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单日新增病例增长近3倍,又是这一毒株!
医学检验沙龙整理发布
编辑:小龙
01
单日新增超500例,确诊人数两度翻倍
据官方消息,10月30日,广州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32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95例,共新增527例。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
小龙搜集了广州10月27日至31日5天的新增确诊数据如下:
○10月31日,本土确诊病例190例,无症状感染者289例,共479例。
○10月30日,本土确诊病例232例,无症状感染者295例,共527例。
○10月29日,本土确诊病例66例,无症状感染者125例,共191例。
○10月28日,本土确诊病例54例,无症状感染者85例,共139例。
○10月27日,本土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46例,共65例。
可以看出,10月28日起新增病例数量开始不断增长,相较前日翻了一倍,而到了10月30日,确诊人数更是上升至27日的8倍多、29日的近3倍。
短短5天时间,新增确诊人数两度翻倍。对这一情况,广州官方也给出了回应:管控区域中人员依然在流动、交集和个人防护不足,是新增感染者仍持续攀升的主要原因。
02
官方通报,广州本轮疫情呈三大特点
在10月31日17时,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情况。
本轮本土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输入途径多样,疫情通过航空、港口、铁路、公路货运和自驾等方式持续输入广州市;二是落地阳性的来返穗人员职业分布多样,涉及货运司机、游客、返校学生、来穗就医等多个群体;三是阳性个案轨迹复杂,涉及城中村、网吧等密闭场所,医院、各级各类学校、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等。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绝大多数感染者均是在密接排查和隔离管控区域中发现,部分是在社区筛查和发热门诊中发现。
发言人称,对这部分感染者进行分析后发现,基本都是感染者关联重点场所的黄码人员。这说明,为了能够尽快发现社区存在的感染者,督促涉疫风险人员主动开展核酸检测,尽早发现并斩断社区隐匿传播链,向涉疫风险人员赋黄码,对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曾被赋黄码的市民,在与我们检验人密切相关的核酸检测方面,广州市提出了如下要求:
要完成3天3检,并鼓励同住家人也多做核酸;
疫情期间加强自我健康监测,提高核酸检测频率。
03
“平均1传18”,又是这一毒株!
据悉,广州本轮疫情的流行毒株,正是奥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自2021年年底出现后,奥密克戎BA.5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的变异株。
根据有关研究报道,该毒株的基本再生数为18.6,是原始毒株的5.6倍、Delta株的3.65倍、奥密克戎BA.2的1.39倍。通俗地说,基本再生数为18.6的意思就是,1个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给18人。
该毒株也具有隐匿性更强的特点。据专家介绍,该毒株引起的疫情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同时,还存在少部分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时间滞后于发病时间,已经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但核酸检测结果仍为阴性的情况。这将会导致病例早发现、早控制难度增加,容易造成扩散蔓延。
此外,该毒株潜伏期、代间距短,疫情发展迅速。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人平均仅为2天时间,最短仅需24小时。
今年以来,我国已有天津、陕西西安、北京、上海、辽宁大连、广东珠海、海南三亚、浙江金华、黑龙江佳木斯等地报告感染奥密克戎BA.5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毒株的病例。
近期也有郑州、武汉、南京、福州、大同等地,与广州一样遭受到了奥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的侵袭。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10月3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病例498例,无症状感染者2221例。
10月30日,我国新增本土病例479例,无症状感染者2220例。
10月29日,我国新增本土病例353例,无症状感染者1566例。
单从数据上看,近期的新增确诊病例是在不断增加的,各地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正在开展当中。因此小龙也搜集了一些医务人员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给忙碌的检验人们带来一些帮助。
手卫生
1、什么叫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什么是洗手?
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什么是卫生手消毒?
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的定义?
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七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採槎;
(2)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槎,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採槎;
(4)双手轻合成空拳,相互揉槎,交换进行;
(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槎,交换进行;
(6)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槎,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6、洗手时间是多少?
揉搓时间>15s。
7、WH0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是什么?
二前三后: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无菌操作前;
(3)接触患者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5)接触血液体液后。
8、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9、洗手的指征是什么?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穿脱隔离衣前后、摘除手套后;
(3)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4)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
(5)从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7)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10、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严格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手卫生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11、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2。
消毒灭菌
1、何谓消毒?何谓灭菌?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2、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接触完整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3、什么是斯伯尔丁分类法?
答: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
(1)高度危险物品:
定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剌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要求:一定要灭菌!
灭菌方法:压力蒸汽(首选),环氧乙烷(E0),等离子体灭菌(HP-Plasma)。
(2)中度危险物品:
定义: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要求:高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75%酒精。
(3)低度危险物品:
定义: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等。
要求:中、低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洁洗,机械除菌。
总之,应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险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4、什么是高水平消毒?
高水平消毒是指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来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5、什么是中水平消毒?
中水平消毒是指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6、你能区分清洁剂、消毒剂和灭菌剂吗?
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如洗手液、洗衣粉、洗衣液、多酶洗液等。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低水平消毒剂。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7、使用碘伏进行皮肤或创面消毒时,需要注意什么?
用于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用于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至少2min;
用于口腔黏膜及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1000mg/L~2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min~5min。
8、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9、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
(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不得超过24h;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一次性包装的酒精、安尔碘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灭菌容器盛放的酒精、碘伏效期为3天;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10、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要求是什么?
(1)含氯消毒剂要求现配现用,测试配置浓度是否达标,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使用中的戊二醛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4天;
(3)消毒液配置后都必须标明配置时间、失效时间。
11、氧气湿化水可以用自来水吗?
不能,氧气湿化水要用灭菌水。
12、紫外线灯管强度有何要求?
新出厂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100μ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
13、2%戊二醛用于浸泡灭菌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10小时。
隔离的知识
1、隔离有几种?标识的颜色
接触传播(蓝色)、飞沫传播(粉色)、空气传播(黄色)。
2、空气、飞沫传播的隔离措施是什么?
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
隔离措施:
(1)患者安置: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确诊病例可同住一室;床间距应≥1.2m。
3、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是什么?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及伤口感染等疾病。
隔离措施:
(1)患者安置:确诊或可疑病人应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将感染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国,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职业暴露与防护
1、何谓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2、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暴露、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暴露。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3、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4、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
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感染控制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调查表。
5、如何避免锐器伤?
(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如必须复帽只能用单手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锐器盒3/4满及时收集;
(5)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3)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7、暴露于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后如何处置?
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处置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密切相关:
(1)对暴露人员立即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留做本底;
(2)未接种疫苗及以前接种过疫苗,无保护性抗体者,应于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00IU)和全程接种乙肝疫苗(20μg)(0、1、6);
(3)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及接种1针乙肝疫苗,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4)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
(5)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处理;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没有推荐暴露后预防措施,按时随访(0、1、3、6月);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立即报告感染控制科,感染控制科报告辖区CDC,由CDC派专家进行现场评估暴露程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处置;梅毒螺旋体暴露,可预防性使用卞星青霉素G(240万U,1次/周×3);职业暴露后应按0-1-3-6方案随访监测并建档、管理。
8、何谓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9、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
10、使用手套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
(2)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4)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11、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来源:RICU护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