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都后裔和木交王的传说
河南中牟、巩义“校”姓和舞阳的“効”姓历史上虽曾未谋面,但却有共同的传说,即:我们是同一血脉,分别元朝的是“木交王”、“力交王”的后裔。
根据乾隆年间中牟校秀书墓碑铭文,校姓原是成吉思汗后裔,“各以封号记族”而来;这就印证了这个传说。
但是我们在现有资料中完全找不到有这两个封号的记录;李治安在其《元代分封制度研究》中有精辟论述:(227页) “所加国邑王号,或取春秋以后大诸侯国名,如燕王、秦王、梁王、晋王;或依中原封邑路州名,如济南王、河间王、广宁王、济宁郡王;或依出镇屯戍方位,如安西王、北安王、镇南王、西平王、云南王、南平王、镇东王等。三者依据各异,但在效法汉地传统王爵名称方面又是相同的。”
“木交王”和“力交王”又算什么封号?
在一部《蒙古族通史》里,意外发现在元朝竟然有一位名“耳交王”的宗室诸王之记述。
“……明朝永乐初年……当奄章、苦术兄弟谋杀元王朝宗室耳交王之后,遂领有其部众。……”
见2001年版《蒙古族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奥登执笔撰写)。
元朝1368年亡,至明朝永乐(1403—1424)初年(1403),计35余年。奄章、苦术兄弟谋杀“元王朝宗室耳交王”的时间大约在明初。
那么这个“耳交王”是拔都后裔吗?和木交王什么关系呢?
《元史》表第三,诸王表,卷一百八,2742页。
宁肃王 脱脱,至大元年封。(1308年)
肃王 宽撤,天历二年封。(1329年)
这是说,在元朝后期,元廷仍然封术赤---拔都子孙,为这里的王,赐予王的称号。
耳交王和他的属下部落所处的位置,就在肃州(酒泉)西边不远处。这是拔都从孙宽撤,被元王室封为肃王的地域,也是元太祖二十二年,拔都的封地区域。
拔都世系图参看拔都世系图,传说木交王的校姓是拔都长子撒里答的后裔,而这个耳交王则在肃王地盘,很可能就是拔都次子托托罕的后裔。经考证,河南舞阳的“効”姓源自郊姓,因笔误而为効。木交王、耳交王很可能是元末黄金家族内部给其驻封邑地后王的封号。
既然校姓已经被专家认定为撒里答的后代,那么,効姓和校姓同是来自黄金家族,拔都后裔应为可靠之传说。
中牟的校姓曾在明天启年间因避明熹宗朱由校名讳改成了“较”姓,很可能就考虑到了他们有个血缘很近的较姓宗亲的存在。
拔都汗次子“秃罕”和第三子“额不干”,及其子孙(《史集》记有四世)生活在钦察草原,并且从1266年别儿哥汗去世后,“金帐汗国”之汗均为“托托罕”后代子孙,直至1360年。
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尔说:
“必儿迪-别克汗是在其父死后才从大不里士赶到萨莱的。丧事开始举行,一连三天人们为扎尼---别克汗之死而哭泣。丧事结束后,所有宗王与异密拥立必儿迪-别克汗即了汗位。这个君主为人阴郁,性情残忍凶暴,他指使人将其亲族全部处死,无一幸免。他说:这是为了君权能够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他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将要毁灭的。他在位不到两年,就于伊斯兰教历762年(1353—1354)死去了。随着他的死去,赛因汗(拔都)的支系就断绝了。所以乌兹别克人有一个谚语说:‘骆驼的脖子在必儿迪-别克那里被斩断’。在他之后进行统治的君主们,都是出自术赤汗其他儿子后裔的支系。”---《突厥世系》169页
综上所述,拔都汗四个儿子之次子、第三子、幼子后裔,到1260年均已绝世。
但并非“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尔”所说“骆驼的脖子在必儿迪-别克那里被斩断”、“赛因汗(拔都)的支系就断绝了”。
因为他不知道拔都汗的长子撒里答,于1254年携全家“妻妾子女”“羊群马群”,来到中国,其后裔从此就在中国繁衍生息,现在生活在中国的“校”姓,就是他的长子撒里答的后裔。
历史不是“一家之言”,我们也不太相信必儿迪-别克汗会“将其亲族全部处死”。因此不排除除了木交王“校”姓,还有车交王“较”姓,耳交王“郊”姓被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
参考资料:
《拔都后世探寻》 校永泉 2019年《成吉思汗后裔校氏通志》 校凤林2016年《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 任崇岳2014年《校秀书墓碑铭文历史考证》 校姓流源;《中牟校姓改较姓之谜》 校姓流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