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情不好,华西专家详解抑郁症自测量表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正文共:6010 字

  预计阅读时间:16 分钟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谈一谈抑郁症。

  不晓得从啥时候开始,抑郁这个词成了我们的口头禅,被领导搡了一顿,就吼自己抑郁了,下班想打个车,一看前面还有68个人,就等得抑郁了!

  回家辅导娃儿做作业,耐心讲解和火冒三丈都解决不到问题时,自己更是抑郁到怀疑人生!

  

  哼,我还不晓得你们……

  抑郁的确跟情绪有关系,但并不能简单地把抑郁的情绪等同于抑郁症。

  随时都在吐槽,随时吼着抑郁、吼着天都塌了的人,可能不一定是抑郁症。

  反而有些性格外向,在大家前表现得开开心心的人,却可能是真资格的抑郁症。

  今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与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樊稼轩、陈科良、孙尚伟同学一起,来给大家谈一谈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发生率比较高,比较普遍,但隐藏很深的精神疾病,会影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为,并可能导致各种情绪和身体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总数为3.22亿例,患病率约为4.4%。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4.2%。在男女分布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在年龄分布上,55~74岁的老年人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不要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得抑郁症,青少年、甚至儿童也会有。在15~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约为3.1% ,女性患病率约为4.6%。而在我们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才6岁。

  其实,在专业上,抑郁症是一大家族,它包括了季节性抑郁、产前/产后抑郁、月经前抑郁、神经衰弱一样的抑郁、多愁善感的抑郁、持久痛苦的抑郁、悲痛欲绝的抑郁、“神经兮兮”的抑郁、“疯疯癫癫”的抑郁等好多类型。

  下面这些是抑郁症的表现,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周围的人也可能发现这些变化:

  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自己觉得感到悲伤、空虚、无望。

  大多数时候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不感兴趣了。

  没有故意减肥或增重,体重却明显减轻或增加(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 ,或持续的食欲都减退或增加。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思睡。

  容易激惹、毛躁、烦躁,或者反应迟钝、发呆、发愣,自己和旁人都能觉察到明显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几乎每天都在喊累,疲劳、疲乏或精力不足。

  感觉自己没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甚至有点“无中生有”。

  每天都在负面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

  反复不自觉地出现想死的念头,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儿童和青少年更需要关注的是暴躁情绪。

  两大核心症状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下面两种症状中的其中一种,就应该考虑抑郁症的可能,尤其这种症状持续超过2周还不能缓解,就一定要重视。

  症状1持续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觉得悲伤、或闷闷不乐。

  症状2持续兴趣普遍的下降或缺失、或者愉悦感丧失。

  区别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

  问:“医生,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三,又咋个区别正常的不开心和抑郁症的不开心呢?”

  答:正常的『抑郁情绪』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在遇到具体生活事件后,一种不愉快、烦闷、压抑的内心体验,是人们正常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比如,丢了手机会郁闷,被理麻了会不开心,失恋了会难过,工作、学业遇到艰巨挑战完不成时会觉得焦人。这种情绪是短暂的,通过倾诉、运动甚至吃一顿火锅、睡一觉就可以调节,一般在2周之内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

  而『抑郁症』就没有那么松活了。抑郁患者的情绪低落跟某件具体的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是因为一般人认为无足轻重的小事而爆发,或者时间久远的“错事”又复出脑海难以下沉,或者说物是人非、时过境迁,而悲伤/内疚/羞愧/后悔/抱怨情绪却仍然无法解除,常常呈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不开心、入睡困难、早醒、自责、甚至有自杀念头,与其处境不相称,给人以“小题大做”的感觉。

  同时,抑郁症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以周、月、甚至以“年”来计算的。

  至于某个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要搞清楚原因实在太困难了,涉及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生物学上来看,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的亲人,后代中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比家族中无抑郁症亲人的可能性要大,发生率高大约 2~10 倍。

  2.神经生化因素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单胺类(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肽类(生长激素抑制素、神经肽Y)等神经递质出现异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等表现。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目前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基础。

