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献给曹操的十胜论,到底是决胜千里的谋略还是班门弄斧的卖弄

  公元197年,冀州袁绍在给许都曹操的信中,措辞傲慢无礼,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当即就问谋士荀彧、郭嘉:袁绍欺人太甚,我想要讨伐他。但又担心实力悬殊、打不过他,想打怕输、不打又咽不下这口恶气。你们看应该怎么办才好?

  郭嘉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提出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著名论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郭嘉“十胜论”。

  袁绍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给曹操这份措辞傲慢的信?曹操为啥这么受刺激、想要攻打袁绍?事实上又拖了三年才开始动手?还是被动应战?郭嘉的“十胜论”为什么会引发史学家们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它到底真有传说中的这么神奇吗?

  

  下面,就让爱好者与史海孤舟一起,走进《资治通鉴》。

  从“历史记忆”的长河源头,去探寻、了解当曹操看到袁绍的信,恼羞成怒地想要出兵攻打他。郭嘉为什么会列出坚信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十条证据?他为啥在明知曹操与袁绍是相知几十年的好朋友、铁杆同党而敢于对袁绍评头论足?他就不怕判断失误而在曹操面前班门弄斧、弄巧成拙?最后曹操为啥会被说得展颜一笑,愉快地接受了他的下一步建议而立刻采取行动的历史经过吧。

  话说公元197年正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张绣不战而降。

  但是,因为曹操先是强娶张绣族叔张济的妻子为姬妾,接着又用金银财宝拉拢他的心腹部将。结果,逼得焦虑不安、被触碰底线的张绣、贾诩终于忍无可忍、奋起反击。

  结果得意忘形、猝不及防的曹操被打得溃不成军,不仅自己挨了一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如果不是爱将典韦舍身护主、拼死挡住追兵,估计曹操当时就殒命于此、结束历史使命了。

  当兵败返回许都的曹操懊恼不已、悲痛万分的时候,袁绍从冀州送来的书信到了。史书上说袁绍措辞傲慢。但也不排除袁绍对于曹操的兵败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冷嘲热讽、夹枪带棒将他羞辱一通的可能。

  所以,本来就郁闷无比的曹操这才“怒发冲冠”、想要跟他“曾经的大哥”袁绍讨个公道、要出兵教训他一下。

  于是就有了他向荀彧、郭嘉请教的一幕。

  

  在了解郭嘉这“十胜论”之前,还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以及曹操、袁绍、郭嘉三人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脉渊源吧。

  公元197年,占据冀州、并州、青州的袁绍正在跟幽州的公孙瓒激战。

  占据兖州、豫州中原地区的曹操,情况就更为复杂:他的北面是好朋友袁绍,暂时没有战事。东面是吕布占据的徐州,中间是在小沛的刘备。东南是袁术占据的淮南,这时的孙策离他还很远,构不成威胁。南面是荆州的刘表,挨着他的就是刚让他吃过一次败仗的张绣。西面是李傕郭汜占据的长安。

  可以说,曹操虽然可以在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抢占的位置并不好,属于四面受敌的“四战之地”,叫花子打狗还要背靠一堵墙呢。如果没有强大的野战兵团和机动兵团,这四面哪边受到攻击,如果另一边有敌人加以配合,只要两面受敌,都够他喝一壶的。

  这也是他背靠袁绍、采取“远交近攻”、逐步向南扩张,先从最靠近自己的张绣下手的原因。

  

  说到曹操、袁绍、郭嘉三人之间的关系。

  曹操与袁绍是在洛阳一起长大的发小。青年时期,袁绍、曹操、张邈、张超哥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志同道合。因为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位高权重。所以,袁绍也是当然的领袖,曹操、张邈都是跟班的小弟。

  公元190年,袁绍也因此被推举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英雄联盟的盟主,就开始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待人接物态度傲慢。

