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孩子感觉窒息的期待

  群里老师的分享:

  “作为父母,如何做到既为孩子好,又不会让孩子感觉窒息?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父母的“期待”:

  第一,父母要理解自己的期待。

  几乎没有父母对孩子是没有期待的,有期待很正常。

  比如希望孩子成绩好,考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有好朋友、有一技之长等。但期待只是你自己的,至于孩子是否愿意配合满足你的期待,你说了不算。我们只能坦诚告诉孩子这个期待,然后一起协商期待带来的益处,但最终还是需要孩子来决定是否执行。

  第二,切忌恐吓与威胁。

  满足期待自然皆大欢喜,但若不满足就会带来危险,则一定会让孩子有窒息感。

  比如在孩子成绩不好时贬低、忽视、指责,成绩好的时候笑逐颜开。孩子会敏感觉察到若不满足家长的期待就会被讨厌,甚至觉得暗无天日,人生就毁了。如此一来,这个本来中性的期待就变成了控制,孩子就会窒息。

  第三,期待的背后是恐惧。

  这需要自我探索,很多时候,你的期待并不单纯为了孩子的生存或梦想,而是害怕一旦做不到,你就是个彻头彻尾失败的父母,羞于为人,抬不起头。这源自你自身的生命经历与认知,与孩子关系不大。”

  当父母把自己人生作为孩子的前传,把孩子人生作为自己人生续篇的时候,就难免共生绞杀,难免过度奉献牺牲、过度控制,难免让孩子承担过多的期待了,包括希望其他片孩子完成自己人生的缺憾,希望孩子帮自己扳回失败人生的一局等。

  可是,明明是两个独立的生命,各有各的人生课题,一个灵魂哪能承载两段人生呢?

  此刻,你是活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呢?是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是恐吓与威胁更能让孩子绽放出生命的能量呢?

  爱,需要有附加条件吗?还是纯粹的无条件呢?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凭这一条,就值得被爱。满足自己期待的孩子就值得爱,不满足自己期待的孩子就厌弃吗?那么家庭的功能呢?这到底是丛林的时代,还是文明社会呢?

  如果在外面遭遇满世界的狂风暴雨、压力山大,回到家还是血雨腥风、冷漠无情,那么孩子的心又该在何处安放呢?透支的生命能量又该在何处补足呢?匮乏的心灵营养又该如何补充呢?

  也许父母应该问问自己,期待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呢?还是出于对自己人生的不满足、对自己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呢?自己的人生课题自己解决,自己成为自己人生幸福的第一负责人,活好自己,互相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