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原来忏是忏,悔是悔,如此忏悔才能消除业障

  生活之中有许多人在遇到麻烦或者身处逆境时,都会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依靠佛菩萨的保佑来消灾解厄。其中不少人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佛像遇到问题,如果不主动找到症结所在,不积极通过自身努力去化解,而只是一味地寻求外力甚至神秘力量的庇佑,其结果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美丽幻想罢了。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圣者,是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导师。佛教揭示了因果法则的真谛,引导众生敬畏因果、断恶修善。不管是谁,都要对自己造下的因果负责。佛菩萨决不会帮违背因果且不知悔改之人消灾解难,况且就连佛也不能扭转众生造下的定业。

  事出必有因,有因才有果。今日遭受的苦难,必定是由于过去造下了相应的业因。因此,当遇到灾祸之时,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试图躲避,而应电影盒子先从自身找找原因。可是人们往往都习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而不认为自身有什么过错。

  《地藏经》《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指的就是人类生存的世界。人有财、色、名、食、睡五欲,有贪、嗔、痴、慢、疑五毒,贪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不净,我执深重,因而心中妄念没有一刻停歇。这些相续不断的妄念就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源头。

  《了凡四训》中有关于何为善恶的阐述,认为有利于人是善,有利于己是恶。这其实是在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世间之所以有各种纷争,就是因为人的自私自利,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人人都能真心为他人利益考虑,而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若要断恶修善,首先应清净其心。儒家提倡自省,《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佛教主张忏悔,《金光明经》中有专门的忏悔灭罪之法。无论自省还是忏悔,都是对自心妄念的觉察,对自身过错的发现,其目的在于去恶向善,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

  《六祖坛经》忏悔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认为忏是忏,悔是悔,二者含义不同。惠能大师将忏解释为“忏其前愆”,指对过去所造的恶业全部坦白承认,并决心永不再犯;将悔解释为“悔其后过”,指反思悔改,断绝今后会发生的恶业。凡夫之人因为愚迷的缘故,只知道忏其前愆,而不知道悔其后过,因为不知悔过,所以前愆未灭,后过又生,算不上真正忏悔。

  非凡总结一下忏悔的含义,就是对所造恶业既真心承认,又决心悔改,以前造过的恶业不再重犯,今后将会造下的恶业也令其断绝。

  那么,忏悔是否真的能够消除业障呢?

  清净莲花业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通常所说的消业指的是消除恶业。业还有定业和不定业之分。定业,指极其重大且必将受报的业;不定业,指尚未确定是否受报及受报大小的业。

  人的念头、语言和行为都会造业。比如心中起了一个恶念,哪怕还没有说坏话或者干坏事,业力就已产生了。但因为尚未付诸行动,没有真正形成恶果,只要省察到了自己的过错,真心忏悔,那么就可以将此轻微的恶业消掉。如果造下了极重的恶业,那么就必定要遭受报应。但只要真心忏悔,决心以后积极改过,也能将业报减轻。

  修行佛法忏悔,可以采用不同方式,比如念诵忏悔文、持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修行忏悔法门,关键在于发心真诚,目的在于断恶修善。

  如果忏悔只流于形式,而并非发自真心,之后仍然不知悔改,继续我行我素,故态重演,则不是真正的忏悔,也自然无法消除业障。那些一边假装忏悔一边实际作恶之人,只会不断累积罪业。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袭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经藏,演畅法音,匡扶世道净人心。

  (本文系原创首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