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终成完璧

  港澳剧记者 曲鹏

  1989年2月21日,美国圣地亚哥,“20世纪欧洲历史的省思者、记录者与孤独的斗士”马洛伊·山多尔用一枚子弹结束了自己“疲倦”的流亡生涯,也以自由选择死亡这个高傲的姿态成为不朽。在他逝世三十四周年之际,由《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匈牙利文学翻译家余泽民、作家高林带来的“……把火焰投到纸上: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马洛伊·山多尔生于1900年,欧洲“市民阶层最后一个荣耀时刻”,他用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昨日的欧洲,描绘出欧洲市民主义的生活方式,刻画了市民精神的多种面向,见证并记录了市民阶层的兴衰起伏。“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真正代表其作家任务”的作品,包含《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一个市民的自白:欧洲苍穹下》《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共三部。其中,前两部为首次引进的全本(2015年版《一个市民的自白》为删减版),而第三部被视作马洛伊最重要的遗稿,近年内才在匈牙利发现。此次为简体中文世界首度译介。

  马洛伊的自传三部曲,是一个“市民的自白”,也是一个“公民的国家记忆”,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欧洲百年历史记录”。高兴指出, 马洛伊以一种迥异于大多数东欧作家的方式来描写他所经历的一切,他“非常坦诚、直接、客观、冷峻”,而非以“隐喻、寓言、反讽”的方式。他的“立场始终如一,姿态非常明确”,坚持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所以他的自传三部曲笼罩着“一种自罪感”,这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但这代东欧作家的使命却是相同的:“应该以各自的方式记录并见证自己的经历,而且是极为特殊的经历,然后说出真相”。

  余泽民高度认可高兴的观点,认为马洛伊从考绍离开,去往欧洲求学,是为了寻找自己,而十年后返回故里,则是成为自己——匈牙利作家,“他要完成自己市民精神的使命,记述自己的思想,深刻反思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他们所没担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剖析他们对国家所犯下的罪责”。马洛伊从18岁出版处女作《记忆书》开始,已经有意识成为一个记录者,勇于担荷“作家的使命”,“替自己记录,替阶层记录,替国家记录,甚至像诺奖作家凯尔泰斯一样,替人类的堕落记录”。他在创作第三部《一个市民的自白:我本想沉默》时曾坦言,自己像是玩火,要将全部思想都倾注于纸上,仿佛是“把火焰都投于纸上”。他甚至还说,如果这第三部没有写完,他就不能死去,但他又把这部手稿藏起来,藏到死都不让人看,成为最大“谜案”。思想之焰,燃烧的是一个作家的生命,而他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欧洲的命运融于一体。以身为度,他所书写的“一个市民的自白”三部曲,是一份火烫的证词,既是为欧洲市民阶层的覆灭做证,也是为二十世纪欧洲的沉重遗产做证,更是为人类的堕落做证。

  马洛伊心目中那个尊重理性与秩序的欧洲,那个优雅从容的“昨日的世界”如今深陷重重泥潭:战争、能源危机、自然灾害…… 高林认为,“当历史停留在书本中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展望未来,当历史出现在每个人眼前的时候,过去反而可以帮我们战胜恐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通过马洛伊·山多尔的文字回到那个并不陌生的“昨日的世界”,回到让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怀念的“过去”,依然深具意义。

  据悉,自2015年首版“马洛伊·山多尔作品”出版以来,马洛伊受到中国作家、学者、媒体人的高度评价。译林社历经六年精心策划与准备,于今年年初推出“马洛伊·山多尔自传三部曲”,终于呈现作品的完整样貌。译林社还将引进马洛伊·山多尔的重要日记作品,力争全面立体地塑造这位匈牙利文学巨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