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才是主席的得意之作,娄山关一战后,他“用兵真如神”!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漫漫长征路,走到1935年临近开春的时候,嘹亮的军歌终于又在红军的队伍里唱响了。
通道转兵和遵义会议后,全体红军官兵的心中,都在酝酿着一个美好的计划,从遵义一路向北,插入四川的腹部,和红四方面军取得会合,建立一个更大更稳定的苏区。
计划虽然美好,但摆在这支军队和他们的掌舵手眼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占领黔北通往四川的重要门户——赤水。
让毛泽东头疼的是,面对40余万蒋介石大军,他的手上,只有区区3万多人。胜与负在数字上一目了然。
但,结局果真如此吗?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
提起长征,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役——四渡赤水。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武汉见到毛主席的时候说,淮海、平津、辽沈三大战役是您的经典之作。毛泽东说,这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
为何四渡赤水才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
这中间又隐藏了多少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史呢?
四渡赤水出奇兵
“用兵真如神”,这是四渡赤水长征组歌里面的一句歌词。来到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到四渡赤水河的赤水,心潮就像河水一样的汹涌澎湃。
不过,当年的水比现在要高很多。据当地的老百姓说,当年水最高的时候,能超过江面七八米,甚至十米。
赤水河畔古镇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
这块老鹰石所在之处的赤水河,江面宽约20米。当年三万红军将士正是在这赤水河上,四进四出,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1935年1月,组织在遵义召开了会议,结束了错误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红军的命运由此转折。
其实,遵义会议后,红军所处的生存环境依然非常险恶。国民党直系军,汇同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的军阀部队,总计约40万重兵,企图利用长江、乌江、赤水河等天险,将3万红军包围消灭于遵义这块狭小地区。
毛泽东指挥红军,就是想办法要怎么在国民党直系军和贵州的黔军、云南的滇军等各种围追堵截包围之中,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20日,这天深夜,通往赤水县城的路上,一群农夫正急匆匆地往城里赶去。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挑着一捆沉甸甸的稻草。
没有人知道,这是一群乔装成农民的红军战士。这一捆捆稻草里面,隐藏着的是一把又一把的冲锋枪。他们的目的,就是潜入赤水县城,配合主力正面作战。
但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发生了。
原来,在前往县城的途中,偷袭小分队与敌军巡逻部队偶然相遇,红军战士的江西口音暴露了目标,双方开始激烈交火。
随着战斗的进行,情报也在不断更新。原以为正面的敌人只有4个团约六七千人,现在才知道是6个团一万多人,而且敌人的增援部队还在不断向红军主力猛扑过来。
毛主席指挥红军的时候,也是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摸索规律。
得知这一情报后,毛泽东暗自心惊,权衡利弊之后,他果断下令撤退。没有人知道,这样重要的情报,来自于当时还只有几个人的小部门,就是在中国情报史上著名的二局。
整个红军的长征,可以说是综合因素的作用,主要就是情报,就是要了解敌情,掌握敌情,刺探敌情,用于红军的作战,决策和指挥。所以在长征中间,二局在曾希圣的带领下,发挥了一种叫做“顺风耳、千里眼”的作用。
众所周知,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兵力、武力之外,情报被公认为是左右一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红军自开始长征以来,情报一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在与蒋介石的数次交锋中,情报部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好在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掌握了红军的军事指导权,他开始高度重视情报部门的作用。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也验证了毛泽东的正确,情报帮助了他,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
红军的情报部门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它的背后又是谁在领导?
