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与《白鹿原》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来一起看看
又是美好的一天,我们来聊聊陈忠实与《白鹿原》的故事。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这三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可谓是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当年的文学界戏称为“陕军东征”。
这三人不仅在中原地区名气很盛,而且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至今不减。像我们熟知的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都已经成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然而,在贾平凹和路遥功成名就,都有了自己的成名作之后,陈忠实还只是个名气不大的作者,可能连作家都还谈不上。
因为名气不大,稿费收入自然也不高,家庭条件很是窘迫。妻子为此没少和陈忠实吵架,埋怨他不务正业啥的。还劝他找个小生意养家糊口。
彼时的陈忠实心中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但是他一门心思都在写作上,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功力并不差,他的目标并非是做小生意养家糊口,他要成为贾平凹,路遥一样的大作家,人尽皆知;他要他的作品流芳百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陈忠实顶住内外压力,潜心创作。1988年,陈忠实把家里人安置在城里,自己一人来到乡下的祖屋进行创作。
由于陈忠实从小就在生长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他对白鹿原上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形形色色的人物再熟悉不过了。加上之前,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查阅了大量的县志,走访了很多老人,做了许多前期工作,因此,《白鹿原》很快就在“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开始了。
之后,在漫长的四年时间里,陈忠实一心扑在《白鹿原》的创作上。每一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翻滚纠缠,复杂的故事情节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慢慢变成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没有实际创作过长篇小说的人大概是无法深刻体会到,一个作家在四年的时间里是如何忍受住各种煎熬和孤独。
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完成。
而此时的陈忠实也已经五十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是陈忠实一生中写的最长的一部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好评如潮,差评也很多。
那么,《白鹿原》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这本小说通过各种人物的交织演绎,表现了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寻根主题。作者对儒家文化“真”的追求进行了探讨,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价值。作者并不仅仅停留在以道德人格追求为核心的“根”,而且还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的生存悲剧性。
这本小说既是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沉浮史,也是一部家国民族史和心灵史。尽可能地反映了民间历史的本来面貌,侧面描写了中国当代的文艺思潮。从而具备了现实主义题材的新历史小说的深刻意义。
陈忠实先生从1986年开始着手准备,搜集整理各种关中一带的历史资料,以及民俗、民情,生产、生活资料,阅读了大量县志和历史文件,查阅档案,做了大量笔记,同时加上他长期生活在关中民间,熟悉地方民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及生活体验,为他创作这部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游戏中,风口浪尖之上掀起一场前无古人的“风搅雪”的正是两大家族传人。他们身上流淌着几代先人在白手起家、摸爬滚打之后留下的慧根与韧性,在农村的巨变中摇旗呐喊。
他们有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在筚路蓝缕中推翻旧制,尽显英雄儿女的铮铮铁骨;有的固守旧习,拥趸传统,为利来利往头破血流,穷形尽相;有的迷离于世故,在畸形的陈规束缚下迷失本心,尽显人性之恶。
绚烂的乡村风土画,栩栩如生的百态人性,历史的一切真实和残酷都在这片白鹿原上徐徐摊开。
如今陈忠实老先生已去世多年,而我们对他最大的缅怀就是捧读这部作品,去追溯历史,才能更好的指向未来。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未删减版,读起来酣畅淋漓,值得入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