  3.神经免疫因素

  情绪障碍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异常也能够成为出现情绪障碍的原因。

  抑郁症患者体内各种细胞因子水平比正常人高,反过来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的人也会出现行为情绪的异常。

  4.神经内分泌因素

  激素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人体激素平衡的打破可能会导致或触发抑郁症。

  比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具有明显的精神影响作用。激素调节可能会因怀孕、分娩后的几周或几个月(产后)以及甲状腺问题、更年期或其他一些情况而导致紊乱。

  5.神经生物因素

  抑郁症越严重,大脑前额叶和扣带回血流和代谢活动就越异常。左右大脑不同脑区功能非对称激活,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缓解都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都有误解,包括抑郁症患者的亲朋,甚至抑郁症患者本人。

  误解1:充满笑容、待人友善、性格开朗的人不会患抑郁症?

  很多人以为平时性格开朗的人,经常面带微笑、待人友善,肯定不得遭抑郁症,得抑郁症的都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喜欢开腔的人、心眼小的人,但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

  面带笑容、待人友善、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但也可能有一丝丝正面或负面的关联。正面相关,意味着这是他们下意识的保护因素。负面相关,意味着他们要保持着心身分离状态,一方面内心的痛苦难以表达和释放,一方面还要维持笑容,真嘞很艰难。

  正因为他们爱笑、友善和开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更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他们主动求助,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误解2:抑郁症就是脆弱,不堪一击,不够坚强?

  “这年头,哪个不抑郁嘛?不要发牢骚了,打起精神来哦……”

  “坚强点嘛,又没好大的事,那个XX还得了癌症,人家也没有像你……”

  这怕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听过的“劝解”,其实真的离理解他们还很远。

  他们中很多人都清楚自己得了病,但周围可能没有人觉得是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想太多、矫情、脆弱、不堪一击……

  为了让自己的抑郁、负面、笨拙不被发现,不加重,不影响他人,许多抑郁症患者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躲起来、不说话、不去想、不哭泣,内心深处一直在让自己坚强、坚强、再坚强,忍了又忍。患抑郁症的人就像被卷入了抑郁黑洞的附近,其实他们一直在努力、勇敢地不放弃自己。如果真的放弃,那也是不由自己的。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一种失去活力,失去了正确感知快乐、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这些能力的疾病,跟坚不坚强、脆不脆弱没有关系。

  误解3:抑郁症就是焦虑症,严重的“精神病”?

  前面提到“抑郁症”有一大家族,“焦虑症”也有一大家族。同属两个家族的病人也不少,比如某抑郁症的患者可能之前患有高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急性焦虑发作,也可能患过广泛性焦虑障碍。如果把焦虑症看得比抑郁症轻,用焦虑担心过多来解释抑郁症的原因,都是误解。

  有极少数抑郁症患者,严重到了恍恍惚惚、言不达意、言语内容逻辑混乱,但这种该情况下,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为他们的抑郁情绪经过治疗,几乎都可以在几周几月之后完全恢复正常。

  根据量表中的问题,对过去2周的自己情绪进行评估。0、1、2、3代表的意义分别为:

  0=完全没有

  1=好几天

  2=有一半的天数

  3=几乎每天

  选0为0分,1为1分,以此类推。

  

  量表总分 0~27分,

  其中0~4分为没有抑郁,

  5~9 分为轻度抑郁,

  10~14 分为中度抑郁,

  15~19 分为中重度抑郁,

  20~27 分为重度抑郁。

  PS:量表仅是参考,最终还要去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判断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应该在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中进行,已经明确诊断了抑郁症的患者、或存在可疑抑郁症的人,可以在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咨询师那里接受心理咨询。

  1.去医院接受治疗

  心理治疗

  如果仅希望抑郁症单纯靠心理治疗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的条件是比较高的:要求或能唤起患者本人有很强的自我改变动机;需要改变某些观念、行为、人际关系等;需要持续很多次(可能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谈话;与治疗师的合作关系保持长时间稳定;自杀风险可控;需要投入的时间与费用不低。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很少的抑郁症病人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很多,一定要在精神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

  就目前治疗的效果来看,即使非常严重和持久的抑郁症,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都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物理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在医院抑郁症还有物理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也具有明确的效果。

  2.抑郁症治好后可能还会复发

  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抑郁症,但有的人可能会遇到多次,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即使是通过正规治疗已恢复的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会复发。

  对于复发这个事也要放平心态,既然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有复发的可能性,毕竟你今年感冒了,明年还可能会感冒啊,如果再复发了来医院治疗就OK!