  曾经的小弟、现在的陈留郡太守张邈因为看不惯袁绍动不动就摆出盟主的做派,仗着是哥们儿,经常不留情面的批评他。

  这就惹怒了袁绍。恼羞成怒的袁绍居然命令东郡太守曹操去杀掉好朋友张邈,遭到为此据理力争的曹操拒绝。这时候的曹操,不但是袁绍的小弟,还是打手。

  后来吕布路过拜访张邈,因为结盟而再次遭到袁绍嫉恨。张邈就是预判袁绍还会让曹操来杀自己,担心曹操可能顶不住袁绍的压力而向自己拔刀,为自保才与曹操部将陈宫一起背叛曹操,将兖州献给了吕布。差点让去攻打徐州要为父报仇的曹操无家可归。由此可见袁绍和曹操的关系有多铁。

  

  而被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见识过人、有“奇佐”之称的郭嘉,他投靠的第一个主人,是袁绍。

  当初郭嘉主动去投靠袁绍的时候,袁绍对他十分礼遇。只是,在住了几十天之后,郭嘉就主动离开袁绍,回到家乡蛰伏起来,据说这一等就是六年。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当袁绍得知自己的官位在曹操之下时,大发雷霆、拒绝接受任命(大哥当惯了,就是有脾气)。曹操感到害怕,就把自己的大将军一职授予袁绍,自己担任司空、代行车骑将军职务。

  就是这个时候,曹操让他的“子房”荀彧推荐能出谋划策的奇能异士,荀彧推荐的就是自己的侄子荀攸和郭嘉。

  所以,曹操和袁绍是几十年的老朋友,郭嘉与袁绍、曹操都有交集。而且,他来到曹营也就一年时间。

  现在,让一个与曹操相识一年、与袁绍相识几个月的年轻小伙郭嘉,对这两个熟的不能再熟的老朋友品头论足、居然还能列出十条差距,那就真的很考验他的判断能力和理论水平了。

  如果说不到点子上,不但不能打动曹操,反而会弄巧成拙、自讨没趣。奸雄曹操可不是随便就被忽悠的!

  所以,郭嘉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必须要保证一语中的、一鸣惊人。

  

  那么,郭嘉的“十胜论”到底说的是什么呢?他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郭嘉用刘邦、项羽楚汉相争作比喻,弱势的刘邦依靠谋略战胜强大的项羽。接着开宗明义,指出袁绍有十项失败因素、曹操有十项胜利因素的具体内容:

  第一:袁绍讲究排场,礼仪繁多;而您待人接物出于自然,这是在处世之道上胜过他。

  第二:袁绍身为臣子,如果起兵进攻,便是叛逆;而您尊奉天子以统率天下,这是在道义上胜过他。

  第三:自从桓帝、灵帝以来,政令失于松驰,袁绍却用松驰来补救松驰,因此缺乏法纪,令出不行;而您用严厉来纠正松弛,使得大小官员都知道遵守法纪,这是在治理上胜过他。

  第四: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起疑心,只信任亲戚子弟;而您外表平易近人,内心机敏善察,用人不疑,只看才干,不问远近亲疏,这是在器度上胜过他。

  第五:袁绍计谋多而决断少,往往错过时机;而您制定了策略就立即施行,可应付无穷的变化,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

  

  第六: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恭揖让,以沽名钓誉,因此,那些华而不实的士大夫多去投奔他;而您以至诚待人,不虚情假义,忠诚正直、有远见和真才实学之士都愿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

  第七:袁绍看到他人饥寒交迫,怜悯之情便在面色上显露出来,但对没有看到的,就有时考虑不周;而您对于眼前的小事,经常忽略不管,但对于大事,以及与全国各地的交往,您所施的恩惠却往往出人意外,对于看不到的事情,也考虑得无不十分周全,这是在仁义上胜过他。

  第八:袁绍手下的大臣争权夺利,互进谗言,混淆视听;而您管理属下有方,谗言诬陷行不通,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

  第九:袁绍做事没有标准,所是所非不可知;而您对正直、有功的人礼敬,对邪恶、犯罪的人以法律制裁、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

  第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而不知兵家要诀;而您善于以弱胜强,用兵如神,部下信赖,敌人畏惧,这是在武功上胜过他。

  

  这就是郭嘉“十胜论”的具体内容。

  首先,郭嘉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一口气列出十条必胜、必败的理论依据呢?