州门司曾希圣故居
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牵牛坳,这座看上去有些破旧的房子,正是红军长征情报负责人曾希圣的故居。1904年,曾希圣出生在这里。
1926年初,由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推荐,曾希圣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参谋部情报局局长,从此与情报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曾希圣的大儿子曾阳升:
毛主席关于情报重要性的说法, 我们知道的就是,长征有了二局,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流传很多的版本。实际上,这是刘伯承说的,玻璃杯。曾希圣就是玻璃杯,用玻璃杯来押宝,敌人是看不见的,我们是能看得见的,无往而不胜。
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曾冒充蒋介石给国民党军队发调兵电报
长征出发时,曾希圣率领的2局被编入了红军纵队,电台24小时不间断地收发电报,侦察敌情。
曾希圣当时采取了我们如今上体育课时用的一种竞技方法,接力赛,就是把二局分成两个组,一组走路行进,一组值班监听敌人的电报以及破译,等到哪一组赢了,另外一组才接着上。这就是采取接力的办法,保持每天24小时不断地对敌人进行无线电的监听。
在湘江血战、通道转兵以及遵义战役中,曾希圣的情报二局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攻打赤水县城的战斗,曾希圣的情报,再次为毛泽东用兵提供了最好的参考。
1936年曾希圣(中)与军委二局的战友在保安
1935年1月29日凌晨3时,土城第一次渡赤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赤水县城的战斗中铩羽而归。
2月9日,根据曾希圣的情报,毛泽东制定了新的军事部署,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
主席指挥红军几渡赤水,都是利用了敌军的矛盾。直系军是听命于蒋介石的,不想积极冒进,想让地方军打头战。主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敌人内部的这些矛盾。
此时,蒋介石则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企图将红军包围在赤水河西岸,彻底消灭他的老对手——那个从湘潭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
尽管蒋介石到了前线督战,但是他脱离了战场,不了解敌情,存在着巨大的弊端,跟红军的指挥完全不同。毛泽东跟朱德的指挥是跟随红军的,所以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他们都知道。
蒋介石没有想到,他的部署早已经被曾希圣的情报二局侦知。
蒋中正
2月15日,红军发布《二渡赤水的行动计划》,兵分三路挥师东进,各部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再次挺进黔北,顺利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
曾希圣二儿子曾建生:
红军有二局给他们提供准确而又及时的情报,敌人在什么地方,到了什么地方,都清清楚楚。所以,只要知道敌人的准确位置,我就行动自如了,根本就围不住我。我可以从你那个空子里钻出去,等你扑过来,我已经抽身走了。
四川省古蔺县太平镇,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时候,曾经在这里驻扎。这里的台阶记录着历史,也记录着红军的脚步。
86年过去了,当年的硝烟和残破,早已不复存在。
如今的太平镇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太平安宁。
红军留下的历史痕迹,已经成为太平镇上独特的红色记忆。
王家烈,贵州省政府主席兼第25军军长.
1935年2月21日,红军主力完成了二渡赤水,大军向贵州军阀王家烈所在的遵义挺进。
这一天,王家烈正在老家为母亲祝寿,听说红军东渡赤水,回师遵义,惊恐万分,急忙赶到遵义督战。
王家烈将兵力部署在桐梓、娄山关、遵义一线,企图阻拦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娄山关是黔北门户,历史上是个兵家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夺取娄山关,是红军重占遵义最关键的一步。组织命令红三军团:坚决消灭娄山关之敌。
25日上午9时,红三军团逼近关口,彭德怀、杨尚昆下令,4个团同时投入战斗,12、13团争夺关口东侧的点金山制高点,10、11团从两侧迂回。
两个团迂回,王家烈兵力两边都被架空,一个旅指挥部被端掉了。但是遵义城的援兵又跑上去了。红三军团刚刚冲上娄山关的顶,五分钟不到,国民党的援兵已经黑压压地过来了。
打退了敌人援兵的几次进攻后,红军顺利控制了遵义门户——娄山关。
三天后,红军顺势而下,再次攻占遵义县城。
历时五天的遵义战役,以红军大获全胜告终,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
红军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胜仗。
老红军笑了,王家烈的兵,哪敢和我们拼刺刀?
娄山关战役,是必须要打的一仗,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通过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也扭转了红军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也是为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的实现,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基础。
登上娄山关,毛泽东极目四望,百感交集,一扫长征以来的郁闷心情,诗兴勃发,吟下这首慷慨激昂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渡赤水,重掌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终于用胜利洗刷了红军连日以来的颓废之气,红军士气大振。而蒋介石则连连哀叹,这是他的大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3月10日晚,蒋介石在重庆重新调整部署,指挥部队向遵义合围。
此时,在遵义枫香镇苟坝村,红军正在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计划。会上,红一军团军团长提出,要趁胜出击攻打贵州的粮仓——打鼓新场。而毛泽东则坚决反对,他认为敌情不明,如果硬啃这块骨头,我军将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红军将领坚持要打打鼓新场,毛泽东却坚决不同意。
双方争执不下,红军究竟何去何从?
