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仍然可以防得住,动态清零需提升手段,政策迭代也需考虑
现在有关于共存和动态清零的争论非常多,不过整体来看动态清零还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原因在于共存派往往将共存的成本局部化(“少数地方的医疗挤兑”),而将动态清零的成本全面化(“清零=封城”、“清零=医疗挤兑”)。
相对而言,防疫的核心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策,现在的问题仅仅是动态清零的成本可见而收益却往往看不见(未出现的损害无法看见)。因此,很多人开始认为动态清零政策会持续影响经济,并让社会承受巨大的代价。在面对感染力非常强的奥密克戎时,动态清零的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大,这进一步让人认为现在应该与病毒共存。
共存派的观点始终无法回答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超额死亡要怎么办。中国医疗资源本身就捉襟见肘,日常已经是饱和运转的状态,再来绝对数量庞大的感染者加上大量院感被隔离的医护,那就几乎必然意味着医疗资源天花板被击穿。这是其一。
其二,庞大的感染者也不好让经济真的好起来,正好相反,中国是生产型经济体,生产才是核心。美国的制造业已经因为疫情和通胀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美国超发货币才获得了基本的低速增长,中国的国本要是被冲击了谁来填补?共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更多的很可能是幻觉,要全局性地判断。
其三,就是未知风险的问题,包括新冠肺炎感染的后遗症,以及未来是否会出现更为致命的病毒变种等等。一旦放开是没有回头箭的,因此这样的决策需要极为审慎。
整体上看,动态清零依然是比较理性的、低风险的选择。很多人觉得上海这样怎么还能清零,但是很显然他们也忽视了广州、深圳、武汉、长春、哈尔滨、泉州等地的有效措施。并且,上海的问题是动态清零不坚决而非动态清零本身的问题,其一系列治理问题在其他城市都是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达到这样程度的。这说明,上海的困境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系统偶发的失能。
不过上海的困境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动态清零要坚持,就必须提升动态清零的效率来尽可能避免失能。目前来看,有很多城市已经在做相关工作了。
比如,我们要提升城市,特别是高经济能量的城市的预警水平,杭州、武汉都开始了48小时核酸常态化措施。这一措施可以说比较严厉,不过如果出现感染确实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快速隔离。如果早期扑灭,动态清零的成本会小很多,不至于拖到上海这样的局面。
当然,大量核酸也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比如额外的采样队需要培训来降低对医护人员的占用。同时要针对核酸企业可能存在的假阳性检测进行必要的复查工作。这笔钱从止损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的。
另外,相关的大数据治理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保持一种更为强大的组织控制力来应对这些。应该说,防疫也是一种紧急事态,这套体系在面对不确定性快速增加的世界来说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此外为了应对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能力,至少大型城市也要随时准备启用方舱医院。医院的分级诊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清零期间有病无医的问题。在这些基础上,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更为复杂的技术支持。比如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就是极为重要的。
不过此次的路线争论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动态清零。目前来看,中国可能还没有真正地形成有关动态清零政策结束标准的一致意见,比如我们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感染保证医疗资源不被挤兑,特效药普及是否可以结束管控等等。这些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明确,否则总有人可能会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破坏全国一盘棋的方针。
这一波疫情依然可以动态清零,但是动态清零本身也需要针对奥密克戎进一步优化。我们看到,如果奥密克戎被取代,那么下一个变种大概率是传染性更强的或者可以逃逸免疫屏障的。目前来看,除了疫情自然停止,我们还看不到全球范围内真正结束的希望。如果动态清零成本确实上升到无法控制的程度,那么我们确实也必须改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