  1. 学会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察觉自己有负性情绪的时候,可以向身边重要的人或者朋友去表达。

  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压力都很大,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家好像都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牢骚多了人家说你没得正能量,辣么大个人了又不好意思轻易哭,唾弃自己的放纵软弱,连发个朋友圈好像都只能展现莺歌燕舞……

  其实学会表达负面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方式,大家不用担心会打扰到别人,你也没有那么重要表达了一下负面情绪就影响了人家的生活,恰恰大家都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后可能更有助于控制情绪,彼此更和谐。

  毕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发脾气的人容易记仇,老吼着减肥的人容易长胖,眼泪不流出来容易烧心烂肝。

  2. 学会激活正性情绪

  比如运动健身,和朋友交流、聚会、阅读、听音乐、看华西辟谣小分队的科普,用正面的活动激活正面的情绪。

  3. 学会停止负面情绪

  对于那些容易刺激我们产生并不断卷入负性情绪的事件,一定要说不!

  以网络负面信息为例,现在很多人都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网上的负面信息刺激会比现实世界里来得更直接和强烈,也更加不可控制,对于正好有抑郁情绪和倾向的人来说,这些负面信息就容易进入内心。有抑郁症的患者经常在网上寻求共鸣和解决方案,这样的行为本身对抑郁情绪就是一种结合。

  所以,当发现自己有被一些负面信息纠缠导致负面情绪时,就要尽快脱离,多找朋友和家人倾诉,多安排一些正面的活动让自己的情绪也正面和积极起来。也就是说,多晒太阳,少耍手机!

  如果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我们应该这样帮助他们:

  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指责他们;

  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将可能发生危险的物品妥善保管;

  一直、一直、一直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达;

  发现周围有人有抑郁症的倾向时,及时观察照顾,必要时带他们就医。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医学科学的发展将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了一倍,但我们始终无法将生命的喜悦、幸福和满足也提高一倍。

  我们逐渐认识到,生理疾病无法自主控制,其实心理疾病也是无法自主控制和负责任的。

  所以,生而为人,不必道歉,得了抑郁症,也不必羞耻,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我们,都很了不起!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Global Health Estimate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Licence:CC BY-NC-SA3.0 IGO.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Global Health Estimate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Licence:CC BY-NC-SA3.0 IGO.

  3. Nestler E J, Barrot M, Dileone R J, et al.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Neuron, 2003, 34 (1) :13-25.

  4. Gin S Malhi,J John Mann.Depression[J].The Lancet,2018,392(10161),2299-2312.

  5. A. Korszun.Pathophysiological links between stress, depression and CHD[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7,107,S24-S24.

  6. Sienaert P. Managing 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J]. Psychiatric Times,2014, 31(7):21-24.

  7. Linden M, Schermuly-Haupt M L. Definition, assessment and rate of psychotherapy side effects[J]. World Psychiatry, 2014, 13(3): 306-309.

  8. StephenM.Stahl. 精神药理学精要:处方指南[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

  9. 苏文君;曹志永;蒋春雷.抑郁症的炎症机制及诊疗新策略[J].生理学报,2017,v.69,199-206.

  10. 徐永君;盛慧;倪鑫.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v.47,99-102.

  11. 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v.27,15-18.

  12. 梁洪金;万雪英;彭芙蓉.什么是抑郁症?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临床研究》 2019年11月中第32期

  (本文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樊稼轩、陈科良、孙尚伟同学,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