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远:逆行在生死线的“拆弹专家”
在倒计时读秒的紧迫提示声里,他沉着冷静拆除爆炸装置;
身处硝烟弥漫的现场,他每一步都走得稳如泰山;
24年无悔逆行,他与死神展开了700多场分秒必争的竞赛。
他就是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防爆安检大队大队长贺丽远。因工作突出,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公安楷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贺丽远摘下头盔后汗流满面。 将排爆拆解动作练成肌肉记忆
1998年,刚参加工作的贺丽远被派往公安部参加排爆培训,从此,排爆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1999年,犯罪嫌疑人在昆明市闹市区放了一个爆炸装置。接警后,贺丽远跟着师傅到了现场。200米的警戒线以内,除了他们再没有其他人,安静得连心跳声都能听见。相比沉着冷静的师傅,第一次出现场的贺丽远呼吸急促,有些手足无措。
“把工具箱拿过来。”已经准备拆除爆炸物的师傅看着紧张的贺丽远发出了指令,贺丽远却听不到。“贺丽远,工具箱!”第二次,他终于听清了指令,发现自己手抖得连工具箱都打不开。
爆炸物最终被顺利拆除,可贺丽远过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自己明明受过严格的训练,为什么却在关键时刻被吓得不知所措?他开始意识到“排爆警察”这个词的分量,这里面不仅包含了未知的危险,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与危险共存,于分秒间守护生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警察,贺丽远用两年的时间,深入学习排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在学习研究和实战训练中不断精益求精。
2003年,某小区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爆炸物——1.5千克重,在一个纸袋里,被摆在了楼道口。“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触发开关是水银。水银是有流动性的,这意味着,只要在处置过程中装置晃动或者偏一点,就有可能引发爆炸。”在此之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人工拆除水银爆炸装置的先例,贺丽远也只在新闻报道中见过类似的爆炸装置。
为了保留证据,以便破案所需,此次处置由师傅带领贺丽远一起进行人工拆除。拆除过程很艰难,但他们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完成了任务。这个案子成为全国首例人工拆除水银开关反触动爆炸装置的经典案例。
顺利拆解完水银爆炸装置后,贺丽远却高兴不起来。他总在想一个问题:“以后面对更加危险的任务,我能不能像师傅一样应对自如?”为了提升技能,贺丽远每天都将拆解步骤在脑海里过100遍,一年下来就是36000多遍。“我要记住每一种装置,每一个步骤,才能确保每一次都能全身而回。”这样的思考习惯,让他养成了特殊的“职业病”:不管进入什么样的建筑,他都会想,如果此处有爆炸物,它会在什么地方。他经常会待在一个地方思索很长时间,听到异常的响动,总是不自觉地走上前去,查看到底会不会有爆炸物、需不需要临场处置。
用筷子夹钢珠,把所到之处都脑补成一个个拆弹现场……贺丽远将排爆的拆解动作练成了肌肉记忆,更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和炉火纯青的排爆技能。
贺丽远拆除公交车爆炸装置。 不管多难也必须想尽办法拆除
贺丽远从不相信“运气”这个词,他更相信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的训练、现场的分析、综合的研判。从警24年来,贺丽远处置了上百个爆炸装置。这些爆炸装置的形态五花八门,伪装手段一个比一个隐蔽,有水银开关的爆炸装置,也有定时爆炸装置,可贺丽远只认准一条:爆炸装置危险异常,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不管再难也必须想尽办法拆除!
2006年4月6日,昆明某超市发现爆炸物。犯罪嫌疑人情绪激动,称若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要引爆炸弹。当时正值商场最热闹、人员最密集的时候,一旦爆炸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拆解过程惊险万分,清理爆炸物包裹物的过程中,贺丽远发现,该枚定时炸弹的时间显示装置已被犯罪嫌疑人破坏,无法精确判断爆炸物的起爆时间。考虑到爆炸装置是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唯一的也是最直接的证据,如果选择安全销毁,对案件侦破极为不利,贺丽远深吸一口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行人工拆除。
警戒线已经拉好,贺丽远回头看了看现场,人员已经疏散。40千克的防爆服包裹着他的身体,整个排爆现场鸦雀无声。他定了定神,小心地切断导线,慢慢将炸药和闹钟分开,接着,他看到了炸弹内的大量填充物……30分钟后,炸弹被成功拆除。
就在此时,指挥中心传来消息,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供述了炸弹设定的爆炸时间——炸弹成功拆除后不到10分钟。
炸弹拆除后,同事迅速冲进现场维持秩序,提取证物。贺丽远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坐下,摘下排爆头盔。他感觉到浑身发麻,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却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贺丽远依旧很感慨:“那时候,我满脑子只有一句话,身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不能退,也不能害怕,因为身后站着人民群众!”
在贺丽远看来,排爆警察手里都拽着两条线,一条是让危险消失,另外一条则是让生命继续。2011年,一男子身缠炸药站在烈日下。考虑到男子在僵持过程中随时可能因为体力不支,导致松手出现意外引爆炸药,贺丽远向上级申请靠前劝解。为了缓解男子的紧张情绪,他没有穿排爆服,慢慢走到离男子5米远的地方,蹲在烈日下,像心理医生一样倾听他的诉说。3个小时后,男子的情绪慢慢平复,最后颤抖着把起爆器递给贺丽远。那一刻,贺丽远意识到,自己不仅挽回一条生命,还可能保全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从警24年来,贺丽远以娴熟的业务技能和过人的胆识,化解一个又一个险情,先后参与了“7·21”公交车爆炸案、“12·24”酒吧爆炸案等重大案件侦破工作,还创造了“首次人工拆除水银开关反触动爆炸装置”“拆除首例水管炸弹”“一次性连续拆除六枚爆炸装置”等多项排爆工作的“全国第一”。
贺丽远在排爆现场。 将经验倾力传授给后辈
处置的现场多了,有个念头时不时地会蹦出来困扰着贺丽远:“要是炸弹在我旁边炸了,怎么办?”毕竟,生存和毁灭,是排爆警察时时刻刻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6年,某地发生爆炸。民警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遭遇了二次爆炸,一位民警右小腿被炸飞。贺丽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单身的时候几乎没想过自己的安全问题,如今有了家庭,我也时常会想,还能坚持多久?”看着妻子和孩子,贺丽远也会思考很多。“但总得有人做这件事,不是吗?”想到排爆工作的意义,看着年轻后辈一张张充满热情的面庞,贺丽远仿佛看到了24年前的自己,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他看来,既然自己有了面对危险的经验和能力,就更应该挺身而上,将经验倾力传授给后辈。贺丽远先后撰写了数万字的调研文章,参与编写昆明市公安局《防爆安检工作规范》《防爆安全检查办法》等工作守则,创建了“安检任务层层负责、涉爆现场二级处置”工作模式,为全省防爆安检工作规范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凭借丰富的处置经验,贺丽远还被聘为云南省处置恐怖袭击事件专家组成员、昆明市恐怖事件应急处置专家、云南警官学院客座讲师。
为培养后辈敢于排爆的勇气、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守护群众的信念,贺丽远每次授课都极为严厉,从来不敢有一丝懈怠。“训练中失误了可以再来,但生命只有一次。”这是贺丽远对待徒弟的态度。在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优秀的排爆警察不断涌现。
有人问贺丽远,“你是怎么让年轻学员在工作中勇往直前的?”贺丽远想了想回答:“我只能以身作则,用行动来让他们‘看见’。”
“看见什么?”“忠诚的力量。”贺丽远说。
(编辑: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