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滚雪球》:成功就是对常识的坚持实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来源 |中欧瑞博

  

  巴菲特是唯一一个真正懂得美国资本市场奥秘的人

  ——比尔?盖茨

  ——本篇内容来自豆瓣网友Scalers?的分享

  1939午的冬天,9岁的巴菲特在院子里玩雪。他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

  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沃伦?巴菲特,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向我们敞开了他的心扉。《滚雪球 : 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这本他本人亲自授权的官方传记,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开了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许多年来聚光灯下高大的“股神”终于走下神坛,以他平实的语言、真诚的心,娓娓道来,讲述了他近80年人生中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宝贵的经验。

  

  本书背后的故事

  衰老是所有人都敌不过的敌人,即便是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巴菲特也会老,也会回忆。书店里从来不缺少关于巴菲特的书籍,无论是投资指南还是财富人生,呈现出的都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但巴菲特向朋友抱怨,没有一本书是他自己认可的,而他希望有这样一本书来记载自己。于是,2003年的一天,巴菲特做了一个与投资无关的重要决定——授权爱丽丝·施罗德成为他的传记作者。

  对向来不喜欢华尔街分析师的巴菲特而言,施罗德是个例外。因为撰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研究报告,施罗德与巴菲特结识,她分析师般的写作风格赢得了巴菲特的喜爱,此后两人成为忘年交。

  巴菲特在电话里非常简明扼要:“亲爱的施罗德,我希望你能来写这本书,我想我并不擅长写作。”

  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施罗德放下了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对巴菲特跟踪观察,翻阅众多他未曾公开的私人信件,并对其周围的亲朋好友实地采访。而巴菲特也主动地向她提供了一份确认两人合作关系的信,表示在采访时她可以向受访者出示。

  施罗德期望通过她写的传记达到一种“作为公众人物的巴菲特与生活中的巴菲特相互和解”的效果。

  “巴菲特对我说,如果听到有关他故事的不同版本,任何时候都应该采纳那个谄媚程度低的。对于这一点,他表现得勇气可嘉。”施罗德说。

  2005年秋天,施罗德的作品代理人大卫·布莱克向纽约多个出版商提交了一份160页的出版建议书。班坦姆图书公司的出版人阿普尔·鲍姆和兰登书屋出版人吉纳·森特雷罗迅速做出回复。此后,两人被要求分别飞往奥马哈与巴菲特面谈。

  “巴菲特要求出版社保证在推广这本书时,不做不实的声明,把他宣传成半个作者。”施罗德说。最终,班坦姆图书公司以720万美元的稿酬获得了巴菲特传记在北美地区的出版权。

  不过巴菲特本人事后的表现,并不如他此前的决定痛快利落。那些有关他曾经失败、人之为人的动情段落,让“股神”颇有不适。

  施罗德承认,巴菲特看到手稿中的某些内容时,他觉得“与想象中自己的形象相去甚远,有些章节读起来甚至充满痛苦”。但他还是遵守了最初的承诺——施罗德拥有书全部的编辑权。

  “书中所有重要材料都有多个消息来源。”施罗德补充道。然而,传记《滚雪球》出版后,作为传主的巴菲特并未就此书接受任何采访,“他的表现就像是这本书不存在”。

  巴菲特的一名助理澄清道:“巴菲特因对书中的内容不满而减少推广支持的说法并不属实。至少,这本传记会在2009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销售,销量应该不错。”

  最近,施罗德应邀参加了一次巴菲特的宴会。席间,两人相谈甚欢。巴菲特谈笑风生的神情仿佛在告诉众人,他已经不怎么介意施罗德的“揭老底”了,因为“他90%的朋友告诉他,喜欢我的这本书,而且他们认为巴菲特本人也应该喜欢这本书”。看来,两人一度尴尬的关系逐渐进入恢复期。

  01

  读书笔记

  最近读完了沃伦·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这本书是巴菲特的成长记述,隶属巴菲特上下共五代人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家,主要投资品种有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国内很多人称巴菲特为“股神”。巴菲特是通过持续投资让自己不断变得有钱。

  2020年4月6日,沃伦·巴菲特以590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第3位;4月7日,沃伦·巴菲特以675亿美元财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4位。

  2021年3月2日,沃伦·巴菲特以589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位;4月,沃伦·巴菲特以960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6位。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会在几年中逐步向其他基金会捐赠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用于慈善事业,其中大部分将捐给比尔盖茨的基金会。《滚雪球》这本书里评论道:“这位自己存硬币的衣橱都连家人都不准碰一下的小男孩,历经蜕变,现在终于可以自如地将数百亿美元交给别人打理了。”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巴菲特收购的家居城)

  理智让人在投资市场持续走下去

  巴菲特说过,“你对股票可能有情感,但是股票对你却未必会有情感”。在读《金融心理学》的时候,就意识到,人由于主观的因素,往往对客观的事物变化,无法给出理智的评判。就以股票投资而言,当股票涨了,我们很容易倾向认为,这个涨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追高,但是却发现被套牢;当股票跌了的时候,我们就会默认还要继续跌下去,于是割肉却发现,一卖掉就开始涨。

  

