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调包计
明朝洪武年间,真定府屯溪街有家顺昌酒楼,店掌柜名叫陈福祥,待人和善,经商有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如日中天。每当到了饭点儿,店里便座无虚席。
一日傍晚时分,店里来了几个熟客,陈掌柜正忙着跟客人打招呼,忽然听到“哎呦”一声,扭头一看,发现小伙计秦元四仰八叉倒在地上,盘子摔得粉碎,刚炒好的菜洒落一地。
陈掌柜快步走上前扶起秦元,关切地问道:“没事吧,快起来,以后小心点!还好没烫着,真是谢天谢地”。秦元起身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哎!白瞎了这盘子好菜。”
“去吧,快让厨子重新做一盘,别让客人等急了!”陈掌柜心平气和,居然没有一点生气的意思,越是如此,秦元的心里越是不安。
以前,他在大户人家做过杂役,当过护院,东家从来不把他当人看,整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秦元忍无可忍,主动提出请辞。
两个月前,他经人介绍来顺昌酒楼当跑堂,陈掌柜待他犹如亲人一般,秦元倍感欣慰,没想到自己还能遇到这样一个好主子。
杂役宋延喜拿着笤帚和簸箕过来打扫卫生,秦元一溜小跑去了后厨,大家各司其职,又开始忙碌起来。一个时辰后,客人们酒足饭饱陆续离去,忙过这一阵儿,几个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趁着不忙的功夫,秦元来到柜台前,面带愧色地说道:“掌柜的,刚才都怪我不小心摔了一跤,那盘子和菜钱您就从小的工钱里头扣吧,都是我的错,不能让您担着!
“秦元,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今天干起活来好像心不在焉的。对了,你母亲的病好了没有?这几天太忙,我都没顾上问!”陈掌柜没有责备秦元,反而关心起他的家事。
“谢掌柜的挂心,母亲的病还是很严重,最近一直不见好转,小的心里有点烦躁。”听着陈掌柜一番关切的话语,秦元心里五味杂陈,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两人正说着话,就见陈掌柜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铜钱,说道:“这些钱你先拿上,去给母亲看病买药,以后遇到什么难处尽管说!”
秦元受宠若惊,红着脸说道:“多谢掌柜的,这钱请收回吧,我不配!”说完,红着眼眶转身走开了。
陈掌柜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总觉的秦元话里有话,不然为何会说出“我不配”这三个字呢?他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隐隐约约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当天晚上,店里打烊后,陈掌柜和往常一样,溜溜达达回到家中。秦元关好大门,从里面上好门闩,叫上杂役宋延喜一起进里屋休息。
做生意最怕有人从中捣鬼,万一被人在食材里做了手脚,不仅坏了名声,还有可能会惹上官司。陈掌柜做事谨慎,每天晚上都会让秦元跟宋延喜住在酒楼里。
三更时分,宋延喜鼾声四起,秦元见他已经睡着,悄悄地穿衣下床,从褥子下面摸出一个包袱,轻手轻脚地走出卧房。
他打开店门,鬼鬼祟祟地探出头来,见四下无人,这才放心大胆地朝青龙街方向走去。大约一盏茶的功夫,便来到一处青砖碧瓦的宅院前,纵身一跃翻墙而入。
半个时辰后,他又回到住处,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宋延喜睡得正香,呼噜声不绝于耳。平时听见他打呼噜,秦元嫌太吵,说他影响自己休息,今日听到打鼾声,反倒是很高兴。
次日清晨,两人起床后打开大门,等着胡伯过来送青菜。正在这时,陈掌柜笑着走进门来,他们和东家打了个招呼,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营业。
不多时,胡伯挑着两筐新鲜的蔬菜来到酒楼。陈掌柜过完秤,直接递上十个铜钱。宋延喜把青菜搬进厨房,开始忙着择菜洗菜,就在这功夫一群官兵闯进门来。
陈掌柜大吃一惊,陪着笑脸说道:“各位官爷,小的一向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不知道犯了什么事儿,劳烦官爷兴师动众?”
