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怎样陪孩子学儿童诗?家长别急,一线老师为你支招

  “这一段时间陪孩子学语文,但是学到儿童诗的时候我毫无头绪,不晓得应该如何陪孩子学习这一种类型的课文。在这个‘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作为家长,我到底应该怎样陪孩子学儿童诗呢?”一名家长问。

  换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地区的学生差不多已经开始上课好几天了。但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大部分家长在没有复工的情况下,现在可以心无旁骛陪孩子学习相关的课程,但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孩子现在已经在上学的话,这种该如何学习儿童诗的难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孩子的老师会对儿童诗这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有人说,诗歌称得上是“文学之母”,那么儿童诗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儿童文学之母”呢?故此,我认为儿童诗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儿童诗的学习中,孩子和家长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惑:

  困惑一:学习儿童诗到底有什么作用?

  在有些家长看来,貌似孩子学儿童诗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处,所以孩子学儿童诗的时候,有些家长干脆直接让孩子略过这一方面的内容,直接看下一课的内容;还有些家长的做法比较“简单粗暴”——不知道怎么学,那还不好办?直接背诵了就可以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儿童诗,儿童诗在孩子眼中还有魅力吗?孩子还会对儿童诗充满浓厚的兴趣吗?

  困惑二:学儿童诗和学其他课文有什么区别?

  儿童诗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一些家长可能感到纳闷:学儿童诗和学其他的课文是不是有什么区别呢?用怎样的方法,可以让儿童诗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当然,学儿童诗的目标是多维的,其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书面表达能力之类的目标应该如何实现?

  困惑三:如何把握儿童诗的感情基调?

  有些家长自己对儿童诗的内容估计都一知半解,如果没有去详细了解相关儿童诗的写作背景,那么不懂得儿童诗的感情基调是非常正常的。对儿童诗不理解,家长在陪孩子读相关儿童诗的时候,估计很难读出相应的韵味来,孩子在学儿童诗时的所得就非常有限,陪读时高耗低效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一“停课不停学”的阶段,应该怎样陪自己的孩子学儿童诗呢?家长别急,作为一线老师,接下去由我来为你支招吧!

  第一招:“读”占鳌头,理解与诵读“无缝对接”。

  学小学语文中的内容,不管是儿童诗还是其他题材,有一个做法非常重要,那就是“读”。而对于学习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而言,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诵读,怎样做到“读”占鳌头呢?我觉得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到理解儿童诗与诵读儿童诗的“无缝对接”。

  就拿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的《彩色的梦》为例,这一首儿童诗应该如何读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在学这首儿童诗的时候不一定要读上百遍,但如果能够做到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读一遍有一遍的画面和情感,孩子在读的时候如果能渐渐能感受儿童诗的魅力所在,能感受《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中雪松与小鸟之间的深厚情谊,那么对于提高这首儿童诗的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家长在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带表情读儿童诗的时候,孩子不仅能在儿童诗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中理解其意思,还能在情感方面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家长在陪孩子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无形中在孩子的心底深处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这也是编者把儿童诗编排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招:试着仿写,个性化解读儿童诗。

  不管是学习哪一种体裁的文章,说白了就是为了应用,也就是让孩子能够“自行生产”出这一种文体的内容来。比如孩子学习说明文,可以通过具体说明方法的学习,也能试着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写出类似的说明文来,当孩子学说明文之后也能写出说明文来,说明孩子的学习目标达到了。

  那么孩子学儿童诗,能否写出儿童诗来呢?当然可以,只不过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难度可能会比写其他体裁的文章要大上不少。那么如何降低孩子在学习儿童诗时学写儿童诗的难度呢?很简单,让孩子用模仿的方式对儿童诗进行模仿,刚开始可以用“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对所学的儿童诗进行个性化解读。

  举个例子,比如家长陪孩子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8、童年的水墨画》,这一篇儿童诗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从溪边、江上和林中三个地点展开来写,从三个角度写出童年生活中的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镜头。而在孩子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这首儿童诗中介绍的这三个地方之外,孩子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不同方面来写一些童年生活中的其他镜头,比如模仿这首儿童诗的语言特点仿写池塘、海边或者其他地方的镜头。一旦孩子懂得借鉴文中的语言特点或者写作技巧来仿写的话,至少在实现“活学活用”这个学习目标中迈出了第一步。

  第三招:用想象之“钥匙”开启创新思维。

  学习一首儿童诗之后要懂得活学活用,除了刚开始的“模仿”这个“扶”的动作之外,到最后要完成“从扶到放”的一个创作过程。想要完成从“扶”到“放”的“华丽转身”,就要让孩子带着丰富的想象力去学相关的儿童诗。举个例子,一个小朋友看到一个酒鬼喝得醉醺醺的,拿着酒瓶扶着墙走路,于是心生疑惑的他就问他的妈妈:“妈妈,那位叔叔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呢?”那位母亲笑着说:“那是因为这位叔叔喜欢喝酒,他对酒喜欢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这位小朋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妈妈是一壶酒,爸爸这个‘酒鬼’喝一口就醉了……”

