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上班”照进现实了?公司出台“乐捐制度”,吓退求职毕业生

  “付费上班”这个概念,笔者记得是某个“大聪明”专家提出来的,专家的意思是,如今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就业困难,而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又是经营困难。

  而解决这个矛盾很简单,那就是让大学生付费上班,然后企业加强培训,让毕业生的钱花的物有所值,这样毕业生的企业问题解决了,企业也有现金流度过难关了。

  

  看到专家的这个提议,毕业生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但想想也就算了,专家脑子有问题,但企业不至于,权当这位大专家是个跳梁小丑罢了。

  但令网友没想到的是,广东一家企业,好像真的把专家的建议听进去了,只不过“付费上班”,在这家公司有了一个新名字——乐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万事万物都有据可依,这个社会才不会乱套,所以的“立规矩”这件事无可厚非。

  但立规矩不等于乱立规矩,广东广州一家企业,好像就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把无知当成了“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生动诠释着,自己宛如一个“绝望的法盲”。

  

  事情还要从网上一位毕业生分享自己的“奇葩”入职经历说起,这位毕业生经过面试,顺利和这家公司实现了双向奔赴,本来找到新工作,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等到自己正式办理入职的时候,却被公司的“乐捐制度”吓到了。

  所谓乐捐,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罚款,只不过这样听着好像好听了一些而已,通过毕业生晒出来的办公室行政制度,我们能够看到,涉及到乐捐的类目,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基本上是稍有不慎就要“捐”上一笔。

  

  比如,员工早餐超时吃,一次乐捐20元;办公桌没整理,一次乐捐10元,办公椅没有推到桌子底下,一次乐捐10元……,看到这个制度,真是直接吓退了这位求职的毕业生。

  看到这个制度,不少网友直呼蒙了,有网友表示,自己还是第一次听到“乐捐”这个词,能想到用“乐”和“捐”两个字来美化变相罚款,这公司真的是个平平无奇的语言小天才啊。

  

  还有网友表示,公司是不是穷疯了,招人是不是就为了让员工给自己捐款啊,现在“要饭”都得开公司了?网友的吐槽虽然有些犀利,但不得不说,真的是说出了众人的疑惑。

  不过还好,这位毕业生及时止损,在看到这样的不合理条例之后,第一时间放弃了这个工作,不过这样的工作就算没能入职,也不算可惜,就算入职了,估计也有的是让自己无语的事。

  

  2023届毕业生求职季也如期而至了,这位毕业生分享自己的“奇葩遭遇”,也算是给即将要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提了一个醒,别到时候因为不知道什么叫做“乐捐”,而踩了坑。

  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会达到1158万人,在这个数字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确实不容小觑,也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就业压力摆在这,所以才让有些企业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弯弯绕”。

  

  随着事情的热议,也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下留言,原来制定“乐捐制度”的企业,并不是个例,而且除了乐捐以外,各种各样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在少数。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大,都不是这样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存在的理由,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企业中的这些行为,严厉打击,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求职环境。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00后毕业生想法也不似80后、90后毕业生那样的傻白甜,面对职场上的一些不合理行为,00后毕业生也开始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点同学们都要互相学习,面对这样的企业也没有必要委曲求全。

  笔者寄语:

  大学生求职季悄然而至,一大批毕业生将涌入职场,社招的企业质量确实参差不齐,所以毕业生一定要擦亮眼睛,遇到类似的企业,一定要学会及时止损,把精力放在对付员工的企业,也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

  

  话题讨论:你听说过“乐捐”制度吗?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