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74年高干子弟的爱情往事:跟随初恋赴陕北,最后却娶了当地农妇

  原标题:1974年高干子弟的爱情往事:跟随初恋赴陕北,最后却娶了当地农妇

  20世纪,长达20多年间,有数量庞大的有文化的青年男女离开自己的亲人,奔赴陌生的他乡。他们中,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这段特殊的时代已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个决定,让原本要去部队当兵的儿郎转身到了贫瘠的大西北,一去就是几十年。一件事情,成为压倒一个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在绝望中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由此也改变了恋人一生的命运。

  成长在高干家庭的杨泽芳,为了陪伴照顾青梅竹马,在兴奋中踏上了插队之路。不曾想,没过几年就与恋人天人永隔。

  青梅竹马,下乡陪伴

  知青这一个庞大的群体,承载了无数人的欢乐和忧伤。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关心那些人如今怎么样了。有些人追寻当年的足迹,去探寻知青往事,杨泽芳就是这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找到杨泽芳的时候,他正和工友们一起在修油井。他个子矮矮的,皮肤黑黑的,穿着打扮也与当地的人毫无二致。除了几十年不改的乡音,再也看不出他昔年曾经的样子。

  只是交谈之时,那闪闪发光的眼睛显示着内心记忆,虽然已经被深藏却从未走远。倒了一杯白开水,杨泽芳揭开记忆的面纱,把往事一一道来。

  杨泽芳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个年头,父母都是军人,父亲更是身居高位,被授予中将之衔。作为家中的独子,他是在宠爱呵护中长大的,尤其是母亲,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

  在大院长大的杨泽芳耳濡目染,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从军。直到1968年,青梅竹马的萧红要去下乡了。

  两方的长辈是有着生死之交的战友,两家母亲也是闺密,这样亲密的关系让两个年龄只差一岁的孩子从小就在一起长大,感情十分深厚。

  在那个特殊年代,萧家叔叔在时代的洪流之下被错误对待,他们的女儿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延安下乡。杨泽芳的父母担心一个女孩子去那么荒凉贫穷的地方,商量之后决定让儿子去陕北做伴。

  这个决定让杨泽芳一下子有些发蒙,按照当时的政策,独生子是不需要下乡的,他和同学朋友都憧憬着毕业以后去当兵。

  得知是去陪伴萧红之后,他很快就接受了。加上当时热火朝天的氛围,青年们都被这大时代之下轰轰烈烈的运动所感染,杨泽芳也为之精神振奋。

  相爱相守,矛盾爆发

  1969年初,不满17岁的杨泽芳赶到了千里之外的陕北,开始了作为知青的生活。美中不足的是,他和萧红分配到的地方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几百公里,就当时的交通状况来说,平时想见一面都很难,更不要提照顾了。为了完成父母的托付,杨泽方主动要求调到了萧红所在的公社。

  从此之后,两人就成了彼此的依靠。萧红在生活上照顾杨泽芳,杨泽芳则成为萧红精神上的依靠。

  杨泽芳被照顾长大,很多家务活都干不好,萧红就帮他洗衣服。杨泽芳则一肩揽过了重活粗活,让萧红少吃些苦。

  知青们管理很严格,想要回家必须得到批准才行。杨泽芳毕竟有父亲的照顾,中间回了几次家。返程的时候,大包小包,有父母给他和萧红准备的,有他给朋友们带回去的。

  第二年,才艺出众的萧红被歌舞团录取了,不愿意和他分开的杨泽芳,通过家里的关系调到了距离萧红很近的地方工作。

  在这样日夜相守的相处当中,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从青梅竹马升华到了男女之爱,互相是彼此的初恋。那段时间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相互陪伴守候,还计划好了几年以后回北京再结婚。

  如果日子继续这样平淡但温馨地过下去该有多好,可惜这世上永远没有如果。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在事物最美好的时候把它撕碎。

  1974年,一个同样从北京来的女知青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当中。她和杨泽芳一样喜欢拉小提琴,这个爱好让他们走得相对比较近。

  恋爱中的女人是敏感而多思的,萧红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为此,她和杨泽芳之间爆发了,有生以来最为激烈的一次冲突。

  恋人自杀,含冤入狱

  爱是独占,是排他,她不能忍受,恋人和其他女人有亲密的接触。这当然不是不让杨泽芳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只是一个女人面对情敌之时不由自主就会竖起身上的刺。

  可惜,杨泽芳没有理解恋人心中的这份忧愁。他坚持认为对方是老乡,不能无缘无故把人家拒之门外,没有礼貌。

  4月21日,萧红给杨泽芳送了一张票。她的新节目晚上七点演出,希望恋人能够作为第一批观众到现场观看。

  到了晚上出发的时候,女知青又来了,杨泽芳居然爽了恋人的约留下来教她拉琴。看到空座知道杨泽芳没去的萧红演出一结束,就立刻去找他,恰好目睹了两人弹琴的一幕。

  此时抹不开面子解释的杨泽芳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面。第二天晚上,萧红便含恨自杀而去。她死得很痛苦,喝了农药剂量不足以立刻致死,备受折磨中剪断电线触电而亡。

  杨泽芳痛苦之下离开了延安这片伤心地,但两个月后,他便被逮捕以伤害罪判了四年。等到四年之后,重见天日的杨泽芳赶回北京的时候,才发现他的父母已然不在人世了。

  没有了家的杨泽芳回到了延安,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农村姑娘,结了婚,从此扎根在了这片曾经令他伤心欲绝的土地上。

  小结:

  萧红的精神是脆弱的,她也曾是被父母捧在手中的娇女,一朝父母不知所终,相依相伴的杨泽芳就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在遗书中,她回忆了他们青梅竹马的情谊,那份美好是她的全部,一旦被破坏了,她的支柱也就没有了。

  于杨泽芳而言,他失去的不仅仅有爱人,还有为他着急先后离世的父母。四年,一下子葬送了他的所有。1982年,杨泽芳被平反宣布无罪。几十年来,他始终难以忘记萧红,每年清明节,都要用一杯薄酒敬故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