  他用的行文语气、排列格式、对比方式爱好者们是不是有点眼熟?他是不是在“刻意”模仿《孙子兵法》的风格?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否有“投其所好”的卖弄之嫌?

  要知道,曹操可是中国历史上注释《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哦!

  曹操既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基础、还有文学功底,要想在他熟悉、擅长的领域让他刮目相看,就很吃功力、极有可能费力不讨好。但是,如果表现好,就可以达到超出想象的“后来居上”效果。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郭嘉的见识和胆识,他就是要在曹操擅长的领域拿出超越他认知、判断的高水平,给他带来醍醐灌顶、别开生面的震撼性效果,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脱颖而出的神奇效果。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胜“道胜”:这个“道”是处世之道,不是“天道”。袁绍虽然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但是他架子大、规矩多、讲排场;相比之下,奸雄曹操就显得“情商”高很多,五湖四海什么样的人他都能接纳、都能容忍。在接人待物方面,曹操的的确确要比袁绍强很多。

  其实,这些情况曹操都知道。只是郭嘉把它拔高到理论高度,还是让他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第二胜是“义胜”: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代表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抢占”了“道义”制高点,占据主导地位,到哪都是“正义之师”;而袁绍就明显被动、狼狈得多,他要敢打曹操,就是逆子贰臣,受到道德谴责。

  这是曹操沾沾自喜的地方,是他的“痒痒肉”,郭嘉拿出来挠一挠,他就心情格外爽。

  第三胜是“治胜”:袁绍制度不严、管理松散、漏洞很多、人浮于事;而曹操则严格管理、公正严明、赏罚分明、令行禁止。

  这一点是曹操十分在意、强化管理的长处所在,在严格“治理”、遵纪守法这方面,曹操比袁绍那也是高出不少。

  这一点,曹操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郭嘉能够看到并指出来,也还是让他很高兴。

  第四胜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内心猜忌、表里不一、多疑善变、而且只相信亲戚子弟。这点比曹操还真就差远了,虽然曹操也有这些缺点(这是人的本性),只不过曹操眼界更高、心胸更宽而已,从他之后发出的《求贤令》就可以看出,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的胸襟气度,确实比袁绍更有号召力、吸引力。

  这种性格差异、为人处世,曹操也许看得比郭嘉更为清楚。

  

  第五胜是“谋胜”:这点曹操比郭嘉心里更清楚。曹操就说过袁绍“志向很大而智谋短浅”,以前他俩在一起,出谋划策的都是曹操。所以,这是虽然众人皆知但是却是很关键、可以决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有勇无谋”,一切白扯。

  第六胜是“德胜”:袁绍喜欢高谈阔论、溜须拍马、华而不实的所谓“名家”为他捧场,还经常被人忽悠;曹操则是“有钱大家赚”、开诚布公、论功行赏、不吝封赏。所以,那些想要实现梦想、有所作为的人都愿意前来投奔他。

  这一点还真是曹操与袁绍性格上的明显差别,曹操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不过,郭嘉这种既抬高曹操也抬高自己、顺便再踩袁绍一脚的做法,还是让曹操受用得很。

  第七胜是“仁胜”:老话说“慈不掌兵”,但袁绍却有妇人之仁;而且还眼界很浅,经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看得见的,根本就不考虑有可能发生的事,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就会措手不及而犯错。

