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连续3年听到自己“怦然心动”的声音,细查竟是一种少见病,高难度手术让

  “咚咚咚......糟糕,这是心动的感觉。”今年26岁的展女士虽然已经成家、过了恋爱的阶段,但是每天都能听到“咚咚咚”的心跳声,这种声音并没有给她带来甜蜜的感觉,反而日复一日让她抓狂。三年来,她辗转求医却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直到最近她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喉科,发现是一种很少见的、由于血管的血流改变引发的耳鸣,而她在接受高难度的手术后,生活终于又回归了正常。

  三年前开始出现咚咚声

  像是心脏放在了耳边

  三年前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展女士自己在家中总能听到“咚、咚、咚”的声音,就好像把心脏放到了耳边,随着心跳,听到了搏动的声音。起初,她并没有在意,还半开玩笑地和自己老公说,自己好像听到了心动的声音。

  但是时间长了,展女士无论如何调整自己,放松身体、休息、早睡、调整睡觉姿势,这种“咚咚”声一如既往的伴随,并且愈演愈烈,到了晚上更加明显,她因此而常常失眠。她去过好多家医院,多次被告知是神经性耳鸣,也用了不少药,但效果不佳。

  最近,展女士找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熊高云主任医师。熊高云主任医师在详细询问病史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耳鸣特点为搏动性耳鸣,当即就询问频率如何?当听说频率和心跳一致,熊高云主任医师用手压迫展女士的右侧颈部血管。“嗯嗯,耳鸣好像减轻了”,展女士立即回应。熊高云主任医师大致确定为静脉源性血管搏动性耳鸣,又进一步让她做了颞骨CT,发现右侧乙状窦局部骨质薄弱缺损形成乙状窦憩室,最后确诊为乙状窦憩室引发的搏动性耳鸣。

  

  “熊主任,我这得的是什么病?”面对一串复杂的专业名词,展女士一脸茫然地问道。

  “简单来说,就是你耳朵里面的血管的血流发生了变化,有憩室形成,这个憩室就像是一个突出的囊,它靠近耳朵,血管的压力传导血流的声音,让你听到了‘咚咚咚’的血流声。”熊高云主任医师解释道。

  因为目前乙状窦憩室引起的血管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并不常见,需要依靠精湛的技术,熊高云主任医师根据展女士的病情特点,在和王武庆教授充分沟通后,团队组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全麻下,团队组为展女士施行了右侧耳乳突切开术+乙状窦壁重建术。手术非常顺利,展女士的耳鸣终于消失。

  全国爱耳日

  2023年3月3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耳朵的健康!

  什么是搏动性耳鸣?

  耳鸣的发生率很高,约占耳鼻喉科门诊量的10%~20%。搏动性耳鸣是耳鸣中较为罕见的一种类型,这种耳鸣,患者通常自诉耳内有如同心脏或脉搏跳动样的耳鸣声,非常有节律感,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搏动性耳鸣对患者的影响轻重不一,长时间的搏动性耳鸣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睡眠,甚至引起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

  搏动性耳鸣常见的影响因素

  1.动脉源性因素

  最常见的是颅内外动静脉畸形、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2.静脉源性因素

  如乙状窦憩室、乙状窦扩张前置、高位颈静脉球、乙状窦前壁骨质缺失、横窦与乙状窦狭窄等。

  3.肿瘤性因素

  最常见的有鼓室体瘤和颈静脉球瘤,肿瘤通常因为血供异常丰富产生血流紊乱导致。

  血管搏动性耳鸣,病情较轻者,先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告知耳鸣患者一些关于耳鸣的知识,使其不再焦虑、恐惧。有证据表明,该治疗可明显降低耳鸣对患者生活的不利影响,还有如声掩蔽和声习服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病情较顽固的患者,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或纠正解剖结构的畸形,如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乙状窦区病变主要包括乙状窦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区血管异常等等。正常完整的骨壁可屏蔽乙状窦内血流声,当骨壁缺损,其屏蔽能力降低,血流声可通过乳突气房传入中耳或内耳产生耳鸣,通过乙状窦壁重建术修补骨壁缺损,患者耳鸣可消失或明显减轻,是目前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讯员 应晓燕? 陈燕萍

  橙柿互动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