  普通人总是被表面所迷惑,而所谓价值投资是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来独立看待问题。“大钱往往是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决策的投资人挣到的”,“如果你在股票市场上不能有独立的想法,那你的投资注定不会成功”。

  读巴菲特的故事让我感觉,这位长者有着极度的冷静和理智。比如他有钱,但是却一直住在奥马哈的老房子里几十年,他不怎么花钱消费,因为他认为这笔钱拿来投资复利,相当于未来的好多钱;他在生活并不因有钱而奢侈,反而非常克制,以至于自己的儿女结婚的时候,都不愿意多出钱而被妻子批评。

  这种理智伴随着的其实是对人的情绪或者情感的无暇顾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从小就爱读《统计年鉴》的男孩,知道奥马哈人口数量,这种风格在女孩之中会不会受到欢迎?1949年,他买了一把四弦琴,和一个女孩的男朋友展开竞争,最后的结局是,手里拿着四弦琴,却没有俘获那个女孩的心。

  

  专业与专注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网站上我看到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标题叫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http://t.cn/RuMHYMf)。在纪录片里,有人评论到,巴菲特能有今天,还不是有一个国会议员的爹,我觉得这有点反鸡汤过度了。

  巴菲特的成长必然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从小他就读了父亲书柜里的许多书,比如《证券分析》等。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巴菲特行走江湖的根基,就是他广泛而又深入的阅读,以及在此之上的对数据的分析与理解。

  巴菲特会翻阅上千页的《穆迪手册》从中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如果有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是数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人给他解读,那他永远不会耐心地看下去。哪怕这些财报都是公开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让别人给他推荐可能会涨的股票,却不愿意自己花时间投入,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

  在《滚雪球》最后一节中,作者总结道“他研究了大量股票,一头钻进图书室和地下室认真研究别人动都不再想动的陈旧股票记录。他一宿一宿地研究别人看来只是觉得眼花缭乱的成千上万个数字。他每天早晨要认真阅读几份报纸,就像痛饮可乐那样贪婪地读《华尔街日报》。……度蜜月时,他在车子后座塞满了《穆迪手册》和会计分类账。他花几个月时间阅读一个世纪以来的报纸,了解商业循环模式,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代公司的历史。他密切关注全球政局,分析其对商业的影响……”。

  

  我认为巴菲特在自己的专业内下到的功夫,可以秒杀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这也是他能在财富上斩杀大多数人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积累的深厚功夫,不会有持续几年的投资上的表现。

  巴菲特曾经说,“每个人都能读到我的读的内容,这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巴菲特是用自己的脑力与体力,往深处努力;反观这个时代,知识付费在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却也让大部分人失去了深入分析与思考的机会。你的脑回路和大多数人一样,那在财富上无法有所突破,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在这个方向上投入远远超过他人的时间和脑力;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专注”。

  本书也提到“巴菲特刚刚认识比尔盖茨,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的一样!......他几乎不关注商业以外的任何事情——艺术、文学、科技、旅游、建筑——因此可以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所爱。”

  把时间拉长才能看到什么最重要

  原文中巴菲特讲了一个故事“”在我16岁生日那天,出现了这样一位精灵。精灵说,“沃伦,我送你一辆你喜欢的车,你明天造成就可以看到,上面记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崭新的,就是给你的车子。”听完精灵的话,我接着就问,“有什么条件呢?”精灵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辆车就是你此生所拥有的唯一一辆车。所以,必须用一辈子。”......人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如此。每个人只有一个大脑和身体,是一生不能改变的。现在,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长期忽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但是,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那么,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极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众人皆知,可是有多少人把这话真正放在心上并不断付诸实践的?

  另一方面,很多人不理解巴菲特为什么长期不碰科技股,因为他认为技术是更新换代很快的;而他更多关注的是传统领域,几十年都有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的。这给我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信息其实是来自互联网,我们会对技术类资讯有优先的认知直觉,就会觉得这些应该最好。但是如果换到巴菲特的视角,他持有的许多公司穿越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程,把目光放长远以后,看到的好像又不一样了,比如雅虎公司,从如日中天到现在,20年……

  而正因为目光放长远,道德与声誉就变得更重要。这其实是一个持续行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样的事业才能更长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走得更好?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仅靠他有多少钱来衡量,或是去年赚了多少钱来衡量,那么他迟早都要惹上麻烦”。在处理所罗门公司事件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公司亏钱了,我还能理解;但是如果让公司名誉受损,那我将毫不留情。”

  到现代信息社会,热点此起彼伏,事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每天都在追逐最新的热点,都异常焦虑。在这种越来越快的节奏中,很多人容易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失去了专注,丢掉了价值。在相互折磨的社交网络上,我们每个人都披上一张表皮,刻意呈现出某一副特定的样子,按照别人告诉我们应该有的方式生活。

  02

  结? ? 语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巴菲特,他在不断指引着大家对于财富和人生的追求。我们或许不能成就像巴菲特那般的宏图伟业,但是他的财富人生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众多宝贵的经验和帮助,使得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更加的美好。

  我们的人生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而巴菲特还在前方不断行进,让我们选择好自己的雪地,跟上他的脚步,一起滚雪球。

  -4月读书会完整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