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典”】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如何维权?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背着父母利用手机进行大量游戏消费。未成年人支付的这些费用能否要求返还?该如何维权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法官近期接到当事人电话求助——“怎么我的手机提示扣费了呢,我也没消费啊?我是不是被骗钱了!”当事人薛大妈通过社区法官工作站,电话求助到联点法官,焦急地询问。
接到电话后,法官安抚了大妈的情绪,并约大妈见面了解情况。在查看大妈的手机后,发现扣费均是游戏项目,微信和支付宝共计支付金额高达9000余元。法官告诉薛大妈,手机里的钱并非是被骗走了,而是孙子玩游戏消费了,可以追要回来。
01
孩子为什么能够进行消费呢?
为了帮助老人追回钱款,法官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手机都有游戏中心,有的游戏可以直接绑定微信直接登录,薛大妈的手机开通了免密服务,消费金额在100元以内的不用输入支付密码,以至于孩子20天内多次消费,共计9000余元。
杨法官指导大妈拨打游戏客服电话,进行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申请,通过客服提供的退费平台填写了监护人、游戏账户、未成年人资料等相关信息的填写。经过平台审核后在规定的工作日内,薛大妈因孙子游戏消费的钱通过原路返回。
02
国家规定未成年退款政策有哪些?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充值,超过其能力范围,其监护人拒绝承认的,可以向法院申请确认该充值无效,要求对方返还钱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03
法官提示
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引导、监督,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之中,同时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密码,老年人尽量不要开通免密服务,防止孩子用来绑定进行游戏支付。网络公司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依法处理未成年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支付行为引发的纠纷。
作者/杨慧敏
编辑/马 芳
主编/李晓晓
总编/王定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