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吃豆腐”是什么时候成了占便宜的代名词,它有什么典故吗?
原标题:“吃豆腐”是什么时候成了占便宜的代名词,它有什么典故吗?
“吃豆腐”这句话是俚语,而且是绝对的白话文,所以肯定是先从民间有了普遍概念认同后,才被文字记录,形成文字意义上的概念的。所以真的要想挖掘“吃豆腐”什么时候有占便宜的概念,实际上肯定要比文字记载的要早很多。
明确的“吃豆腐”有占便宜,甚至有性骚扰的概念的文字记载,是在上世纪30年代。
比如鲁迅的《故乡》里“豆腐西施”;茅盾的《子夜》里“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规规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郑定文《大姐》:“流氓還要吃豆腐,欺侮我們。”
但是这同时可以看出,“吃豆腐”在当时刚衍生出占便宜、性骚扰的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所以说“吃豆腐”这个词应该流行得更早,只是因为以前文言文不记载,所以大家并不知道它有这层含义的确切时间。
最早单纯含有“占便宜”的意思,更多应该和女人没有关系,而是和丧礼上的“豆腐宴”有关。
古人在丧礼上要备豆腐宴,以酬那些来帮忙吊丧的亲朋邻居,之所以要用豆腐。
首先,豆腐有驱赶晦气的寓意;帮忙抬棺出殡的人回来之后了,的吃块豆腐,避免把坟地上一些不好的东西带回来;现在还有很多坐牢的出来后,要吃块豆腐,去去晦气。
其次,买块豆腐算请客;古人获取动物蛋白的机会并不多,而买块豆腐,就算请客,在漫长岁月里,还是比较普遍。所以别看不起豆腐宴,在物质贫乏年代,也算是件奢侈的事情。
而总有些人又不帮忙,又不出钱,却要抢着去吃人家豆腐宴,这是典型的占人主家便宜,所以叫“吃豆腐”。
但是随着便宜越占越歪,便和性骚扰女性有关了。炒米认为,未必和豆腐西施卖豆腐有太大关联。
毕竟那些汉朝、唐朝的例子实在太突兀,基本上没有什么线性关联,而且说起源于汉唐,突然就没有任何记载,一直到上世纪再次出现,有点不符合客观规矩。
但是明显含有性骚扰概念的“吃豆腐”,突然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集中流行。炒米猜想,这很有可能跟上世纪突然开放的风气有关。
要知道上世纪流行的旗袍的设计是非常大胆的,女人们藏了几个世纪的雪白的胳膊和大腿一下子就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像不像雪白粉嫩的豆腐?当然这些还需要专家们去考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