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公布!陕西新增本土4+139;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12月11日0-24时,全省报告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143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渭南),均为轻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39例(西安70例、榆林42例、渭南17例、咸阳6例、杨凌2例、铜川1例、安康1例)。出院14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53例。
截至12月11日24时,现有在院隔离治疗本土确诊病例657例、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298例。
本土感染者具体情况:
西安:报告感染者70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19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9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8例为省外输入闭环管理筛查发现、5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群筛查发现、4例为主动就医或主动就检发现、4例为社区筛查发现、1例为非闭环重点人群筛查发现。
榆林:报告感染者42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38例为居家隔离发现、4例为集中隔离发现。
渭南:报告感染者21例(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17例),其中10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0例为主动就医或主动就检发现、1例为集中隔离发现。
咸阳:报告感染者6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4例为居家隔离发现、2例为集中隔离发现。
杨凌:报告感染者2例(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1例为社区筛查发现、1例为主动就医或主动就检发现。
铜川:报告感染者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为集中隔离发现。
安康:报告感染者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为居家隔离发现。
以上感染者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隔离医学观察,病例详情、活动轨迹和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由相关涉疫市(区)发布。
12月11日0-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1例。
截至12月11日24时,现有在院隔离治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0例,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1例。
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和无症状感染者1-2:入境后即被闭环管理,无陕西省内自行活动轨迹,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经市级专家组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目前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健康提示: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倡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自己健康负责,疫情期间从严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若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积极接种新冠疫苗,防感染、防重症。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积极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全国新增本土2171+6455
12月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4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9例(广东21例,内蒙古10例,四川10例,上海7例,湖北6例,北京5例,天津3例,山东2例,重庆2例,辽宁1例,福建1例,陕西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辽宁);本土病例2171例(广东879例,北京528例,海南207例,浙江106例,重庆101例,四川96例,河南80例,福建41例,辽宁29例,云南19例,黑龙江13例,山东12例,内蒙古11例,上海11例,江苏10例,湖南7例,山西4例,湖北4例,陕西4例,河北2例,广西2例,贵州2例,天津1例,安徽1例,西藏1例),含6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6例,福建9例,重庆8例,北京4例,浙江3例,黑龙江1例,江苏1例,山东1例,海南1例,四川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5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北京)。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66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0例,本土病例3613例(广东1736例,北京522例,重庆222例,四川196例,黑龙江191例,云南147例,福建105例,内蒙古75例,河南72例,山西61例,浙江54例,贵州47例,江苏43例,山东25例,湖南14例,陕西14例,辽宁13例,上海13例,新疆13例,湖北12例,海南10例,河北6例,安徽6例,广西4例,青海4例,吉林3例,天津2例,江西2例,甘肃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3892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07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823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723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2月1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968例(其中重症病例14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2109例,累计死亡病例523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5312例,现有疑似病例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99630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13759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598例,其中境外输入143例,本土6455例(重庆1744例,广东1468例,北京609例,山西292例,黑龙江286例,天津253例,山东242例,青海172例,湖北154例,陕西139例,河北125例,上海120例,海南117例,江苏99例,云南82例,福建76例,河南75例,浙江68例,吉林60例,四川53例,辽宁43例,宁夏41例,广西37例,甘肃31例,内蒙古26例,安徽16例,湖南9例,西藏9例,江西3例,贵州3例,新疆3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843例,其中境外输入113例,本土29730例(重庆7112例,广东5168例,甘肃3087例,北京2055例,四川1307例,山西1249例,河南1153例,青海1100例,新疆842例,云南752例,江苏680例,黑龙江619例,天津470例,山东453例,宁夏399例,吉林379例,辽宁333例,广西309例,贵州306例,湖北264例,陕西253例,内蒙古246例,福建240例,河北227例,上海207例,安徽206例,湖南118例,江西96例,浙江86例,西藏8例,海南4例,兵团2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6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50822例(境外输入1654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94617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75036例(出院102909例,死亡10959例),澳门特别行政区956例(出院797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470187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679例)。
专家:
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近来,
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
患者对自身病情如何把握?
高烧不退怎么办?
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
对此,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
李侗曾逐一解答。
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担心
“哪些人需要去医院?
现在这是应对疫情的关键。”
李侗曾说,
国家卫健委强调分级诊疗,
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
自己对症处理即可。
判断风险高低,
主要依据年龄、基础病和疫苗接种
三方面因素,
其中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年龄。
今年上半年的香港疫情中,
80岁以上老人
未接种疫苗的病死率为16.48%,
接种第三针疫苗的病死率为1.2%,
相差16倍之多。
80岁以上老人
全程接种疫苗
可以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60岁至80岁之间人群
则要更多参考基础病情况。
如果基础病比较稳定,
无论是否用药,
都可以先居家观察。
但一定要密切观察,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监测血氧。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如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血氧下降,
或感到意识模糊,
高烧38°以上超过三天没有缓解,
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60岁以下人群基本没有问题。
但如果基础病已经非常严重,
肯定也要去医院;
如果有基础病但比较稳定,
也没问题。”
高烧持续超过三天应就医
新冠感染后的持续高烧
使一些患者感到压力。
李侗曾再次强调,
新冠感染后高烧比较常见,
但一般不超过三天。
新冠感染后高烧可以达到39°甚至40°,
确实很难受、很痛苦,
也让人很担心。
退烧后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较好,
那就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高烧超过三天没有好转的趋势。
比如第二天、第三天烧到39.5°,
第四天还是39.5°;
发烧的间隔时间也没有延长,
原来4小时到6小时一烧,
到第四天还是,
就应该去医院查一查是什么问题。”
李侗曾说。
从身体状态来说,
如果退烧之后身上还是很乏力、很虚弱,
也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看。
儿童退烧后
如果仍然嗜睡、吃得不好,
或者频繁呕吐,
也应及时就医。
肥胖人群无须担心奥密克戎
在疫情暴发初期和
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时期,
国际多项研究显示
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人
感染新冠后死亡风险较高。
但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阶段,
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
感染后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
肥胖人群如果年龄不大,
基本上也不会有问题。
“老年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到重症,
也都是因为本身的基础病。
单纯因为新冠病毒得肺炎,
占比非常低的。
老年人因为肺炎导致重症的也就1%,
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基础病导致重症的。”
李侗曾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
感染过之后,
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
再感染的风险有多大?
李侗曾指出,
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
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
“感染过以后,
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
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
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
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次感染的风险也
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
李侗曾指出,
未来,
病毒变异越明显,
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
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
李侗曾也强调,
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
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华商报编辑:高菲
综合:陕西卫健委、国家卫健委、央视网、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