李捕头微微一笑,说道:“对不住了,陈掌柜,我们也是奉命行事。前两天,城里发生一起命案,官府接到举报,怀疑这件案子跟你有关。走吧,跟我们去衙门一趟!”
李捕头经常带着弟兄们来这里喝酒,每次过来,陈掌柜都会好生接待,有时候还会免费送他们两个小菜。
碍于情面,一群官兵没好意思动粗,在屋里仔仔细细搜查一遍,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随后带着陈掌柜回去复命。
秦元见东家被带走,心里忐忑不安,叮嘱宋延喜照看铺子,陪着东家去了衙门。姚知府端坐在大堂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传陈福祥上堂!”
秦元听罢,想陪东家一同进去,不料却被两个官差拦在门外。陈掌柜走进大堂,跪倒在阶前,战战兢兢地说道:“小民陈福祥,叩见知府大人!”
姚知府看了他一眼,森然说道:“两日前,城郊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本官接到举报,怀疑这起案子与你有关”。
陈掌柜吓得六神无主,跪在地上连连喊冤,“小人经营酒楼,日进斗金,手里并不缺钱,怎么会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去干那些抢劫杀人的勾当?八成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还望大人明察!”
顺昌酒楼在真定府非常有名气,姚知府也有所耳闻,细细想来,觉得陈掌柜说的在理,看他的表情也不像是在说谎。
正在这时,官差贺文彪拿着一个包袱来到大堂上,高声说道:“启禀知府大人,我等奉命前去陈家搜查,在陈福祥的家中发现一个包袱,里面放着一把尖刀”。
“快,速速呈上来!”姚知府迫不及待地说道。贺问彪快走几步,双手将包袱置于案上。陈掌柜双目圆瞪,不知道这把刀从何而来?
知府大人打开包袱细看,发现刀子锈迹斑斑,而且刀刃又钝又厚,看上去一点也不锋利。他暗自思忖,觉得劫匪再笨也不会拿着这样的刀子去劫财行凶。
姚知府觉得事有蹊跷,问道:“陈福祥,这是怎么回事,这把刀从何而来?为何会放在包袱里?”话音刚落,官差递上刀子,让他细细辨认。
陈掌柜看到后直挠头,声称这把刀一直放在酒楼里,以前是用来杀鱼切肉之用。后来,他嫌刀子太钝,就重新换了一把新的。陈掌柜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道这把刀为何会出现在自己家里?
姚知府回想案发现场,死者身中数刀,刀刀致命,可经过勘察并没有发现凶器。他双眉紧蹙,自言自语道:“那真正的凶器到底在哪里呢?”
秦元听到后,站在门口高声大喊:“知府大人,小的知道,那把刀就藏在葛广启家里”。姚知府闻言,连忙传秦元上堂。
“本官问你,你为何知晓凶器的藏身之处?难不成案件的真凶是葛广启不成?你还知道些什么,速速道来!”姚知府破案心切,忍不住连连发问。
秦元看了一眼身旁的陈福祥,说道:“回禀知府大人,陈掌柜乃是小人的东家,如果我直接出面帮东家开脱罪责,恐怕有包庇之嫌,倒不如将葛广启唤来,小的相信他一定能说明白!”
知府大人一声令下,李捕头带着几个官差走出大门,不出半个时辰,葛广启来到大堂上。李捕头呈上一把尖刀,高声说道:“大人,这把刀是属下在葛广启家的柴房里发现的,请大人过目!”
姚知府看着刀上的斑斑血迹,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让师爷拿着刀去后堂进行比对,经过确认,发现这把尖刀正是杀害死者的凶器。
葛广启吓得瑟瑟发抖,姚知府大喝一声,说道:“快说,这把凶器为何会出现在你的家中?难不成潘友良是被你所害?”
