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师傅”和“师父”的区别以及师承
师傅和师父区别比较大。
师父,是磕头拜师的,学习、传承知识、技术、道法的。即便没有拜师,尊敬能者,也可以谦虚称呼对方师父。
师傅,是对社会技术职能人员的称呼。比如:锅炉师傅,修车师傅,做饭师傅,瓦工师傅,保安师傅等。
拜师不要冲动,拜师前要相互考察,徒弟看师父是否适合,师父看徒弟是否适合。
一定要心甘情愿的,心愿诚服的,才能拜师。
拜了师,师父就会拿徒弟当自己人,就相互有了责任,有了依靠,有了传承。
亲生父母给了我们身命,师父给了我们慧身法命。所以说“师徒如父子”。
不要轻易拜师,拜了师,规矩就多了。拜师也不是交易,不是买卖,是真心相待,才可无私传承。
学习知识,很大一部分是从老师处得来的,特别是修行,须待师如父。皈依三宝,以道为师、以经典为师、以教授自己善知识的人为师。
特别是修行,很多地方是不立文字的,也很多地方靠心领神会,很多传承的是一种经验。师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若不敬神,难以承上;若不敬师,难得师启。
在教法的传承中,都是要经过打卦、过法、灌顶、上表等一系列方法,进行传承的。
如果不敬师父,就会被护法收回学法资格,所谓入门不穷,出门不富,这个穷和富,不仅仅是财富,也是指的整个人生。
而在坐忘之法的心传中,不敬师者,是很难感应师父的能力,很难得到加持。试想一下,心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又能体会到师父心能的力量。
在实际传承中,不敬师,也是很难得到师父亲传的根庙。
比如,修行丹法,必须要先修出胎息,因为胎息才可养胎神,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出来胎息,但是师父如果把自己的胎息给弟子观,就会很快诱导出弟子的胎息来。
再比如,种丹庙、修灵目,很多都是要师父进行心传秘授,并给予示范的。不敬师,不和师父在一个频道上,又如何能获得呢
过去弟子学道,先砍柴、挑水,无故被训斥,要经历一段时间。因为只有如此,弟子的棱角没有了,师父的思想弟子都能心领神会了,师父就方便心传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向菩提老祖学习道法,扫地种花七年时间,然后学习了数十年,回去的时候,大马猴已经死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原著。现在社会节奏快,虽然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但是尊师重道还是必须要遵守的。
如果师父说什么,就跳起来,拍桌子,或者吵闹,不要说是什么示范和心传了,就是关系上,也会疏远很多。师父又怎么可能把宝贵的东西,传给那样的弟子呢。
学道,不是社会上的学习,不是学技术,不是学健身,不是学了本事就可以妄自尊大,毕竟法脉的传承,全靠师父作为纽带进行连接,也毕竟还有护法神灵就在顶上三尺。
如果你的师父是真的修行人,他骂你,是你的福气。虚心地接受,或许这就是教授法门之前,对你心性与诚敬的考验。经受不起的,就如淘金一样,被师父看成沙砾放弃。
"千金不卖真道,不传无义之人"这是道教几千年来的规矩与底线,虽然传承稀少,不像其他宗教花红叶茂,但道教传承,果圆根正!慈航普渡天尊!玉皇赦罪天尊!福生无量天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