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帝国,嬴政的格局境界:心中无我只有华夏

  心中无我只有华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说尽了始皇帝的格局和境界。那么大秦帝国为何短短二世,却依然可以名垂千古?始皇帝的哪些举措又能助他稳坐“千古一帝”的宝座呢?宝贝们点个关注不迷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嬴政的伟大之处。

  

  后人因读《史记》曾片面的了解过秦始皇,如《始皇本纪》中评价嬴政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系功臣,不亲士民……将秦王描述成贪婪的暴君,由于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始皇就此被迫贴上了丑陋的标签,更在少部分人眼中秦始皇还落下了残暴之名。

  《汉书》、《太史公自序》、《后汉书》等古典名著,对秦始皇的描述也南辕北辙。例如主父偃评价秦始皇: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唯一,功其三代。

  司马迁在《太史公序》中评价始皇为:民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评价秦始皇为: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防者,惟秦皇汉武。章太炎更在《秦政记》中赞扬秦始皇说其:虽三四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明代思想家更称:在古代封建王朝中能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不过始皇帝嬴政和太祖高皇帝两人。由此可见,我们只是从《史记》的角度去了解秦始皇的片面形象,不足以深入剖析始皇帝的格局和境界。

  嬴政一生能为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件大事。在社稷上,嬴政首称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改行郡县制,废处分封制,严化地方机构。在军事上统一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边疆,开拓西南,修筑长城。

  在经济上,始皇帝统一度量衡、币制、交通,优化土地制度,完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在民族融合方面,始皇帝曾派兵五十万分六路南下,深入如今的江西,广东,海南,湖南等地。因为这里集聚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始皇帝派兵与当地人民通婚,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开发,最终建制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为促进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在文化上,始皇帝曾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忙于思想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工作。此外嬴政还曾统一和简化过文字,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做了一次总结。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嬴政行同论车同轨,促进大规模移民,维护国家高度统一和安定。为充实边疆地区、管控豪强大族、严惩反贼和罪人...提供了坚实护盾。

  如果大家觉得这些例子还过于笼统,我们还可以看看始皇帝的兵力分布。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形成了华夏版图,当时秦军的主力部队共计80万,其中有30万被派遣至长城一带。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守护边疆,一方面是为了修建长城,防止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入侵。

  另外50万是被始皇帝派遣至南中国,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南部省市地区。比如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秦始皇将50万大军驻守在南中国去守护华夏的大门,并下了一道秘旨:力求士兵能与当地人通婚,确保南中国永在华夏版图之内。另外他还要求南中国各地的都尉不论自己发生了如何紧急情况,这些人都不可以带兵回国救驾。

  

  所以到了刘邦项羽攻破秦国时,当时的人们都非常惊讶:为什么秦军的主力没有回到中央去力保秦二世?被派遣至西北部驻守边疆的蒙恬将军,为何能轻而易举的被赵高和李斯联合扳倒,这其中就有始皇帝的安排。

  嬴政曾说:天下可以没有我秦国,也可以没有我嬴氏,但不能没有华夏。他知道在六国被灭后,各地仍有大量的残余势力企图推翻秦国。为了加强各地民族融合、扩大华夏版图,秦始皇将一生的心血供奉给了自己忠爱的祖国和民族。

  

  始皇帝一生背负着太多的使命,在他之前还有秦国历经500年的历史。这段时间积淀了嬴氏十几代人的努力,最终才在公元前221年于秦始皇手中真正实现了华夏的一统。心中无我只有华夏,用这简单的8个字去形容并不平凡的始皇帝,可以彰显其宏大的格局和境界。那么看到这里,大家觉得秦皇又是否能够当得起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呢?

  举报/反馈