葛广启看着跪在一旁的秦元,气得咬牙切齿,想不到他竟然来了一个调包计。如果不说出这把刀的来历,葛广启就会被扣上杀人越货的罪名,如此一来,项上人头自然难保。
权衡利弊,他不得不说出实情,而这一结果完全在秦元的预料之中。通过葛广启的讲述,事情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原来,屯溪街一共有两家酒楼,一家就是陈掌柜的顺昌酒楼,另外一家名叫静雅轩,掌柜的不是别人,正是葛广启。
自从顺昌酒楼开业后,静雅轩的生意备受打击,店里门可罗雀,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看着自家的生意被人抢了去,葛广启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对陈掌柜心生恨意。
眼看就要交不起租金,酒楼面临关门,他心急如焚却又想不出万全之策。两日前,葛广启有事骑马外出,途中路过青峰岭,忽然看到路边上躺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凶杀案的受害者潘友良。
他浑身是血,气绝身亡,葛广启看到死者身旁的那把尖刀,忽然灵机一动,打算栽赃陷害,就算不能致陈掌柜于死地,至少也会使他受到牵连,身陷大牢。
只要顺昌酒楼倒下,静雅轩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想到这里,葛广启捡起杀人凶器,随后扬长而去。要想促成此事,必须找一个帮手,秦元成了唯一合适的人选。
他刚来顺昌酒楼两个月,还没有什么归属感。最重要的是,秦元的母亲重病在身,毫无疑问,现在家里最需要的就是钱。
葛广启重金收买秦元,想让他替自己办一件事,就是把杀害潘友良的作案凶器悄悄地藏到陈掌柜的家里。然后,他再让小舅子彭武去衙门举报,诬陷陈福祥就是杀人凶手。
只要官府在陈家搜出作案凶器,人证物证都在,陈掌柜想要自证清白,比登天还难。再说,官府还贴出告示,重金悬赏知情者。彭武提供线索有功,还可以拿到一笔赏钱,如此看来倒是一箭双雕。
知府大人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大声喝道:“好一个一箭双雕,本官还有一事不明,你为何不亲自动手,还要找秦元做帮凶?”
葛广启泣声说道:“大人有所不知,那陈掌柜家养着一条大黑狗,陌生人根本无法靠近。小的曾试图用带有毒药的鸡肉除掉那条黑狗,可那畜生非常有灵性,根本不吃。无奈之下,只能找秦元相助。”
原来,秦元经常去家里找陈掌柜,那条狗对他很熟悉,每次看到他,从来不吼不叫,而且一见面还摇尾示好。正是如此,葛广启才会想到秦元,本想拉他下水,没想到秦元使出一个调包计,愣是逼着葛广启说出实情。
知府大人得知事情的真相,不免对秦元刮目相看,柔声问道:“世人大都爱财,本官只是好奇,你为何见到钱财能不为之所动?”
秦元羞愧难当,红着脸回道:“回禀大人,面对金钱小的确实动过心,只因昨日东家的所作所为令我深为感动,这才放弃了邪念。陈掌柜得知我母亲病重,慷慨解囊,小人自是感激不尽,如果再恩将仇报,岂不是猪狗不如?”
陈掌柜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惊又喜,想不到无意中的一个善举,竟然救了自己一命。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报应来得实在太快。如今细细想来,才明白了秦元所说的“我不配”这三个字的含义。
葛广启伙同小舅子彭武栽赃陷害,罪大恶极,当场被关入大牢,秦元和陈掌柜则无罪释放。后来,经过走访调查,杀害潘友良的真凶赵四被捉拿归案,案件终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结语:
古人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句话放在陈掌柜身上再合适不过。陈掌柜听说秦元的母亲病重,慷慨解囊,一个善举感化了秦元的心,让他放弃了邪恶的念头,并鼓起勇气揭穿葛广启的阴谋。
“帮助别人正是帮助自己”,陈掌柜的亲身经历将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人生在世,多行善事,必得善缘。行善无需人见,积德自有天知!
更多精彩故事推荐:
民间故事:色胆包天
民间故事:男子无良,合伙设计,婆媳心思缜密,发现其中端倪
民间故事:男子救和尚,逆天改命,婆媳扮猪吃老虎,上演一场好戏
民间故事:男子卖妻,妻子心中欢喜,说道:除了青楼,我哪都不去
民间故事:洞房花烛夜,新郎欲行房,新娘突然说道:看看我是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