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行毒株比广州的更“毒”?
“阳过”了吗?
“阳康”可没?
感受到独属于北方的小刀拉嗓子的痛苦了吗?
北京流行毒株确实比广州的更“毒”?
来看专家怎么说——
·? 各地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有所不同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近日介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主;其中BA.5.2在我国31个省流行;BF.7在我国24个省流行。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那么,北京与广州主要流行的这两个变异株,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有何不同?
·? 奥密克戎不同分支传染性和传染力没有差别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介绍,其实这个病毒的变异是很正常的,比方说我们过去大家知道流感病毒每年也是不一样的。新冠病毒实际上也变了好几代了,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就变到奥密克戎,那么我们现在比方说像BA.4、BA.5就是从BA.2变过来的。那么BF.7又是从BA.4和BA.5变过来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这个病毒还是奥密克戎分支的,其实它病毒的毒性、致病力和传染性是不会有本质改变的。
童朝晖表示,比方说我们现在北京主要流行是BF.7,目前统计它的无症状和轻型占到98%,所以说大家看了这个数就应该知道,就是说无症状加轻型都占了百分之九十几,说明病毒它对人体主要是侵犯在上呼吸道。
童朝晖介绍,无症状是没有任何症状,轻型是有上呼吸道症状,比方说咳嗽、发烧,甚至嗓子不舒服,所以高热的时候它有一些肌肉酸痛。大家可能觉得是不是不同类型、不同分支的变异株有什么差别?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从传播性和传染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它都是奥密克戎的分支。
· 奥密克戎不同分支致病力没有区别 公众不用担心
此外,童朝晖介绍,奥密克戎不同分支致病力没有区别,公众不必过分担心 。
童朝晖表示,从致病力上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百分之九十几都在上呼吸道症状,所以引起的是上呼吸道的症状。至于说有人会发烧明显一点,有人会咳嗽明显一点,有人会嗓子不舒服明显一点,所以说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不一样。如果说我免疫力很好,抵抗力很强,我即便是阳性,我表现还是一个无症状,这个还是因人而异,跟他自身的免疫力,跟他的年龄,跟他的基础疾病有关系,并不代表是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有改变,所以我觉得大家不用担心。
本期值得关注的其他资讯有——
累计2100秒!我国百吨级发动机单台试车创造新纪录
2022年12月10日,我国首台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飞行状态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第四次试车圆满成功。该台发动机自11月20日首次试车后已连续完成4次累计2100秒试车,单台累计工作时长超8倍任务时间,刷新了此前我国百吨级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单台累计2050秒试车时长记录。
该型130吨级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以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基础,不仅提高了额定工况海平面推力,同时将发动机摇摆装置后置,用最小的摆动实现了推力矢量的变化,发动机结构更加紧凑,火箭总体构型更加优化。
本次试车发动机为首台飞行状态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飞行状态图纸进行生产及装配,首次装配飞行状态机架进行试车考核。该机架各传力杆大小端均为分体结构,机架空间位置及大小端连接面形位尺寸保证难度极大。工艺人员通过梳理机架及发动机总装工艺流程,设计专用工装保证了各传力杆大小端连接面在机架组焊焊接、机加及发动机总装时形位尺寸要求,解决了分体结构机架制造装配难题。
据介绍,发动机试车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说明发动机的质量以及适用重复使用的能力就更好。此次飞行状态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成功,充分考核了发动机的技术状态,标志着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进入新阶段。
吉林一号高分03D47星等8颗卫星发射成功!首图回传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9日14时35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黄海海域用捷龙三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将眉山“天府星座”东坡08~10星、“道达星座”天罗星和天芯星、“吉林一号”高分03D47星、“吉林一号”高分03D50星、“吉林一号”平台01A01星(共计8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回传清晰首图。
眉山“天府星座”东坡08~10星(“吉林一号”高分03D44~46星)、“道达星座”天罗星和天芯星(“吉林一号”高分03D48~49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眉山环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道达天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践行批量化生产理念的重要成果,可为用户提供分辨率优于0.75m、幅宽大于17km的影像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标的特点。
其中,眉山“天府星座”是中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将广泛用于农林水利、自然资源、交通建设、文化旅游、应急防灾等方面,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道达星座”共由6颗新一代低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组成,目前已顺利完成组网建设,可为金融、民航、交通、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吉林一号”平台01A01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柔性卫星平台,搭载了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极光1000智能计算机等载荷。该卫星能够根据不同载荷的集成需求,进行灵活单机变换,具有集成度高、带载能力强、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吉林一号”平台01A星定位于20kg级的多功能业务化卫星平台,支持载荷长期三轴对地工作,可适配遥感、通信、导航等多种载荷,兼具业务卫星的多功能、可靠性及研制快的优势。
此次发射的8颗“吉林一号”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75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83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28~30次重访,“吉林一号”星座的地物分辨能力、拍摄覆盖能力及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为政府及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影像及数据产品,推动遥感服务向大众市场迈进。
