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真正的赎罪是用爱偿还心灵的惩罚
《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性著作,从问世时间看,正好也是老陀的人生走向转折,思想体系趋于深刻丰富的特殊时期。
小说故事并不复杂,主要描写了一个贫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对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犯下了生命罪行,并经过一系列思想与生活斗争后,最终走向自首赎罪忏悔的自新道路。
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的复杂矛盾心理,到犯罪时的理性准备,到犯罪后的病态生活,再到他与母亲妹妹断绝关系离家出走,然后忍受不了内心煎熬而向被人人歧视的妓女索尼娅倾吐心声,并在其鼓励支持下最终走向自首自新,老托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病态心理刻画尤为浓墨重彩。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反映了老托当时所经历的现实生活。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因参加反沙皇的秘密集会,触怒当局而被捕,次年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但是,这四年他并未荒废掉。通过与罪犯共度苦痛生活,他对俄国社会的各方面面有了极为深刻的观察,也对人类生活、人性中的善恶及俄国人的性格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把这一切观察所得悉数用在了《罪与罚》里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而言,自首后受到处罚并被判服苦役,的确是一种赎罪;但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他的流放却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大家都杀人,在世界上,现在杀人,过去也杀人,血像瀑布一样地流,像香槟酒一样地流,为了这,有人在神殿里被戴上桂冠,以后又被称作人类的恩主。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自首前和妹妹所讲的这些发自肺腑的告白,是整个故事最激动人心之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整部作品中唯一 一次作出的最为激烈的议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做这件蠢事,本来是想使自己能够自立,迈出头一步”,“走向真正为人的新世界与生活”,但犯罪了就是犯罪了,法与道义的制裁使他“连头一步也没有迈出去”,于是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因勇于承担一切而使自己获得了一种“坚强”与“深信不疑”,成为一个一辈子都勇敢和诚实的人。
作为处罚,拉斯柯尔尼科夫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妹妹和母亲则搬到他所服役的地方生活。很快,母亲因思子心切而病逝,这成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发生从自首、承担到完全忏悔转变的最重要的外因。
在这里,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地很残酷,但是,母亲的死未尝不可以说是儿子的另一种重生:此时拉斯柯尔尼科夫生病了,病得很厉害!(寓示“病态”生活终将在“病”中彻底结束)也就是在这病重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种种愚蠢荒谬之处。母亲因爱子而死,索尼娅因爱他而活,他最终也因亲爱与情爱而顿悟、忏悔并懂得珍惜。
所以,他所承担的罪其实不是“犯罪”而是“赎罪”,也是幸福;他所受的罚也并非“刑罚”,而是“心罚”,更是希望——将用余生时间去偿还所爱着的需要被爱的人们。
他在想着她。他回想起,以前他经常折磨她,让她伤心;回想起她那苍白、消瘦的脸,但是这些回忆现在几乎并不使他感到痛苦;他知道,现在他会用多么无限的爱来补偿她所受的一切痛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