这座“环境高山”,但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以史为鉴,吸取其教训,最好不要再走老路,而需另走一条新路——在半山腰开凿一条隧道,从隧道中穿过去。

  二十年前,冶金热能工程和工业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聚焦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穿越环境高山”理论,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赶超过程中付出尽量少的代价。

  01

  国难立心头,学术报家国

  祖籍上海的陆钟武,于1929年生于天津,长于重庆。

  他的幼年时期,正值日军侵袭,重庆几乎天天响空袭警报。

  落后就要挨打!见证祖国羸弱无助的陆钟武立志要像留学归来的父亲一样,实业救国。

  1946年10月,17岁的陆钟武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2月,他转学到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

  解放初期,几位华东区部长级领导为上海的大学生作了几次报告,这让陆钟武印象颇深。

  他在80多岁时,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那真是对我思想的一次洗礼,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新中国的建设建功立业,奋斗终生!”

  1950年7月,陆钟武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去美国或留在上海,但他选择了去东北。他想走求学深造、工业兴国之路。

  同年9月,陆钟武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冶金系成建制移到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

  之后,他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启了他在东北大学60多年的学术生涯。

  1953年,陆钟武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随后几年,他编写了《冶金炉理论基础》《冶金炉热工及构造》《火焰炉》《火焰炉理论》(中文版)等著作。这些著作后来成为了各大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指定教科书。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苏联专家那扎洛夫关于热电偶指示温度的计算公式并不正确。那扎洛夫是苏联著名的冶金炉热工专家,是当时国家高教部特聘的院长顾问。

  面对苏联权威,陆钟武虽然有所顾虑,但他还是拿着新公式敲开了那扎洛夫的办公室门。那扎洛夫看过之后,并不认可陆钟武的新公式,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一次次实验,陆钟武验证了自己推导的公式是正确的。

  在回苏联前,那扎洛夫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会。在那次报告会上,陆钟武作了关于炉内热电偶热点温度的专题报告。

  02

  系统节能,穿过“环境高山”

  1980年,我国生产一吨钢的综合能耗高达2.04吨标准煤。为了找到节能的突破口,陆钟武住到了鞍钢,连续多日和现场工人、工程师、车间负责人查找原因。

  他还与同行专家不断沟通交流寻找办法,理清思路后,首次提出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的思想和方法。

  1982年10月,陆钟武的论文《钢铁工业的节能方向和途径》在《钢铁》杂志发表。这是他撰写的第一篇系统节能理论方面的论文。

  1987年,全国冶金节能工作会议上,“系统节能理论”被确定为我国“八五”“九五”乃至更长时期冶金工业节能的指导方针。

  世纪之交时,陆钟武在深入剖析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环境负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后,提出了“环境高山”的理论。

  他提出,发展中国家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翻越“环境高山”的老路,而应该从半山腰穿过去,开辟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他描述了不同工业化阶段,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地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在陆钟武父亲的墓碑上,刻着四个字的家训:勤,创,和,信。陆钟武也一直以这四字自勉。

  1952年,陆钟武研究生还没毕业时,就被任命为冶金教研室副主任,负责科研、冶金炉教研室和冶金炉专业的筹建工作。

  有人见他年龄较轻,取笑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陆钟武并没有将这些奚落放在心上,而是踏踏实实搞科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最终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但他的和气,并不是一团软糯,更不是和稀泥。

  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界关于“是否要大力发展电炉钢”的争论愈演愈烈。钢铁企业管理者大致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张大力发展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电炉炼钢技术,另一派则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以铁矿石为原料的转炉炼钢技术。

  为了平息这一争论,在2002年召开的中国金属学会学术年会上,陆钟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中国钢铁实际出发,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相对短缺的根本原因是钢产量的持续高速增长。

  他断言:“中国的电炉钢比(电炉钢产量与总产量之比)不可能太高,只有在钢产量增速减缓后,我国的废钢资源逐渐充足了,电炉钢的产量才有可能提高。‘是否发展电炉钢’是由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一论断,被人们称为“废钢学说”,直接平息了钢铁界十多年的纷争。

  04

  山包海容,霁月光风

  陆钟武不仅在学术道路上成就斐然,还是一名治学有方的教育家。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的陆钟武,主张拆掉学校的东门,又划转了6公顷土地,用来建设新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的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

  30年后,东北大学科学园已经为沈阳输送了许多高科技人才,年产值可达120亿元。

  在陆钟武担任校领导期间,他以开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了长久活力。

  1984年,在陆钟武的坚持下,东北大学辽宁分院成立。

  1987年,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创办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他提出了“开放办学”的理念,打破了大学院系、教研室、课题组之间的孤立状态,积极促进跨系、跨室、跨组的学术交流,使东北工学院进入了思想碰撞的活跃发展期。

  在他的主导下,学校图书馆书库开全国之先河,向全校师生开放。

  在大家还不知道网球是什么的时候,他在学校组织建立了7个网球场,建设了健身房,成立了东北大学健美协会并担任会长。

  他在全校发出倡导,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在校师生跟着这位“健美协会会长”掀起了健体强魄的热潮。

  曾有人这样评价他:“陆钟武不仅仅是一位专家,更是一位有思想的学问家。中国要走向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常需要像陆老师这样的学术大家。”

  从1929年出生到2017年逝世,陆钟武在中国工业的道路上求索了60多年。

  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除了学识经验,还有那君子立世的品格、光辉闪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陆钟武:“教学科研就是我的生命”》,中国教育报

  2.《有为三千桃李树 行止无愧天地人——记冶金节能及工业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陆钟武》,东北大学报

  3.《东北大学教授陆钟武院士逝世:运动会上曾邀请学生跟他掰腕子》,辽宁晚报

  4.《陆钟武讲家训 勤·创·和·信》,沈阳日报

  5.《陆钟武:我国工业生态学开拓者》,新华网

  6.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