此次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23次发射。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石墨烯基量子电阻标准芯片
电阻标准是电学计量的基石之一。为了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扁平化趋势,推动我国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测量体系,补充国家量子化标准,开展电学计量体系中电阻的轻量级量子化复现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与传统砷化镓基二维电子气(2DEG)相比,石墨烯中的2DEG在相同磁场下量子霍尔效应低指数朗道能级间隔更宽,以其制作的量子霍尔电阻可以在更小磁场、更高温度和更大电流下工作,易于计量装备小型化。此外,量子电阻标准的性能通常与石墨烯的材料质量、衬底种类和掺杂工艺相关。如何通过克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成核密度与生长调控的瓶颈,获得高质量石墨烯单晶,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器件结构和工艺,开发出工作稳定且具有高比对精度的量子电阻标准芯片颇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报道了采用在绝缘衬底表面气相催化辅助生长石墨烯,制备高计量准确度的量子霍尔电阻标准芯片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Gaseous Catalyst Assisted Growth of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for Quantum Hall Resistance Standard Devic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
科研人员采用氢气退火处理得到具有表面台阶高度约为0.5nm的碳化硅衬底,以硅烷为气体催化剂,乙炔作为碳源,在1300°C条件下,生长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该温度条件下,衬底表面台阶可保持在0.5nm以下。采用这一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可以制成量子电阻标准器件。研究团队直接将该量子电阻标准器件集成于桌面式量子电阻标准器,在温度为4.5K、磁场大于4.5T时,量子电阻标准比对准确度达到 1.15×10-8,长期复现性达到3.6×10-9。该工作提出了适用于电学计量的石墨烯基工程化、实用化的轻量级量子电阻标准实现方案,同时,通过基于其量值的传递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阻量值准确溯源的需求,补充国家计量基准向各个行业计量系统的量传链路。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
我国科学家首创蛋白质动态结构AI建模方法
西湖大学12月8日公布,该校人工智能(AI)讲席教授李子青团队与厦门大学、德睿智药合作,首创研发了能够刻画蛋白质构象变化与亲和力预测的AI模型——ProtMD。
这是第一个尝试解析蛋白质动态构象的人工智能方法,可辅助药物化学专家更加精准地筛选出高活性小分子,从而加速临床前药物研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尖端科学》期刊。
李子青介绍,此前谷歌旗下公司研发的“阿尔法折叠2”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对结构生物学、药物设计乃至整个科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阿尔法折叠2”只能预测蛋白质在一个瞬间的静态结构,尚未能解决蛋白质结构动态变化的预测。
李子青团队此次开发的AI模型,给定药物分子和靶点蛋白,可预测药物分子与生物体内靶点蛋白质结合(柔性对接)后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过程,推断药物与靶标蛋白结合的稳定性,预测药物功能,从而提升AI药物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研究团队首先从57651个人类蛋白结构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十个蛋白质结构对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取蛋白质的空间运动轨迹,建立蛋白质动态构象的模型。在预训练环节,研究团队要求模型能够基于上一时刻的蛋白构象预测下一时刻的蛋白构象;同时训练模型对不同时刻蛋白质顺序的排序能力,使其能对时序被随机打乱的蛋白质构象进行排序。实验表明,该AI模型在药物-蛋白亲和力预测任务上,轻量级版本表现已超过现有的最优模型。
“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理解生命过程、研发新型药物都有着重要意义。”李子青说,尤其在AI药物设计中,通过对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结合后的动态结构变化进行预测,评估药物-靶点结合亲和力和药物效果,是提高AI药物筛选准确性和效能的重要思路。
颜宁正式受聘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
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据微信公众号“深圳特区报”消息,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出席活动并向颜宁颁发聘书。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颜宁在致辞中表示,将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努力把深圳医学科学院打造成立足深圳、引领湾区、辐射全国、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创新基地。
覃伟中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深圳医学科学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开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深圳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市相关部门和区要协同发力,提供更便利高效的服务,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创新发展。
消息称,深圳医学科学院(筹)主要承担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各项筹备及项目推进工作。深圳医学科学院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重要使命,主要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交流、创新孵化、政策咨询等。
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超9000只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朱鹮栖息地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约1.6万平方公里,朱鹮分布范围逐步向历史分布区扩展。
朱鹮是古老的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和西伯利亚地区。20世纪之后,朱鹮野外种群濒临灭绝。1981年5月,专家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的“诺亚方舟”。
经过40多年科学探索与保护实践,陕西创造了“以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科技日报、科学网等
编辑: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