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成功实施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近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为一位终末期心衰患者实施宁夏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此项重大医疗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宁夏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标志着宁夏在治疗终末期心衰领域进入人工心脏植入的新时代,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心”希望。

  

  陈先生是一名50岁心衰患者,多年饱受心脏病痛折磨,于近日就诊于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主动脉瓣膜重度返流,心力衰竭已进入终末期,生命处于临危状态,随时有猝死风险,常规治疗已无法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需进行心脏移植术或人工心脏植入术挽救生命。但心脏移植等待合适供体的时间长,危急状况下,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王云主任团队与患者家属紧急沟通,征得同意后决定为患者植入左心室机械辅助系统,也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

  

  较一般的普通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陈先生为合并主动脉瓣膜重度返流,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手术麻醉医学部、心脏超声科、ICU、药学部、护理部等多学科联合进行详细的术前讨论,成立人工心脏植入团队,多次模拟手术过程中重要环节,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王云主任团队与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陈良万院长,戴小福主任团队联合,先为患者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确保患者心脏结构及心肌供血恢复正常,随后植入人工心脏。术中根据食道超声指标和患者的生命体征,不断调整人工心脏转速。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人工心脏开始运转。随后,患者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自体心脏慢慢恢复跳动,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成功。

  

  术后,患者被送到心脏监护室,进行监护和治疗,人工心脏植入团队时刻紧盯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人工心脏运转情况,根据患者的实时监测指标调整治疗方案及泵速。手术结果令人振奋,患者手术后2小时清醒,17小时脱离呼吸机,5日后,便起身下地活动。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者已康复出院。

  据悉,植入人工心脏后,患者右侧腹部皮下伸出一根电线管道,连接着的白色小盒子就是人工心脏的控制器和电池,在电池续航的状态下,患者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什么是人工心脏?

  心脏病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杀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力衰竭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约890万人。各大心血管病中心每年都会接诊大量的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其终极治疗方式。但目前心脏供体严重短缺,能等到移植的患者少之又少。人工心脏植入术是该类患者的另一个选择,可为更多终末期心衰的患者带来福音。在人体心脏因病损而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不能维持全身正常循环时,可移植一种用人工材料制造的机械装置,以暂时或永久地部分或完全代替心脏功能、推动血液循环,这种装置即人工心脏,主要由血泵、驱动装置、监控系统、能源四个部分构成。

  哪些人适合此类手术?

  人工心脏适用于三类人群:一是可以做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但是还没有合适的供体;二是大体重的患者,因为根据要求,供体和受体体重相差不能超过15%,这部分病人很难等到合适的供心;三是具有免疫类疾病的心衰患者,不能正常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殷昌祺 段张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