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的长春:明明都快好了,放开后怎么一下子“全城”都阳了?
风雪中,曾经为人民服务的核酸小屋独自飘零,这也是长春疫情残留的最后的风景了吧?
抗疫中的长春几次表现不错了
其实,要说长春抗疫,暂且不表3、4月份那次。就说9月、10月、11月初来的这三起,可以说长春做的的确不错,每次都能又快又好地,将影响面做到了最小,基本没影响大多数长春的正常生活,而且也都健康着。最后11月份这次,中间有些惊险,但后来也快好差不多了,新增的数据也越来越少了,到12月初的时候,社会面基本就零星地几例。按照这样的节奏,估计用不了多久,也能动态清零啥的吧?
后来,国家出台了新20条后,又出台了新10条,先是部分人群不用做核酸了,再后来基本上是啥都不用干了:不做核酸、不封控、不隔离……经过了先期的观望后,获得“自由”的长春人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快活起来。可是还没高兴几天,状况就出来了:身边陆续出现了“阳人”。
防控措施戛然而止遗留下来的社会面零星病例扩散开的
记得,我身边最先发现的是一个同事,他家3楼的外卖员阳了,当时还没出台新10条,正等待社区封楼时,下午新10条出台了,楼道不用封了,他们当时还挺高兴,但都没用上1天,12月8日开始,他家两口人都相继阳了,这或许是长春放开后,首批出现的“阳人”。
还没等这俩人转阴,他们单位也出现了4个阳人,后来各处又出现不少。
他们的症状普遍比较严重,疼得晚上睡不着觉,大腿像火烧、脑瓜子像被锤,反正是浑身上下没有好地方……
高三学生复课的中招师生再次大范围扩大传播面
第二批出现阳人的高峰大约是在高三复课3天后吧,12月12日,长春高三学生自愿返校复课。高三了,肯定都想线下课,大多数孩子和家长虽然也有担忧,但也都把孩子送去了学校。没想到,此刻大多数家长都会后悔当时的决定。因为这次复课绝对是错误的选择:有的学校刚上一天就回家了,有的上两天,有的上三天,应该最长也没坚持到一周的吧?折腾去几天之后,孩子好好地回家还行,可是去的是好孩子,回来的却是病孩子。一批批的学生和老师倒下了,倒下的孩子最少3、4天上不了网课,别说网课了,看孩子痛苦的那样子,活着都费劲儿,有的时间还更长,得一周时间。
你说说,这一周时间得耽误多少?这简直就是在拿高三孩子做试验啊?更不幸的是,被让感染的孩子们回家后又传染给家人,现在就说说,还有多少幸存的高三家庭还是安全的?估计很少一部分吧?
要问为啥长春现在全城都在阳阳阳,据说还没到最高峰的时候。个人分析以上就是两个最主要原因:一是防控措施戛然而止遗留下来的社会面零星病例扩散开的;二是高三学生复课的中招师生再次大范围扩大传播面。
不然疫情防控下每天新增的那几例零星病例也兴不起这么大风浪吧?
对了,和社会面零星病例同时出现的还有广州北京等地返乡大学生,记得当时高三学生返校前,学校还特别提醒不要到外面做核酸,怕碰到广州北京等地返乡大学生。
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人张罗复课的事了吧?
想起锦州放开前苦口婆心地说要坚持几天,等待最后清零多好,要不可惜了。但最后还是没拗过那颗自由的心,结果怎样?
放开前,为啥都没有预案?
不是反对放开,但放开前应该有个预案吧?今天看到青岛卫健委在放开后,建立了一套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构建了医疗救治3道防线。虽然出台的也是挺晚的,因为目前已经是每日新增感染量是49万~53万人,但也算上心中有数,也算预案吧。
按理说,这样的预案每个城市在放开前就应该有,从上而下执行就行了,也不至于出现现在买不到退烧药、感冒药,出现医疗挤兑的种种现象……
另外, 还有令人不解的地方,我们长春4月份时,社区挨家挨户免费发抗原,放开后,社区再行使这样的职责多少,发点抗原发点感冒药退烧药的,何至于现在抢药,还抢不到呢?那时候谁没事抢抗原?因为有免费发放谁还抢干啥。
现在放开后,感觉一下子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突然啥也不管了,社区是一下子消失不见了,疫情指挥部是不是己经解散了?
刚刚回头又重新看了一下新10条,和现在的样子一点也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点也没执行啊?首先第一条是: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实际上,现在谁来划分过呢?
第五条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这点哪里做到了呢?
其他的就不细究了,感兴趣的自己找找当初发的文件看吧~
苦中作乐的长春人坚强乐观
好在,长春人天生坚强乐观,哪怕疼到龇牙咧嘴,疼过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第一批阳康出动了,街路又见车来车往,城市逐渐有了生气,这些苦中作乐的人们,也让疫情的痛更显得悲壮,此刻,没有任何人让哪个行业关门、停业,只有主动关门,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营业的商家,在咬牙不但忍着身体的痛,还要忍受着心灵上的痛,谁能不说咱长春坚强乐观?其实,坚强乐观的何止长春人,全国人还不都一样!
一直想写一个关于一样放开后的反思,临近年末,共勉,如果不当之处共勉!也希望,在这仅剩的几天时间,能慢慢忘掉伤痛,忘掉疫情,以崭新的形象开启2023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