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死亡游戏》你不了解的剧情,谁才能真正拥有裁定的资格

  本期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但留下的话题,却引发了观众深刻讨论的作品。大家要记住《死亡游行》沿用了《死亡台球》的核心创作人员尤利川,让担任导演和编剧。值得一提的是,参与制作的还有两位中国青年原画师,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业界里优秀的原画师,同前作一样《死亡游戏》,没有对背景和设定作出明确的解释,甚至在看完全剧之后,整个审判机构依旧显得疑点重重。作为一部架空作品,不能以完整自洽的世界观来吸引观众,那么她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死亡游行》以单元剧为主要形式,每一场审判都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参与者在精神接近极限状态的过程中逐渐找回自己的记忆,抛开角色内心的转变和碰撞冲突,光是随着回忆一步步还原真相的过程已经足够精彩。短短20多分钟里通常会出现多次反转,每当我们以为猜到结局进一步显露的真相,却往往比想象中更加令人惊诧。同样是在游戏中,通过回忆一点点窥视着人性,《死亡游戏》也许会让一部分观众联想到柯培恩的话剧洋麻将!然而表现形式的特点和赌上性命的游戏设定,却注定了这部动画中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对人性的揭示也更为直白露骨。

  

  然而有犹疑,有冲动,有悔过,有冷漠,有牺牲有成全。无论是话剧贴近日常,或是动画片向极端的表现手法,柯培恩和丽川让都并不试图定义人性,而只是在单纯的讲述。要说人性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恐怕也只是复杂而已!与最初的ova短片不同的是,tv动画中裁定的方式不仅限于游戏输赢,而是参与者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善恶,然而裁定善恶的标准却并不明晰。行为上的是非分界线,意愿与行为的关系,残缺记忆对意愿的诱导,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最终的结果,只有深刻理解了人类,才有可能在表象到本心之间寻出一条通道。

  

  然而为了不受制于情感而影响裁决的公正性,裁定者却偏偏是规避了生存与死亡,不理解人类复杂情感的存在!接受了参与者记忆的德基姆作出了误判,第一次目睹审判的知性,却轻易地看穿了由美的想法,急需讽刺的是,身为人类的他却没有资格进行裁决,tv动画已转生和虚无代替天堂和地狱,似乎也使得裁定这一围绕全局的主题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同样是不能重来的人生,而走入轮回的灵魂和通过了所谓审判的人又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当新的生命再一次进入这座高塔,一切又再次成为未知数,决定着灵魂去向的抉择却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本篇接近尾声时,知性有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花样滑冰,仅有12集的动画,原本可以几句话带过的回忆被交织在这段长达几分钟的艺术表演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仅是女主人公的过去,更有着一份不可言说的美感,而这样强烈的美感和他对人懒者互理解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死亡游行》通过各式典型人物,激烈或细微的情绪,逐渐唤醒观众的感知!王者对于失去生命的懊悔,会义无反顾地走向虚无。作品从头到尾都在反复传达着同一个声音,不要等到最后才学会直面内心的情感,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开始懊悔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告白与漫长的告别信!

  

  知性的人偶被德基姆放在吧台旁边,一如他当时声色地帮着解说规则的模样。也许德基姆最终仍将不可避免的遗忘,这一段记忆的每一位来客的人偶,却记录着德基姆接收他们记忆,尝试理解他们内心想法的那份努力和诚意。或许审判的结果真的没有什么意义,然而我们却透过德基姆看到了审判的另一种意义!每一个认真生活过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德吉姆一次次通过极限状态揭露所谓潜藏的黑暗,却被知性指出,不过是刻意激发人的恶念!

  

  类似的探讨在犯罪题材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对人性的考验在不少故事中也都被认为实质上是对邪恶的诱导,而在死亡游行中,当裁定者这样不同于人类的设定,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却看到了更有趣的一面。作为人偶感知人类情感的试验品,德基姆在一次次审判中产生反思,最终怀着理解知性的心,真切地体会到了悲伤。而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在他背后主导和关注着这一切的其他人偶们!看起来洞察人性,冷静得出奇的诺娜和其他几个人偶们,透过德基姆来尝试理解人类情感的可能。

  

  考虑个人的细胞,隔了故事的结尾,德基姆突破了第三条禁忌!而诺娜对第二条跃跃欲试,奥克鲁斯在背后默默念叨着,裁定者无法贴近生命,因为它们会坏掉,为故事留下可能的同时,也让我们忍不住向质疑其他规则一样,审视着这奇怪的因果!毕竟无论裁定人类或裁定者的资格,都基于深刻的理解和探寻,而对于准则又有什么理由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