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友情、爱情与人生|《遗愿清单》

  假如可以提前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你会选择知道吗?

  “曾经有一项调查,一千名被调查者被问及是否愿意提前知道自己的确切死亡日期,96%的人答案是否定的。我本以为我更倾向于剩下的4%。因为我觉得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多少,将会是一种解脱。但其实,我不是。”

  卡特在得知自己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时光后,蓦然发现没有解脱,有的是对几十年生活的怅惘和迷失。爱德华在犯病又遭罪后的反应是:那些死于心脏病的家伙运气真好啊!调侃而又逃避。

  《遗愿清单》这部剧不出意外地讲述了临死前一一完成清单内容的过程,颇具戏剧化地是一位普通人和亿万富翁相遇结交后开始各种环游世界的故事,看似粗浅又不切实际,仔细品味后发现意味深长,倒也不必拘泥于这一点设定。

  卡特本想当一名历史系教授,在大学期间女朋友怀孕,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理想,选择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接着就这样干了几十年,生三个孩子,已有孙子,家庭美满。实现理想的念头从未消失,却始终回不去了。家庭生活几十年后开始对妻子感到陌生,在一路走来后发现一切都变了,很多东西一去不返。可以说此时的卡特很迷茫,这算是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状态。

  爱德华是个随性不羁的生意人,公司致力于医院私有化改造(应该还有其他业务),忠于医院是就是医院这一宗旨。喜欢女人但更喜欢自由,所以四次在其中切换,唯一的女儿因为婚姻破裂和与他矛盾的加深也与他不再联系。看似风光自在的爱德华是否真的过得快乐?

  卡特对各种知识沉迷,百科全书似的,普通人说“你实在太变态了”,爱德华却说“我希望在我死之前遇到你”。爱德华有随意给人起名字的爱好,不墨守成规的伙伴才懂得配合他玩这种小游戏。此处大赞爱德华助理马修(爱德华叫他汤米),反复被炒鱿鱼但是实际上超级默契,在绷着脸大半集后终于在爱德华帮助扭转卡特回家的念头后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爱德华几次婚姻破裂但这段友情却维持到了最后,颇为唏嘘。

  电影最终,爱德华在卡特的帮助和影响下解开了心结。爱德华为卡特做的大部分是在于游历,如跳伞、纹身、开跑车、在长城骑摩托车(额?)、到非洲看动物,看埃及金字塔,爬喜马拉雅山,最后爱德华设计让一女人引诱卡特,激发出卡特对妻子的思念后回归家庭。起初怀疑设计得俗套了,难道卡特想做的就是这些吗?我们知道他心里懊悔没能当成历史教授,可这已不能回头,经历了这些后他亦得到了释放和醒悟,也许体验和旅行的确对人很重要,让人在感受中洗涤自我。

  爱德华对探视不屑一顾,但三番两次地“自言自语”。他不信仰上帝,一直都在抵制这回事,可在病中仍不自觉地祈祷。“我不是凡人”,"但是每个人都是凡人"。卡特用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影响了爱德华,普通人有生活的遗憾,成功人士亦有受困于高处不胜寒的孤傲,这种“顽疾”也许更难发现和改变。

  纵使与妻子开始感到陌生,生命快要结束,卡特也没有放纵自己,最终以他的信念和品格感化了爱德华。其实,他已经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山,而他也早知道这一点。

  我们没有主流一神教信仰,更多地是一种实用主义精神。物欲纵横的现代社会,或许更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内心是否平衡而明亮。

  我们的生命就像小溪,最后汇入同一条大河,大河尽头的瀑布之上,在迷雾后若隐若现的,就是天堂。寻找你生命中的快乐吧,我亲爱的朋友,闭上眼睛,让流水带你回家。

  My pastor always says:

  'Our lives are streams……

  flowing into the same river……

  towards whatever heaven lies in the mist beyond the falls'.

  Find the joy in your life, Edward.

  My dear friend……

  close your eyes and let the 综艺 waters take you home.

  《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

  2007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的剧情片(Feature film)。所谓剧情片,是指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注意的事件而改编的故事性电影。剧情片常常引人深省、耐人寻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