  相比之下,曹操就更加专注于战略、政策、谋略。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只抓大事、不管皮毛、对全国各地广施恩惠、对未来局势的走向也“未雨绸缪”、考虑周到。

  所以,这种横向相比的高出一筹,曹操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第八胜是“明胜”:袁绍手下虽然文臣武将很多,但都是彼此瞧不起、拉帮结派、相互拆台、起内讧的“窝里斗”行家,连曹操都说过“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人马虽多而调度无方”,这样的团队,表面实力再强大也没用。

  当然,对于袁绍手下谋臣武将的特点,郭嘉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大于曹操。郭嘉的“披露”很重要,可以使曹操“知己知彼”、制定战术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招制敌的奇效。

  第九胜是“文胜”:文治武功是一个领袖级人物的基本功。袁绍在这方面与曹操相比就是业余与专业的差别。

  这一点曹操同样看得很清楚。

  第十胜是“武胜”:袁绍喜欢虚张声势、打仗死板、不知用兵虚实。曹操用兵如神、上下同心、将士用命。所以,袁绍志大才疏、色厉内荏、优柔寡断、疑神疑鬼、特别是嫉贤妒能,跟曹操相比,那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当然,如果现在说话的是张松,随口说出“濮阳遇吕布”、“宛城战张绣”,那曹操的老脸可就没地方放了。

  

  以上就是郭嘉十胜论的具体内容。对于郭嘉这篇涵盖十个方面的综合论述,史学界一直有正反两种看法和争论。

  赞美的一方认为:郭嘉的论述涵盖了政治措施、组织路线、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文韬武略等多个方面,为衡量领导人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硬性指标。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反对的一方认为:郭嘉在刚到曹营、见过曹操不久,为了能快速挤进曹操“核心圈”,就急于对知交甚深的曹操、袁绍评头论足、妄下断言。而且,似乎还有拾人牙慧的“抄袭”行为。

  其实不管是正方也好,反方也罢,敢于在曹操面前对比他和袁绍,并让曹操展颜一笑,那就是说道曹操心坎里、得到曹操认可了。只要领导喜欢,那就是好理论。

  

  那么,郭嘉对曹操“量身定制”的“十胜论”到底有什么深意?他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其实,素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之称的“鬼才”郭嘉,与曹操虽然相识不久、但相知却深。

  有句话咋说的?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郭嘉一眼就看出曹操风光、威武的外表下隐藏的那颗郁闷、无奈的“心结”,那就是曹操与袁绍几十年下来的友谊和交情,将他们的身份、地位已经牢牢固化、形成习惯。

  曹操其实一直是生活在袁绍的阴影下,他对袁绍的尊重与敬畏,是发自内心、很难在短时间内因为条件、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郭嘉之所以一口气列出十条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理论依据,就是想打破曹操的“恐袁”心结!

  解开曹操几十年养成的跟随袁绍的“小弟”心理,让他可以昂首挺胸、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郭嘉就是用自己在袁绍那里观察、体验、思考的事实告诉曹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袁绍及其团队还有很多新的弱点和短板。

  即使袁绍现在比曹操强,只要曹操能稳住局势,想将他死死挡在北方的偏僻之地,集中精力先解决周边的敌对势力,最后,再与袁绍决战的话,袁绍必败。

  同时明白无误地告诉曹操:我比你更懂你!

  所以,曹操才会心花怒放、老脸一红、面带微笑:哪里哪里,真像你说得那样好,我曹孟德何德何能,哪里能担当得起啊!

  客气之余,信心、胆气也就树立起来了。

  

  不过,曹操与郭嘉都知道:庙堂认权力,江湖比拳头。“实战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嘴上说的再天花乱坠,出水才见两腿泥;作战地图上行军曲线画得再漂亮,还要靠两条腿才能走到目的地;战略构想再完美,也要靠主帅临战指挥、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果断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放手一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郭嘉的十胜论到底神奇不神奇,只能等到三年之后的“官渡之战”才能得到验证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