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去世,因新冠肺炎痛失三位华科大师!

  原标题: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去世,因新冠肺炎痛失三位华科大师!

  

  2月16日.

  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无效而逝世。

  段正澄教授在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没有一项研究少于10年

  2009年,75岁的段正澄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

  

  很多人都会问:段老,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报院士?

  他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不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

  其中,获奖项目“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9年,段正澄团队主动走进孝感机床厂。198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经过20多年的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便宜一半。

  对段老,李培根也说佩服

  1987年,郑州纺织机械厂从当时的西德引进一套柔性制造系统,希望得到技术协助。段正澄立即带李培根和另外两名老师赶到郑州。

  全国好几家高校、研究单位也去了,段教授拿出最优惠的条件说:“交给我们,不要一分钱。”他心中有数:机械加工行业正面临一场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为内容的革命,要借此机会在高新技术领域争得一张门票!

  

  3年后,一份可行性论证报告摆出来,令厂家刮目相看。“八五”期间,郑州纺织机械厂被列为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工厂,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自动化研究室成为当然的技术负责单位。

  做他的博士,不熬四五年难毕业

  段正澄对学生的关爱由来已久,他说:“若能为贫困学生分担点什么,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其实也是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段正澄对学生像老牛护犊,非常慈爱,学术上却十分严格。50余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生27名,博士后6名,与其他教授比起来,“产量”的确不高。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段正澄笑呵呵地说道:“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来!”

  “我的成就,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无论何时,谈到自己的成果,段正澄的话语里没有“我”,多是“我们”。他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

  他举例说,1996年9月,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找到段正澄,邀请机械学院人员加盟并主持“全身伽玛刀”的研发。随后,四单位联合的课题组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协作,其成果打破了昂贵进口设备垄断各大医院的局面。

  

  每每有媒体采访,段正澄总是会说:“你们要多宣传年轻人,宣传我们的团队。他们就是在跟我一起的研究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现在已经是教授、博导,都很有前途。”

  此前,据澎湃新闻2月8日报道,华中科大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凌不幸于2月7日23时左右因新冠病毒感染,医治无效在武汉去世,年仅53岁。

  据悉,红凌教授出生于1966年11月。1987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于美国名校伯克莱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作博士后研究。生前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以模式动物果蝇和人体细胞为模型,研究人体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基因和蛋白调控机制及调控网络,研究与人体重大疾病及稀有疾病相关的基因UBIAD1的分子机制。

  

  ■ 本文来源|华科男

  END

  ■ 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微信:NingboThree.

  NingboThre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