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就搭建起“空中课堂”,云南这所学校这样做到“停课不停学”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在线教育”在全国中小学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冰”

  如何切实地理解并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

  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过程中,

  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又有哪些变化?

  “在线上课”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

  还是具有长远发展价值的教育方式?

  跟云报君一起看看这所学校的“线上教学”,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滇池实验9年级的马菡悦和弟弟马瑞隆通过空中课堂学习)

  2月12日15时许,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滇池实验”)的化学老师柏岚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人对着摄像头,声情并茂地侃侃而谈;在摄像头的另一端,2000多双眼睛,透过屏幕,聆听着她的授课,并时不时做着笔记。

  在全国中小学“在线抗疫”的案例中,滇池实验具有代表性:仅用2小时就搭建起了“空中课堂”平台,并凭借10秒开课、3秒上课的便捷方式,流畅无卡顿的实际体验,轻松化解了非常时期的远程教学难题。

  (滇池实验的老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上课)

  //

  还可以再简单一点吗?

  0学习成本 10秒开课 3秒上课

  //

  2月1日,滇池实验的管理层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九年级怎么办?受疫情影响,原定的初三(即九年级)毕业班开学返校日期被迫推迟。

  彼时,学校每天都能接到家长们焦虑地咨询信息。校长杨立雄带着老师们,不断地商讨和甄选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在线授课的方式,为中考班的学习提供保障。然而,每次看完之后,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问:还可以再简单一点吗?

  “马上要用起来!”这是滇池实验选择在线课堂的标准。副校长倪方友解释说,这种“苛求”是有客观原因的:首先,毕业班开学日期临近,技术复杂需要较长时间调试的前期搭建方案,并不适合眼下“火烧眉毛”的状况;其次,很多方案非常“麻烦”。不仅需要下载APP、安装插件等,而且使用方法也繁琐复杂……“操作一旦复杂,学习成本就随之提高。老师、学生、家长们不愿意用,更不会用。”

  学校对比了很多方案,均不满意。直到见到唐磊。对方在听了他们的诉求后,给了一个很肯定的答复:到手即用。

  唐磊是腾讯教育的架构工程师。他推荐的这套“腾讯空中课堂”,是腾讯教育针对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需求而专门研发的解决方案。依托于腾讯智慧校园及企业微信两大平台能力构建而成。

  初步体验后,滇池实验对于这套方案非常满意:整个空中课堂的前期技术搭建,仅需2小时,还可自由选择“在校直播”、“在家直播”等不同场景模式。

  操作方式也很简单:老师们只需三步(下载企业微信—验证开通账号—一键点击10秒开通直播)即可搭建起专属的空中课堂。老师通过企业微信直接把链接推送到家长或学生的微信上,后者点击即可直接在微信里看直播,还能提交作业。

  “学生和家长无须额外下载任何APP,使用和学习‘零成本’,非常便捷。”倪方友试用后发现,空中课堂模式同时支持电脑、手机和ipad等移动设备,且对于上课人数没有限制。“有利于惠及更多的学生群体。课程资源可以对外开放,全省甚至全国的学生都可以看到。”

  //

  在线上课体验怎么样?

  流畅不宕机 可互动可回放

  //

  2月8日,滇池实验开一堂试播课。在校长杨立雄的带领下,充分利用校内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学校快速组建起了一支在线直播队伍。

  8时30分,作为全校第一个“吃螃蟹”的老师,倪方友站到了镜头前。与此同时,全省有500多名老师集体在线观摩了这场“公开课”。

  (滇池实验“空中课堂”直播课的背景页面)

  “测试伊始,画面出现了卡顿。”倪方友说,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观摩公开课的人数大大超出了预期。发现问题后,我们紧急进行了扩容,确保了直播的流畅和稳定性。”唐磊解释说。

  凭借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多年经验的沉淀,腾讯教育的在线课堂平台可支持上千万人同时在线,稳定应对直播答疑、大班课等高并发场景,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以武汉开学第一课为例:腾讯直播端稳定地承载了全市80%的直播流量,保障超过73万中小学生完成在线学习任务。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为云南各地学校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腾讯教育与中少物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手,由中少物联组织精兵强将,针对云南全省16个州市展开专项服务,力争做到及时响应、快速精准。

  //

  好用的“在线课堂”有何标准?