红军四渡赤水路线
在两次顺利渡过赤水河后,毛泽东越来越觉得,情报为自己的指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二局的条件是相当困苦的,在行军过程中,毛泽东甚至把自己的马给二局用,缴获了敌人一些吃的用的他都第一时间给二局送去。
毛泽东深知,战斗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曾希圣带领的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1935年3月10日晚,遵义枫香镇苟坝村。
会议上,正当毛泽东和红军将领在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争执不下时,曾希圣拿着一封情报,走进了会议室。
这是一封关于蒋介石兵力部署的详细情报。
情报显示,蒋介石已命令滇军、黔军纷纷向打鼓新场集结。
于是,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在茅台地区三渡赤水河,进一步诱惑敌人,调动其西移。
蒋介石主要是靠飞机的空中侦察,那时候飞机是靠人力,两个眼睛往下看,是靠目视侦察。贵州的春天不是雾就是云,不是浓雾就是下雨,根本无法看清下面的情况。
此外,国民党所有的电报密码,曾希圣和他带领的二局全部都了如指掌,而且只要敌人换了密码,过不了几天,曾希圣就能把密码给破解了。这个时期的红军,收到敌人动向的电报,比坐阵指挥的蒋介石收到的电报还要早。
虽然长征时的条件非常落后,但是红军却拥有完整的密码本,加上二局工作非常细致,从破译到下发至前线部队,只需要一个小时。
然而,蒋军的电报经过层层传递,一般需要十几个小时。
战场上,一秒钟就可能改变战局。
红军正是因为情报机构的完善,才能处处制敌、抢占先机。
曾希圣二儿子曾建生:
对于红军,老蒋几乎是看不上的。他不相信武器装备这么差的“乞丐军”,竟然能搞这种高尖的技术,更想不到我们还能破译这个技术,做出这么大的成就。他是不相信的,因为当时我们武器装备都是最破烂的,部队的装备非常差,参加红军的战士差不多都是农民,在他们眼里就是“乞丐军”,一群“乌合之众”。只是到了最后,他们想不通的是,他们的密码被我们红军全部掌握了。
赤水河从茅台镇穿越而过
贵州仁怀茅台镇,位于赤水河东岸,闻名世界的茅台酒即产于此。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三渡,就发生在这里的赤水河。
如今的赤水河边,空气当中到处弥漫着酒香的味道。然而,当年红军从这里渡过赤水河的时候,闻到的不光是酒香,更多的是弥漫不散的硝烟和鲜血的味道。
1935年3月16日,红军进军茅台后,会喝酒的品尝了一番,有的还带上一壶路上边走边喝,不会喝酒的也带了一点,用于擦手擦脚,舒筋活血。
红军三渡赤水,佯装北渡长江,使得蒋介石深信不疑,他认为歼灭红军的时机来了。
24日这天,蒋介石带着夫人宋美龄、私人顾问端纳等军事要员,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高调回归。贵州城区内到处悬旗结彩,歌舞升平。在贵阳,蒋介石抽调了大批兵力,追击过河的红军。
贵阳城兵力空虚,蒋介石刚好又在这里,这正中他的老对手下怀。毛泽东当即挥师南下,威逼贵阳,逼蒋介石调滇军前来“保驾”。
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各路军队大举西向的目的后,毛泽东又下令红军主力立刻掉头,返回贵州。
3月21日晚至22日晨,红军主力又突然南下,迅速地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等渡口处,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让蒋介石大吃一惊,他几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直到属下一遍遍地确认之后,他才慢慢地惊觉事情的严重性。也是在获得这个消息之后,老蒋才知道,毛泽东在红军中又重新掌握了大权。
四川省古蔺县的太平镇,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对面两座山就是贵州了,下面是赤水河和古蔺河的交汇处,然后再往下面走就是赤水。站在这里有种奇妙的感觉,身在四川,相隔只有那么上百米,就是贵州,另外一个省就近在咫尺,而且只隔着一条河。
两省之间仅隔着一条河。不难想象,当年毛泽东就是利用这样的优势,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敌军绕得晕晕乎乎,蒋介石还天真地以为自己的胜利就在前方。
曾希圣二儿子曾建生:
叶剑英说,曾希圣是识天书的人。
刘伯承也说过,我们跟国民党作战,是玻璃杯里押宝,看得清,押得准。
曾希圣(中间)和陈赓,粟裕在一起
时至今日,应该说,曾希圣的情报工作,为四渡赤水创造了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年为了让红军顺利渡过赤水,当地群民不畏艰险,在太平渡口与红军一起搭建了长达数十米的浮桥。
赤水河犹如一条玉带一样,流淌在川贵两省之间,见证着红军当年的殷殷足迹。
正是依靠二局搜集的每一份情报,使红军在损失极少的情况下,顺利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也从此奠定了主席在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也正是有了曾希圣这些密码专家的不懈努力,才使当时力量很微弱的红军,得以顺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并最终走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民的铿锵呐喊。
革命家曾希圣全家福
在经历了四渡赤水这样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战役之后,接下来还有什么困难会拦在红军长征的路途上吗?
长征结束前,又发生了一些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下一篇,继续为您讲述长征秘史——《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