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落幕!

  转自:泉州发布

  今日,第一届编剧周和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系列活动(以下简称“双周”)在完成各项活动后圆满落幕。而泉州与电影界、文学界交流合作的故事,却将由此延伸,不断深化友谊、结出果实。

  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创造性的探索,并在艺术的不同领域间搭建起桥梁。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把编剧真正推上舞台,成立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个创作基地,电影和文学在泉州深度联结、对话。

  这是艺术各领域的大咖名家对世遗泉州流量爆表的推介。“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泉州山海相拥,人重情”……大咖名家云集,深入了解并点赞泉州,进一步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这也为泉州带着一身诗意、不断走向远方提供了更多可能。不管是作家、诗人,还是导演、编剧、演员,他们在走进泉州中萌生要围绕泉州展开创作、在作品中精彩演绎泉州的想法和心愿,在海丝名城挖掘灵感内涵,也为它注入新的活力生机。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闭幕晚会现场 (陈晓东 摄)名家推介

  只要热爱生活,一定会爱上泉州

  “双周”盛会,主办方精心准备了中国电影编剧论坛、电影文学之夜、“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推介、“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分享会、海丝泉州·当代文学之夜和 “蓝星诗歌之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电影与文学在泉州深度联结、对话,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与会嘉宾还通过采风进一步了解泉州、推介泉州。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非常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精神财富也该如此,也要抓住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编剧就是劳动在第一线的文化工作者,中国电影编剧周落户泉州太合适了。”著名编剧、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刘恒如是说。

  阿来(左二)、苏童(左一)、谢有顺(右二)与陈春成参加分享活动后合影留念。(主办方 供图)“在泉州,这样一个面向大海,从来都是风云激荡,从来都有一种非常开阔的眼界跟胸襟的地方,那么经济发达之外,也自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多次来泉采风交流,他感慨现在的泉州,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海外贸易让多元文化在泉州共存,充满了活力。在泉州开展顶级诗歌交流盛会名副其实,让我们携手共同面向大海,奔赴未来。”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感谢诗歌,也感谢泉州。

  “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你就一定会爱上泉州。烟火气是这座城市用得最好的香水,而文学一定是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提炼出来的香精。”著名媒体人、作家白岩松是泉州人民的老朋友,他如数家珍地推介海丝泉州,迅速被刷屏。

  白岩松在海丝泉州文学周开幕式上寄语。(主办方 供图)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为自己来迟了深感遗憾:“泉州不仅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城市,山海相拥,人重情,半城烟火半城仙。”

  创新舞台

  首次让幕后编剧领衔主演

  “泉州第一次把编剧真正推上舞台,我们永远记住泉州。”26日晚,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在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闭幕晚会上分享自己数十年的从影之路。此次来泉,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邓小平小道》的编剧,这部电影作品获第13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推介,当晚他走了红地毯。与其他电影盛会不同,中国电影编剧周让幕后编剧领衔主演。

  邓小平特型演员卢奇走红地毯。(陈英杰 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在泉州举办,让编剧、导演和演员等电影演职人员形成广泛的共识。“电影和文学的关系很密切,比如张艺谋的成名电影《红高粱》就是从文学改编过来的,导演经常是站在作家和编剧的肩膀上创作。”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说。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闭幕晚会现场。(主办方 供图)中国电影编剧周是中国电影界唯一的电影编剧行业盛会,不仅有电影界大咖前辈参加,也吸引了不少中青年新生力量聚泉。“电影编剧周让编剧们站在聚光灯下成为主角,这是对编剧在行业里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与尊重。”青年导演、编剧袁媛说。

  文坛盛事

  迎来“国字号”创作基地

  在第一届海丝泉州文学周开幕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蔡崇达出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的第一个创作基地,是泉州乃至福建文坛的盛事。

  阿来在海丝泉州文学周开幕式上寄语。(陈小阳 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今后该社将持续邀请文学名家、名刊编辑开办形式多样的文学讲座,选拔、扶持优秀青年作者,推荐发表、出版优秀文学作品,让文学之光与世遗古城、海丝泉州交相辉映。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文学出版的最高殿堂,这次能够看中泉州,将创作基地和出版工作室落户泉州,代表着泉州终于有一个通往中国文学最高殿堂的更便捷、更直接的通道。”作家、“读懂中国”文学院执行院长蔡崇达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迎来首期创作坊。(林劲峰 摄)文学周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迎来首期创作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上了第一课。“创作基地为泉州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作家来到古城,通过诗歌、散文与小说,解读海丝名城,将世遗之美呈现出来。”她说,在泉州古城,生活与文学息息相通。

  交流碰撞

  有望迎来更多优秀作品

  活动中,影视和文学的碰撞激发出智慧之光,共促行业的创造性发展,也为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学习、借鉴良机。

  泉州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参演了本届中国电影编剧周闭幕晚会的五个文艺节目,让泉州民间音乐舞蹈深度参与了此次盛会。该中心主任、泉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金锡说,“双周”盛会为泉州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和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舞台和天地。

  “蓝星诗歌之夜”童声吟唱《送别》。(主办方 供图)“海丝泉州文学周让更多名家走进泉州交流互动,创作出更多富含泉州元素的精彩作品,与本土作家共同续写新时代的泉州故事。”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蔡飞跃说。

  两个“国字号”的盛会落户泉州并成功举办,吹响了我市打造“编剧之城”、高质量发展电影产业的号角,也奏响了海丝泉州文学阔步前行的强音。

  “双周”盛况,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艺术报、中国电影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助力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

  来源: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

  记者:陈智勇

  编辑:黄诗艺?谢玲玲

  审核:吴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