  四字诀:快 简 易 稳

  //

  2月10日,滇池实验开学首日,采用了“1+9”的在线上课模式:即本校270多名应届毕业生及周边9所帮扶校的2000余名初三学子集体上线学习,携手进入了中考“冲刺跑”阶段。

  “整体上课的感觉还是很流畅的。”滇池实验9年8班的杨钰雪表示,老师上直播课时,会选用PPT、黑板还有手写笔等多种工具进行演示,和在线下上课的感觉很像。

  (倪方友的直播课页面截图)

  “在直播屏幕的左下角,有个留言区。学生们可以在这里直接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滇池实验语文教师张莉敏介绍说,这样可以方便师生间互动,老师及时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科老师还会同步在班级群,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作为有益的补充。”

  杨钰雪说,对于直播时跟不上或没听懂的内容,课后还可以看回放。“这个功能很喜欢。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根据需要反复听、揣摩。”

  课后,老师们在线一键下发作业。同学们完成后,可通过微信在链接里直接提交作业。老师收到后,即可在线进行批改和反馈,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倪方友总结认为,评判一款“在线课堂”产品是否好合用的标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快(平台搭建快速)、简(上课模式简单)、易(应用操作容易)、稳(直播稳定无卡)。看似简单的“四字诀”,要实现并不容易,需要依托强大的技术能力、庞大的社交平台体系、成熟的教育解决方案和深厚的经验积累。

  在腾讯空中课堂背后,有微信、企业微信、腾讯云、腾讯智慧校园等拳头产品做支撑。尤其是将微信作为天然的入口,最大程度地降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成本和难度。比如,在微信里看教学直播。目前只有腾讯有能力实现办公软件与个人微信的直通,让学生和家长无须借用第三方渠道,实现即点即看。另外,老师可在企业微信内一键生成班级群、推送消息通知等。学生和家长只需登陆微信,即可接收相关信息、与老师互动沟通。

  //

  “在线教育”破冰催生角色转换

  学生成为在家学习的“首席校长”

  //

  2月12日16时,杨立雄坐在自己在的客厅里,通过手机看本校老师的在线直播课。“三天听了18节课,跟学生、家长一起来听。”杨立雄认为,突如袭来的“在线上课”模式,考验着学校中各方人群的应对能力。

  从校长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到面对变化并快速寻求解决办法,寻找最合适的资源。真正理解“停课不停学”的内涵,不是盲目的在线教学,而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情况,有的放矢,灵活配置;其次,是角色的重塑。杨立雄戏称自己现在是“首席学生”:每天坐在家里,认真听老师们的直播课,悉心体验和揣摩从前台到幕后,变革以后的课堂。

  有了“首席学生”,对应的则是“首席校长”。“我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停课在家学’的‘首席校长’。”杨立雄认为,在线直播课堂在更深程度、更大范围内,推动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自制力、自学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滇池实验9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是“停课在家学”的首席校长)

  变化最大的,当属执教数载甚至数十载的老师们。滇池实验此次担当直播重任的,全是学校里的“名师”。然而,在“在线课堂”中,老师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张真实的笑脸,而是沉默的摄像头,“学生是‘虚拟’的,和平时的感觉完全不同。”

  正因为此,在线教学非常考验老师的“功力”:平时线下课堂,老师授课时能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而在线上授课,老师要锁定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权威,而是依靠个人的讲课技巧和魅力。

  三天的直播课,让老师们呈现出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能够娴熟地使用一系列在线教学工具,而且积极尝试调整自己讲课的逻辑、课堂节奏及互动方式……“在线课堂推动老师重新思考,快速适应。很多人都是边适应边熟悉边提高。”杨立雄说。

  //

  疫情之后,在线课堂何去何从?

  校园信息化的延伸、教育公平化的桥梁

  //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今春开学季,全国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行和落地在线课堂教学。那么,疫情过后,这些“应急而生”的“在线课堂”将何去何从?

  业内有一种声音,将这些临时爆发的在线课堂需求称之为“口罩效应”。即大灾之后,这些在线课堂或将如“口罩”一样被摘下,弃之如敝履。然而,滇池实验的“空中课堂”,却向更远处迈了一步。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腾讯空中课堂打出的这记“智慧校园+企业微信”的组合拳,不仅能通过快速直播开课、作业提交批改、疫情统计等功能来应对学校的当下需求,更立足长远,通过“腾讯智慧校园2.0”丰富的校园应用场景功能模块,将腾讯强大的校园信息化能力搬到了“云端”。在这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老师、学生、家长,各角色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应用模块,覆盖了智慧教学、智慧办公、智慧管理、智慧家校、智慧数据、智慧环境等各个应用场景,完美契合了学校的日常需求,可以长久的留存和使用,避免了“一次性”的尴尬。

  可以说,经过此次疫情的历练和探索尝试,使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老师们通过前期的快速培训和在线授课的实践,真正提高了信息化素养。

  再往深一层看,其也给教育公平化的探索打开了新的思路:此次在线授课,滇池实验推动落地的“1+9”模式,为重点校和帮扶校搭建了一道桥梁。

  “过去,或者是我们去帮扶校那里上课、辅导,或者是那里的老师来我们这观摩学习。”在张莉敏看来,空中课堂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实现了双方端对端的衔接,让“同课异构”的交流学习变得轻松。“尤其对于云南这种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可以有效地避免奔波之苦。无论在时间成本节约,还是优秀教师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价值。”

  云南日报记者:杨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