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教你克服自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朋友借你几百块钱忘了还,你不知道该不该要;

  同事抢了你的功劳,你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不满;

  亲人以自以为好的方式对待你,你很讨厌这种方式,却不忍向对方说明。

  这些情况让你很苦恼,导致的连带反应是,你做事容易前思后想,还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经常觉得自己像个弱者,也容易不自信,内向,在陌生场合害怕表现。

  其实这些表现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你没有学会“被讨厌的勇气”。

  

  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

  它首先是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对阿德勒的哲学进行对话式重构的一本书。阿德勒的观念非常有影响力,而且越是进步的社会,越发达的地区,越强大的人,就越会认同阿德勒的理念。

  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把它作为一种武器交给你。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字面意思,就是不害怕被讨厌。

  不害怕被讨厌,意味着特立独行,不顾他人感受吗?

  并不是。

  被讨厌的勇气意味着:让一直对你摆臭脸的人表现出讨厌你的态度,却丝毫不会对你的情绪有影响;让你一直提心吊胆刻意讨好的关系,变得清爽痛快;让那些不顾你感受的人知道你的底线;让你不再害怕展露最真实的你。

  这篇文章,我将从以下三个点来教你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1.正确解读他人的态度

  2.学会课题分离。

  3.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关注点。

  01正确的解读他人的态度。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会受他人态度影响,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被他人态度影响,那要么是自闭症,要么是超级固执。

  但是,其实人性本善,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并没有那么多人对你有恶意,如果你经常被他人的态度影响,那你可能总容易过度解读别人的态度。

  曾经有位朋友告诉我,她特别害怕那种不被认可的感觉。

  

  她和同事打招呼,同事没反应,其实她心里猜测可能是因为同事没有听到,或者在忙其他的事没反应过来,但是她敏感的内心还是会受伤。时时刻刻都会被他人影响情绪。她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迎合与讨好别人,然后期望自己会受到欢迎。而当别人没有做出自己内心期待的反应时,又有羞耻感和无力感,认为别人讨厌自己。她说,她每天工作都是这样,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在公司失去价值。

  其实这就是一种对他人态度的错误解读。

  其实她的情绪并不是被同事的态度所影响,而是被自己解读出来的意义所影响。

  比如说她和同事说话,同事态度很冷淡,她的解读就是他不想跟我说话,他讨厌我。这自然会对她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是如果她换一种解读的方式呢?同事不想和我说话,可能是因为他累了吧,我下次再去跟他谈这件事好了。如果她是这样解读同事的态度,她就不会害怕和这位同事相处,并且对自己的认知还会继续保持正面积极。

  生活中我们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职场更是需要协作才能共赢,只有当我们拥有积极正面的态度去看待自我和他人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沟通。

  02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就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那他就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很多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难题,都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让我来举三种典型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比如,伴侣做出了让自己生气的事,自己一味地生闷气不去表达需求怎么办?

  答案是:清楚地说明自己生气的原因,并向伴侣提出要求。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遭到过很多拒绝,那会让表达需要变得更加困难。

  可是,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

  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是否合理,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需要我们表达过后再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是“表达需要”这种行为,至少是我们可以做主的,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我们学会尊重自己以后,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第二个难题,就是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一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找你借钱,你自己也比较困难,不太想借给他,却又不好意思拒绝怎么办?

  答案是:果断拒绝,说明清楚拒绝的情况,不要害怕对方对你有意见。

  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有这个需要,应该提出请求。可是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来决定,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第三个难题,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你害怕简历被刷而不敢投好的公司;害怕职位竞争落选而不敢参与竞争;害怕自己绩效被打不及格而不敢接手新项目。

  怎么办?

  答案是:勇敢尝试,走出第一步,做错了就承担责任。

  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如果你曾经因为别人的一次批评,而对你本来喜欢、擅长的事失去了信心,那就是陷入了“害怕评价”的陷阱中,成功和失败是自己的事,失败后,自己可以承担责任,而不是需要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过程自己是享受的,就不要害怕启程。

  

  三个难题说完了,当你学会课题分离后,有没有一个行事原则呢?

  很简单:不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也维护好自己的边界,这样大多数交往难题都能被快刀斩乱麻似地劈开。

  03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关注点。

  内心太过脆弱,害怕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关注自己。

  解决的方法就是:不再羡慕别人,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

  曾经有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对自己的命运很苦恼。

  他是农村出身,高考通过努力,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毕业后,他想在城市安家却很困难,父母几乎给不了他任何支持。而周围同学经济条件好的都已经买房、买车、落户城市。于是啊,他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在某个阶段陷入了一种持久而又无意义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之中。他觉得自己可能奋斗很久,也实现不了这个愿望,渐渐地开始想放弃。为什么家里有钱的同学都这么轻松地跨越了他几乎要努力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愿望?

  自卑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然而他真的这么差吗?

  不是,他拥有不错的身高和形象,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有不断进取的决心,虽然父母无法给他经济上的支持,但是从来不干预他做任何选择。

  这些都是他的优势,但是在错误地关注点下,这些都被他视而不见。

  

  错误的关注点,变成了恶性的自卑情结。

  比较,是和自己,而不是他人,自我期望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他人。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卑情结,但是自卑情结恰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记住,自卑是动力,而不是负担,唯有将关注点放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而不是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上,并从你现在的起跑线开始,逐渐进步,你才能走出自卑。

  04结语

  阿德勒认为,最能直接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这个时候的你就不是自由的,真正的自由,是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

  而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从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开始。

  如何去做呢?

  1,正确解读他人的态度,

  2,学会课题分离,

  3,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关注点。

  勇气两部曲: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全新纪念套装(套装共2册)京东月销量7000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55购买#自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