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故事(之七):人间烟火》24.读懂《红楼梦》
24.读懂《红楼梦》
某人自称读懂了《红楼梦》?我对此表示怀疑。
似乎是《天使,望故乡》的作者沃尔夫说过,每一部小说都是自传。此处的“自传”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当指小说主人公及其经历背后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作者的影子。我写过小说,虽然谈不上多好。我的切身体会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的每一段、每一句,甚至个别重点词汇都不是随便写的,没来由的。相反,它们都是有出典的,有来历的。这出典和来历无一不跟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息息相关。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总要在心头刻下印迹,或重或轻,或得或失,或爱或恨,或悲或喜。这些印迹最终会反映到作品中,成为某种折射和展现。
去年在抖音平台上,关于某作家的作品中某些涉及(赞美)日本的文字炒得沸沸扬扬,有批判指摘的,有为之辩护的,一时间舆情汹汹,双方的情绪都很激动,如此氛围下的争论、探讨很难保持理性客观。我是这样看的,不能因为小部分文字就断定该作家媚日或精日。正如上文讲的,这些文字必定有其出典和来历,只不过我们不了解作家经历了什么,由此生发出何种人生体验和生命情感罢了。
基于此,要想读懂一部小说,尤其是代表作,首先得读懂作家本人,从源头,从他的心路历程去了解和把握。舍此别无他途。读懂《红楼梦》也是如此,必须从读懂曹雪芹开始。本文只强调一点,据“脂批”介绍,曹雪芹写作这部小说是“秉刀斧之笔,具菩提之心”。惟有笔如刀斧方能深度挖掘和剖析,进而深刻揭露和批判。但曹氏不是无限度地,而是留有余地的。譬如关于秦可卿的死亡。起初那一回的标题是“淫丧天香楼”,后来改成“死封龙禁尉”,内容作了大量删减,导致篇幅相较于其他回目短上好几页。此即“菩提之心”也。作出“脂批”者都是曹雪芹身边至近至亲的人。他们无疑对作者知根知底,相关的点评自然也是到位和可信的。
“菩提之心”说得通俗一点,是一种悲悯情怀,一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写《红楼梦》需要此种情怀,读《红楼梦》何尝不是呢?
当今社会功利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评判人和事概以成败论英雄,揪其一点,不及其余。此种氛围下,又有多少人愿意身怀悲悯,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呢?尤其对某些“穷得只剩下钱”的所谓成功人士而言?
2023.4.1
百度百科“脂批”词条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