  什么是儿童诗的灵性?这种就是!这样的句子虽然只是在这个孩子的日记中,但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儿童诗语言中的精华,因为这样的句子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让人觉得耐人寻味的句子来:在这位“小诗人”看来,他的爸爸对妈妈的态度如同酒鬼对酒的那种眷恋是差不多的,所以他就大胆展开想象,信手拈来的文字就如同“神来之笔”,相信现在的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写出如此传神的文字来。

  所以,在学儿童诗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这把“钥匙”如果能够发挥作用,那么孩子在仿写的时候,其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启,丰富的想象也是避免孩子在仿写儿童诗的时候出现千篇一律现象的“撒手锏”。

  第四招:让儿童诗练笔的构思尽量出人意料。

  作为一线教师,每次我给学生布置习作的作业时,我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比如我布置一篇以《让人感动的一幕》为题的作文,如果一大堆人都在写自己小时候生病,然后主人公的妈妈将其送到医院,路上下起瓢泼大雨之类的内容,估计我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因为“感人”成了套路,这是学生写作练习中的一种悲剧。

  家长在陪孩子学儿童诗的时候,让孩子仿写课文中的儿童诗时,也要尽量避免孩子陷入“套路化”的“泥淖”中。有些家长可能纳闷,现在又不能拿孩子仿写的内容和其他同学所写的内容做比较,何来“千篇一律”之说?其实这种“套路化”的文字是很好判断的:孩子这一次仿写出来的儿童诗的语言,和孩子以前所写的绝大部分文章中的一些文字雷同,这些文字如同“万金油”一般出现在孩子的习作或者仿写的儿童诗当中,那么家长在这个方面就要提高警惕,别让孩子的想象力在“睡觉”,而要用出“洪荒之力”鼓励孩子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来。

  我曾经教过学生一篇课文,题目叫《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虽然不是儿童诗,但是却写了作者叶文玲在一次习作中写出了儿童诗一般的语言的过程:作者的老师布置了一篇叫做《秋天来了》的作文,其他的同学纷纷写了这种款式的内容:“秋天来了,叶子黄了,一片一片飘落到地上……”看着这样一篇篇的“秋景文”,不仅仅是树叶“黄了”,估计就连老师的好心情差不多也“黄了”。

  但作者是一个不甘于当“跟屁虫”的人,所以她写了一段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文字:她把秋天看做一个穿着漂亮连衣裙的翩翩仙女,这个仙女用她的衣袖拂掉了烈日的灼热,把秋天的清爽还给人间;这位仙女又用宽大的衣袖挡住寒冷,给人间带来累累硕果……如此诗一般的语言,在构思的时候就要做到与众不同,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可以远离同质化,达到了练笔的最佳效果。

  所以,家长陪孩子学儿童诗的练笔环节,一定要鼓励孩子在构思方面与众不同,这样就算是仿写,也能写出不一样的“鲜味”来。

  第五招:把儿童诗的写作技巧融合到练笔中。

  巴金鼓励文学创作者可以不必使用写作技巧,在巴金看来,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这就好比武学中的“无招胜有招”。但是对于初学儿童诗的孩子而言,他们要学一种体裁的文章,比如学写儿童诗,学习儿童诗的写作技巧是相当有必要的。孩子如果要试着仿写儿童诗的时候,我觉得家长可以在儿童诗的写作技巧方面对孩子进行一番提醒,当孩子对仿写儿童诗充满浓厚兴趣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情不自禁并不着痕迹地运用出拟人、比喻、排比、通感之类的写作技巧。

  就拿“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说,如果把这种写作技巧运用娴熟的话,那么孩子学习仿写儿童诗就很可能“手到擒来”。比如“难过的时候,用伤口呼吸”,这样的句子其实就是属于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来伤口是没有“呼吸”这种功能的,但作者可以通过大胆的想象,伤口也有了这一种“特异功能”。再比如《月光曲》这一篇课文当中,皮鞋匠的妹妹(盲姑娘)在听着贝多芬的弹奏的曲子,仿佛在月光下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海。有些人可能纳闷,一个盲姑娘眼睛都瞎了,有可能看到大海吗?通感其实就是用合理的想象让文章的表达更为传神,让听觉器官具备视觉的功能,达到那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有其感的那种“药效”。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家长就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一学语文下册中的儿童诗,让孩子在儿童诗的魅力熏陶下,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变得更有灵性。你觉得儿童诗的学习还有哪些妙招呢?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